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具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认识方法、思维模式、价值导向、流转机制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其和谐文化特质。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可以从融通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和谐因子、整合中国现代和谐文化的创新成果、争取中国未来和谐文化的生态空间等方面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文化特质予以强化。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化既是对不同文化形态所具有性质的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实体的称谓。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建设和谐文化进程中要始终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茹粉 《理论导刊》2007,1(11):31-33
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在人类活动两大基本原则的体现上,在产生的依据和适用范围上,在对应的思维方式及命名的角度上有明显的区别。探讨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和谐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新发展,和谐思维是系统观在人类思维领域的升华,和谐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郭宪 《学理论》2010,(2):22-23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和认真把握好社会主义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共同理想道德文化与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的关系,先进文化与社会现实文化的关系,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观的精髓和伦理支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即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昭示人们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有助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蕴含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辩证法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理念的新概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精神支撑。作为一定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和谐文化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倡导协调、统一、稳定、有序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效率归属于人与自然的利用关系及其整体取向问题,公平归属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其整体取向问题。如此界定的、本真意义的效率与公平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冲突。总体上是同向展开、和谐并存的。因为效率与公平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取代;同向变动、互不对冲;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此意义上,效率与公平不应有轻重之分、先后之别,理当并举并重、同向推进。任何偏离“既求效率又求公平一的思想理论、价值取向、制度安排与发展方式都是错误、有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和谐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企业和谐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为一体,反映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和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0.
崔锐 《理论导刊》2007,(9):47-49
儒学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继承和弘扬儒学中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所蕴涵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理念及其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支撑。和谐理念作为和谐文化的内在本质,是社会成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的思想基础、前提和动力。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2.
刘爱娣 《学理论》2010,(12):60-61
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特点是在各种关系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神人关系上,人对神的实用主义态度;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利用自然为人造福,突出人的价值;社会关系中,强调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准则;它将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追求人格和道德的完善。科学地审视  相似文献   

13.
陈群 《学理论》2010,(25):137-139
中国儒家传统法文化博大精深,而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并形成独特的"无讼"、"息讼"的价值追求,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总体精神相契合。可以借鉴儒家和谐理念的现代特质,通过重新配置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从理念与制度层面建构革新当代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悖论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作为新事物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容易产生"外部性",即引致文化安全问题。而维护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这一命题存在四大悖论,即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定位的不同与耦合,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走出去"目标的偏差与背离,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矛盾性与和谐性的交融以及维护文化安全与发展文化产业"度"的难以定量。因此,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应以"和谐"为价值归宿、遵循两个价值取向:一是遵循两个规律,二是实现理念多元化、管理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郝淑芹 《学理论》2010,(29):183-184
马克思的人性论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走向和谐提供了的理论支撑。从马克思的人性视角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构建进行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构建离不开人。人类个体需要的多元性与整体性也必然要求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从而促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走向融合。只有用马克思的人性理论指导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其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策的价值取向有失公平,造成了社会的失衡。本文通过对公平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平等性诉求与差异性诉求,以及增强政策公平性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化价值是以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能力作为衡量标准的。一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生存条件下形成的包括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内的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灵与肉的关系的态度,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方  相似文献   

18.
思维是人的重要文化生存样态,其多样化差异是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追寻。他们的探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思维的倾向性来讲,其探索路径依次经历了偏重于人的同一性的求同思维、侧重于人的差异性的求异思维、强调人的同一性与人的差异性相互统一的协同思维、突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来建构和谐社会的和谐思维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高校主体力量的特殊构成,使得高校要承载此重任,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和谐校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互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谐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贾玲 《学理论》2009,(2):24-2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和谐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所以,我们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培育和谐的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在求真务实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