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翻动读书笔记,两则外地人在浙江为官的故事重新浮现出来。一则是讲宋代范仲淹曾知越州,时间虽很短,民众很怀念他,因为他为官清白。范仲淹主张“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  相似文献   

2.
观岳阳楼记     
正秋风萧瑟,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登上了千古名楼——岳阳楼实现了多年夙愿。我伫立岳阳楼上面对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遥想九百五十多年前,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此主持修缮城池,当面向洞庭湖的西城门——岳阳楼告竣时滕子京写信给范仲淹,并附《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去邓州请范仲淹为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的情景那可能是一个黄昏,在范仲淹修建  相似文献   

3.
花洲书院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走近了河南邓州。在有着江南园林之韵的邓州花洲书院,吟咏着范仲淹《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中的诗句:“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洁白怜翘鹭,优游羡戏龟……”身为陈州人的我,和范公顿时有了跨越千年的亲近。  相似文献   

4.
王剑冰 《协商论坛》2023,(10):54-55
<正>一四月的早晨,在邓州市的花洲书院,鸟鸣清脆,河水荡漾,白色的柳絮随微风四处飞扬。越过千年时光,人们含着敬仰,脚步放轻。这里,那里,浓郁的芬芳中,分明伴有阵阵书香。曲径通幽处,一个女子领着一群孩子,孩子们个个昂首往里走,边走边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庆历新政中,范仲淹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阻力重重,就像一场又一场疾风骤雨。新政失败,他从参知政事先贬邠州,再贬邓州。一生四海为家、走南闯北的范仲淹,这一年五十七岁了。  相似文献   

5.
山西平遥县衙大门的门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上联所表达的是“慎讼”原则,它告诫民众提起诉讼要冷静思考,独立判断,不要制造诉累,诉讼毕竟费心费钱费力:下联所表达的是“公断”原则,告诫法官为官断案要勤勉清正,审时度势,依法处理纠纷,断案并非可以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6.
清官之乐     
近读《康熙大帝全传》,知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常常不是等清官死了之后才去忙着谥什么号,而是在清官还活着的时候就予以表彰重用。像大、小于成龙、傅拉塔、张鹏翮、彭鹏等,都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为了勉励地方官员,康熙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词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为清官甚乐"!细细想来,不无道理。清官甚乐,何乐之有?乐在口碑。康熙认为"百姓最愚",这是一种偏见,但看到百姓"难欺","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说明他的头脑是清醒的。自古以来,为官贪廉,老百姓是最权威的裁判,谁也左右不了他们的评判,谁也堵不  相似文献   

7.
古人是崇尚清廉为官的。历代忧国忧民者,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希望有清官廉吏治国理政,使得四海清晏.国泰民安。西安碑林中有一座官箴碑,官箴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碑文是明永乐年间理学大家曹瑞和天顺年间清官年富所作:碑是清道光四年时任陕西延绥道台颜伯焘倡议刻制的。  相似文献   

8.
陆勇  阮正才 《当代广西》2005,(16):27-27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古人追求的思想道德修养最高境界,也是古今为官之道的高度总结。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必须强化这种“先后观”。这就要求每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目标、宗旨和义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要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保持思想先进,不落后于普通群众。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相似文献   

9.
北宋学者谢良佐曾对其子写下《遺训》: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后人评价,其“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可以和范仲淹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媲美。所谓同俗,就是一些多年形成的风俗陋习、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而同理,就是道德操守、为官准则、人间大道。对同俗的东西,很多人并不排斥,反而“欣然接受”。恰恰正是这种行为,助长了不正之风,让陋习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0.
宋代贤巨、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历代为官者的座右铭,其实他的另一不被人们所熟知的名言“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更具道德和人格的力量。范仲淹所说的“私罪”,是指为个人的私利而获之罪;“公罪”则是指为国家出以公心得罪了某些权贵所获之“罪”。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一生遵循自己的人生准则,为此他曾三次蒙受”公罪”,被逐出京城,滴贬边州。据史载,范仲淹的第一次遭吸是在宋仁宗时,宰相吕秀简利用权势排斥异己,安插党羽,致使朝政腐败不堪。景仿三年,范仲淹画“百官图”呈送仁宗,…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时事报告》2013,(6):57
为官发财当"两道"俗话说:"无病不怕瘦,当官莫嫌贫。"清廉自古以来是我国吏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则天曾告诫官员:"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古往今来,许多重公义轻私利的清官好官为世人称颂,如把俸禄拿出来创办义学,施惠于民的范仲淹;为民辛劳一生,还把退休后苦心经营的林场捐给国家的杨善洲,等等。  相似文献   

12.
杨曙明 《春秋》2011,(3):47-47
邹平有处范公祠,范仲淹曾在那里生活了18年。 "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留给后世的千古绝句。他何以能写出这"先忧后乐"的千古绝句呢?纵观范仲淹生平,以下三个因素当是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张丽萍  可敬 《中国减灾》2013,(1X):49-51
<正>公元1033年。夏初的一天,范仲淹一行走在回京路上,沿途不时有衣衫褴褛的流民乞讨,景象凄凉,范仲淹是年四十五岁,人显得清瘦,脸色仍旧是一副刚毅的神态。范仲淹行至汴京惠民河边,见到一群逃荒的人群,迅速下马向迎面而来的一个老婆婆走近打听:"老人家,你们是京东人吧?"  相似文献   

14.
范敬宜 《中国人大》2010,(23):53-53
北宋名臣范仲淹善文,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但是范仲淹还善诗,则知者不多。其实范仲淹的诗不但写得好,而且写得多,收入宋刻《范文正公集》的诗赋就有268篇(首),其中多为警世之作。  相似文献   

15.
麦加 《创造》2015,(7):66-67
<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聚焦整治为官不为,能够带动干部作风全面转变提升。"八项规定一出,干事没了好处""干事是大家的,出事是自己的,宁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的"为官不为"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现象加强整治。针对当前少数干部中出现庸官懒政、为官不为苗头,云南昆明市委组织部近期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治理为官不为,是昆明首个整治"为官不为"的制度,按规定建立昆明市  相似文献   

16.
再谈忧乐观     
忧乐思想的渊源——民本理念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源于儒家的民本理念。民本思想在商周先秦时代已出现萌芽,汉晋唐代形成体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倡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为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共识。范仲淹出身宦门,从小受儒家思想浸染,同时幼年命运不济,历经社会底层的贫困和苦难。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便慨然发誓“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官后,一生将“以民为意”、“…  相似文献   

17.
可敬 《人大建设》2012,(7):56-56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负责司法刑狱机要事务。这年冬天,范仲淹要回苏州接母亲到广德来。差人听说范仲淹要回家,就着手给他筹集一笔路费。当差人把钱送给范仲淹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  相似文献   

18.
一倘若“越职言事”真能成为一种罪名,那么,范仲淹在景祜三年被革去官职,就未必是一桩冤案。据史书记载, “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如此为序迁, 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并提出“近臣凡超格者, 不宜全委之宰相”。范仲淹那时在开封府任职,如此批评当朝宰相用人不公,任人惟亲,非“越职言事”而何?  相似文献   

19.
为官者箴言     
一个积极进取、极富生活热情的人,为官往往是一个淡泊宁静的官。 一个不能自我约束的人,为官不可能是一个明智的官。  相似文献   

20.
邢爽  胡遂 《求索》2014,(2):79-83
近年来,范仲淹作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其地位逐渐被关注。但是,学理方面的论据还显得不是很充足。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不仅是由于他对后辈理学家的关爱和识拔,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在“知”和“行”(对本体的认识和修身工夫)这两方面都有开创之功,并且在理学的“心性”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路。后来的理学家们基本上是在解决范仲淹所提出的理学核心问题。本文试从范仲淹对后辈理学人物的识拔,范仲淹复兴儒学之精神以及范仲淹在理学上的实际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重新审视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的地位和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