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为纽带的外交形式,它是借助文化手段所进行的国家行为,是主权国家开展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主要内容的对外交流活动。(李智,200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审时度势,对国际形势给予科学研判,并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不断开创出我国外交的新局面。纵观习近平一系列外交举措,从展示中国自信、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到以文化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的发展,从维护祖国和平统  相似文献   

2.
西方公共外交是政府"大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西方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培育了强大的思想智库,传播了西方价值观,适应了地缘安全需求,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其单边主义的总体外交、说教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霸权语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外交的传播效果。西方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对当今中国公共外交有着重要启示:坚持防御性公共外交传播模式,准确把握政府角色;运用双向传播或多向传播的对话传播方式,转变话语体系;营造多元化公共外交传播主体格局,培育智库、市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强公共外交传播平台建设,开展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创新公共外交传播手段,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3.
内容提要     
<正>徐泽洲的"领导干部要做学习践行‘三严三实’的表率"一文指出,今年4月,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带头践行好"三严三实"要求,更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李永洪的"用法治思维推进公民文化培育"一文指出,在当代中国,公民文化仍然需要在遵循政治文化生成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依托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以来,公共外交活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各国政府也尝试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国际教育项目作为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理念主张和政策立场的重要手段一直被视作公共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公共外交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概念的发展以及"全球共同体"的出现和民族国家地位的变迁使得21世纪的公共外交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要求,并在这一现实条件下重新审视了国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鉴于国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传播性、双向性、可控性的特点,它必然能够在21世纪新公共外交中具有更大的潜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建 《理论导刊》2012,(4):107-109
面对当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新变化,在强调"互利共赢原则"的同时,外交思维的构成上应以"和谐世界"为明确的外交价值目标。外交行为上应制定统筹全局的外交战略规划,完善协调各方的机制;开拓经济外交新路径,善用经济能力;围绕"国家利益"发展公共外交,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重视民间智库的作用,积极参与多边峰会,并在其中增强国家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如何将博大精深的蕴含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其中,是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既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又是把思想道德素质养成与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闻静 《民主》2009,(4):15-17
出版业是传播文化知识、普及大众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力量,具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出版业仍面临许多问题,文化传播、传媒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地位和国际政治地位仍不相称。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出版业如何继续做大做强,是社会各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4)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国家极化现象是当代欧美民主发展的最新趋势,是理解当前欧美政治危机的症结所在。国家极化是经济极化和政治极化的深度扩张,是社会极化和文化极化的双重累加,呈现简单而线性的演进逻辑与复合而显著的现实特征。在经济获益失衡、多元文化主义受挫、公民价值观念扭转、政治传播转型以及政治版图洗牌与选民阵营重组等诸多因素的强势推动下,国家极化不断升级、愈演愈烈。国家极化内含强大的破坏力、解构力和重塑力,对欧美国内政治形势、国际关系格局和未来政治走向影响深远,尤以否决政体、极端政治、信任危机、"后真相政治"的出现以及全球秩序的重构最值得关注。国家极化现象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为未来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赵磊  王燕 《理论探索》2011,(2):118-121
多年来,我国公共外交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以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为目标,基于人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我国公共外交正承担着国际合作倡导者、中国文化传播者、国家形象宣传者和国际舆论引导者的重要角色,这在胡锦涛2011年初的访美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我国公共外交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在战略定位上,进一步提升公共外交的地位;在体系建构上,整合资源,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交流;在具体方法上,要讲究工作艺术,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国"城管"发展的概况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就其发展历程而言,是人类从散居到群居进而在一定地点"筑城立郭"长期发展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很多方面讲对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4)
公共外交是为了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主要在政府引领下对本国和另一国的群众起引导作用,使得他们对本国的国家看法发生改变。国家形象包括一个国家在自己国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公共外交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途径,它塑造高效的中国政府形象,中国国民的智慧、勇敢、坚韧、拼搏的形象,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和平发展的大国的国家形象,以及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形象等。我国要同时面对机遇与挑战,为了塑造出正确的国家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以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的虚拟世界已经构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传播阵地和国际政治斗争阵地.特别是虚拟世界的出现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已经并且还在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也使上述各方面发展遇到新的挑战.虚拟世界对我国文化及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机遇吏是挑战.研究虚拟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双重性,就是要充分认识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作用,消解其消极影响,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员  管立国 《理论探索》2015,(1):54-58,90
慕课是一个涉及教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问题,要从多个维度审视慕课的本质:从教育视角看,慕课是"技术变革教育"的新尝试;从文化视角看,慕课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新形式;从政治视角看,慕课是"西方国家对华民主输出"的新途径。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在西方思潮传播中得以展现,其介入使西方思潮传播具备了一些新的特征,增强了影响力。在积极发挥慕课教育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其所带来的政治文化挑战,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增强慕课的政治安全意识,重视慕课研究的协同创新,加快慕课的实践探索进程,建立慕课的思潮监控机制,创新慕课的思想引领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付马 《学理论》2013,(22):49-50
全球化的发展凸显了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安全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理性地面对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传播途径;实行"受管理的全球化"战略以及借鉴其他国家的宝贵经验等战略方针和政策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文化已成为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夺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文化外交已成为许多国家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跨文化传播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要充分发挥跨文化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在尊重、宽容、接纳他种文化的基础上保持文化定力,坚守民族特色,在策略上应该淡化宣传以让位于传播,淡化官方色彩以让位于民间。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21,(1)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在许多国际场合提出中国的政策主张和重要倡议,彰显对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的支持,向世界有力传递中国声音。中国文化和中国设计更加积极主动走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回应外界关切。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不仅有面向全世界的传播,也有"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传播手段也从单一传统媒体转向多种媒体融合传播发展。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的"设计中国"系列项目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琳 《学理论》2011,(16):42-43
以美国政府在阿富汗战争前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媒体公共外交与国家意图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结合国际政治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为分析国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最后,强调了在新时期,提高国家声誉,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汉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外交,这两个朝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两个王朝之所以兴盛,从政治上讲,当时的统治者比较英明,前者如汉武帝刘彻,后者如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后的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采取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潮流的经济、政治措施;从文化上讲,当时的先进文化为汉唐王朝的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20.
董甜  包国强 《学理论》2013,(22):178-17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推广深入,媒介传播进入农村区域。手机、网络、报纸为主要传播媒介手段,再进一步推广社会、政治、文化的精神层面提升农村整体水平。在目前文化推广层次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从媒介利用最大化造福农村区域,试分析当今农村媒介传播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