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他们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把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摆上法制宣传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议程,抓实抓好。多年来,和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立足校内,拓展校外,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法制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义”?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危难之时,有人能见义勇为。我们也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英勇的精神,能够见义勇为,救他人于危难之时。但是,在现实中,见义不为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不时会发生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的故事。既然我们希望看见见义勇为,不希望看见见义不为。那么,什么是“义”?《孟子》中说道:“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对这句话进行简单理解就是,“仁”是我们安居之家,是我们向往之地;“义”是我们“回家”的正路。我们望文生义,可以把“义”字理解成歧途中的正路。  相似文献   

3.
自2006年1月1日开始,《中国卫生法制》杂志社开始正式委托北京市报刊发行局进行统一的全国邮政发行,邮政发行代号:80-415。《中国卫生法制》杂志社将面向广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医学高等院校读者,提供国内最权威的卫生法与卫生政策理论实践研讨平台。希望新老读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自全国2006报纸期刊征订工作开始,读者可以到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15日,在《法律与生活》出刊整整300期的时候,杂志社的三名采编人员一道做客新浪网。在结合300期杂志解读20年法制新闻历程时,我们对过去的杂志内容做了一次深刻盘点。这一次盘点后,法制新闻“三个时段”清晰显现。随着第一个五年普法计划勃兴的法制新闻,好似在一张白纸上画图。因为各阶层在法律知识上几近“空白”的平等,那时的法制宣传舞台上,“简单案例”和“法律常识”在唱主角。这样一个打下深刻时代烙印的时期,在崭新的法制新闻史上是一个地道的“平民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法律制度建设的深化,把法制染上了浓重的“权威色…  相似文献   

5.
新春祝福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见烟花绽放美。我们辞别闻鸡起舞的二○○五,迎来了狗呈吉祥的二○○六。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本刊同仁向广大读者抱拳问候:“辛苦了!”“新年好!”去年新春伊始,《法制与经济》改版增容与时代同行,那远去的流火六月,《法制与经济》百期华诞与读者共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或修书飞鸿或击键电邮或电话倾诉,盛赞《法制与经济》无所畏惧执义执言者有之;鞭策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者有之;期盼百丈竿头更进一步者有之。我们诚惶诚恐,我们知耻后勇,我们感激鸣谢,我们更热情相邀:伸出您的手,伸出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怎么了?今年夏天怎么了?同事说,他在超市门口被一帮女孩强行拿去手机发了一串信息;邻座的女编辑不只一次地要去我的手机,说“我支持的人胜出,请你吃饭”;淮河路步行街上逃学的少男少女组成方阵,她们的拉票声一浪高过一浪……“超级女声”掀起的风暴不亚于“泰利”、“麦莎”!风暴总要过去,前台的声音往往是炒饭的佐料,赞同也罢,摇头也罢,娱乐版面热闹了。我们作为法制类期刊,在感叹大赛将“海选”的选拔方式用得出神入化的同时,当然想到这些五花八门的选秀在给电视台带来商机时,是否暴露出法律的缺憾?所以,我们希望以后像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读者圆桌     
《法治与社会》2003,(12):75-75
《法治与社会》创刊伊始,高挚“法治、民主”大旗,因此深受广大读者的关爱,我们在不懈的努力中,须臾不敢忘怀对读者许下的承诺。《法治与社会》经过四年的市场打拼,已经成为了比较成功的法制类期刊。特别是在宣传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已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内容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前瞻性、法理性。立足法治,面向社会,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是我们一贯的追求。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把属于我们的这份刊物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1,16(4):5-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在法制(治)观念上有四大转变,这就是:革命法制观、“大民主”法制观、制约法制观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观。这四种法制(治)观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对法制(治)的不同看法。我们欣喜地看到,法治日益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相信,社会主义法制(治)将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9.
“3·15”到来了。 这是我们走进新世纪后的第三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3·15”是一个值得纪念,值得总结的日子,也是一个催发人们深刻思考的日子。 对明天的渴望比对昨天的回顾更加现实,更加重要。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中件件桩桩为利所驱而疯狂制假售假大案,人们触目惊心,倍感沉重;而回顾近年来我们在打击假冒伪劣,保护人民权益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胜利,谁又能否认其成果之辉煌? 于是,沉重与辉煌,交织成“3·15”的主旋律。 本期,我们向读者诸君奉上来自打假第一现场的报告,希望能客观地展示我们在“3·15”旗帜下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0.
风云众生相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看过一些严肃的文章之后,是不是也该轻松一下?于是我们就奉上这幅芸芸众生之图供您消遣。画中之人之事,皆为近期社会新闻,当然都与法制有关,因此就叫“风云众生相”。希望您在轻松一刻时也有所感受,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供好“料”,同时您会获取一份稿酬。  相似文献   

11.
本期,我们向大家推出“现场目击”栏目。通过镜头,读者可以看到许多真实的场景。 今天,我们展示的画面是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潘家园派出所的一日。同时也希望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工作的朋友,踴跃地为本栏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两千年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两千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古老文化传统从来就没有认真革过自己的命。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始终远离现代文明精神,始终远离法制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权力文化而非法制文化。 中国进入当代社会,我们真正看到了这种古老文化的动摇;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其动摇撕开了保护层;改革开放,为其动摇引入了冲击波。当中国的文化发生了这种彻底的动摇,从法制的角度看,其觉醒的力量无异于一种核能量的击发——因为,用历史的眼光看,法律毕竟是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年是“五五”普法规划实施的第四年,普法年年抓,如何抓好它?最近安徽省上下联动开展的“江淮普法行”活动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进行工作方式、载体和平台的创新,才能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走进新天地、迈入新境界,才能与时俱进地把这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使之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14.
A不准干什么     
开栏的话:新的一年,《监察文摘》这一新栏目与大家 见面了。这个栏目将摘编各地纪检监察期刊和其他报刊中的一些有新意的文章、有参考价值的观点。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积极为我们推荐稿件,使这个栏目成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和其他读者学习的新园地。 报载,某司法部门制定的“十不准”,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公正,效果良好。但当笔者读到其“十不准”的具体内容时,颇感吃惊。现摘其主要,以“飨”读者:不准徇私枉法;不准贪赃卖法;不准索贿受贿;不准欺压群众…… 看到这些“不准”,我不由得想狗尾续貂:不准割耳朵、鼻子;不准帮助犯…  相似文献   

15.
六、上海市民对法制宣传工作的评价和建议在这次“法制宣传与上海市民”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对上海市16个区3200名市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问卷的最后一题是向上海市民调查“您对我们普法工作还有什么要求和建议?”上海市民对普法工作要求和建议做了回答的有1815名市民,占被调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读者诤言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农村的村民组长,曾在一次出差参观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江淮法治》,从此便与之有了不解之缘,2006年在我的努力下,我们村部订阅了贵刊全年的杂志。现在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公民知法,懂法。法制类报刊、杂志是最好的宣传媒介,贵刊作为安徽省惟一的法制类半月刊,在法律与公民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相信贵刊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祝贵刊越办越好!!叶广圣编辑同志:我最近才看到贵刊,在一个卖杂志的摊点,《江淮法治》在众多花花绿绿的杂志中显得…  相似文献   

17.
历时15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增强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但是随着中国加人世贸组织,要求我们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把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中之重,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既要看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更要看到存在的认识偏差,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好思想认识上。 进人“三五”普法后,在中央领导同志每年都要听取法制讲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社会主义法制问题,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法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它涉及到对“法制”一词内涵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必须实行法制?当前在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等。在讨论中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且一直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邓小平文选》中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一系列论述,给我们全面认识这个问题以极大的启示。现把我们的一些初步体会写出来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说"法治"     
我在一篇约稿中两处提到中国是“法治国家”,见报时“法治”一律被改为“法制”,不知是为何改动的。反正眼下的媒体常把这两者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了。然而,一字之改,大异其衷。“法治”与“法制”,其间有联系但又有其截然不同的界定,不容混淆。因为,“法治”的前提意味着实行切实的民主,开放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法制”呢?那是指的法律制度和据此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民主自由与否则“干卿屁事”。依我大而化之的理解,大抵前者着重于律法,似比法制高一筹;后者是执法范畴,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各有其法制不同。按英语的译法,一个…  相似文献   

20.
在法制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父子相隐"的故事。 典出《论语》之《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 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 个故事常被用作研究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模型,引申出 "相隐之举是否合理而违法"、"古代社会是否礼法不分" 等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其实这个故事也可以从另一 角度品评,譬如孔子的"比较法"研究思路。叶公介绍的 "父子相证"制度,可被视为一种外国制度。从表象来看, 父亲偷羊、儿子揭发,更合乎法治国的标准。然而,孔子 闻听"外国"的"司法实践"后,没有轻率地五体投地、妄 自菲薄,而是先冷静地考察"他乡之直"是否等同于"吾 党之直"。若"吾党之直异于是",他乡父子相证,吾乡父 子相隐,二者并无高下之分,因为本质上都是"直在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