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科政 《学理论》2013,(19):78-81
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田小伟 《学理论》2012,(24):21-22
尼采被称为反道德主义者,他也这样自称.尼采的道德观以强力意志思想为出发点,把强力意志作为道德和善恶的标准.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这两种道德的对比中阐明了他的道德观.他提倡主人道德,其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他反对传统善恶道德,反对基督教的颓废,反对奴隶道德,认为它是弱者的道德,是妨碍生命扩张和本能发挥的道德,是人类退化的道德.他对于奴隶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也包含着全盘否定历史上的道德遗产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史彦明 《学理论》2013,(11):47-48
社会的发展促逼着现代人直击我们道德意识最深层并引发一系列追问与反省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谴责他人的行为选择或否定他人的价值观,而更为重要的是唤醒自我沉睡的道德意识,进行理性的自我反省。以发扬人生之道为终极关怀的儒家思想则给予我们自我反省、实践道德的精神洗涤和行为指引,使处于道德困境中的人们找到真正的出路和寄托,促使整个社会实现真正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西方文化思潮特别是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伦理价值观的侵蚀非常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简析如下。一、理论本身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代表人物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一致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为自我,无私利他的行为根本不存在。尼采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为自我,人们总是无休止地自我选择,自我创造,不停地追求权力意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荣辱观既是区分行为道德与否的社会标准,是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又是道德主体的心理感受,是良心的自我评价,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一、道德文化的内涵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伦理模式,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它主要分为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中方道德和西方道德。  相似文献   

8.
道德习惯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道德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道德习惯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道德体验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情感诱因,道德强化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外部导向,道德自律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9.
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何,表现为道德主体的个人行为,而道德主体的行为又需要社会道德环境的保障,在一个没有保障的社会环境中,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都可能面临危险或者造成损失。轰动一时的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和2009年的天津“许云鹤案”,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就社会道德状况展开了大讨论。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网友热议的焦点已经不单单是社会道德状况如何的问题,而是开始了对自身的叩问:“是否可以如此冷漠,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6)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更小、更大程度的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本文对国内外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