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的中国人把音乐抬高到了整个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地位。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音乐成就理想人格,使人自我完善,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因为中国人认识到礼治是偏于理性、外在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可以唤起人的潜在的经验和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人的心灵得到熏陶,人格获得升华。正因为如此,在先秦,思想家们就把“礼、乐、刑、政”四者并举。而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们遇到的最主要的难题.就是学生音乐感知力的不平衡,也就是常说的“乐感”不强,具有良好乐感的人,能敏锐地捕捉到转瞬即逝的音乐信息,  相似文献   

3.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义利之辨”发端于春秋时期。《中庸》中说:“义者,宜也。”义就是适宜、应当、适当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见,春秋时期所谓的义,意为行为或断事适宜于礼,义作为适宜于礼的道德要求,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达到“义节则度”。而“利”单指个人利益、功利,是与礼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4.
“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这些成语和俗话渊源之久远,恐怕不是一下子能够弄明白的,因为史书及典籍中对礼的论述多矣。《礼记》曰:“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左传》中说,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工具。如此看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礼,始终是调整人们关系的一项行为准则。中国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大概也包括这方面的原因。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讲究礼仪是应该的;人们相互交往中的礼尚往来也不可或缺,无可厚非。但值得我们高…  相似文献   

5.
感悟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原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规范的。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大,  相似文献   

8.
建设信用     
我们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信用。 因为信用是实行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 中华民族有讲信用的优良传统。古人早就说:“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现在我们也常说:“中国人是说话算数的。”“仁义礼智信”,“信”被立为五德之一,虽然忝居末位,毕竟也算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说廉洁     
古人以为不受为廉,不行为洁。何谓不受不污呢?子日:“非礼勿动。” 儒家历来特别注重这个“礼”字,作过不少玄乎其玄的解释。倒是宋代的江西老俵朱熹说得明白:“礼即理也。”礼就是规矩、准则、法度的意思。“非礼勿动”,说的是凡不符合规矩、准则、法度的,就不做、不求、不伸手。  相似文献   

10.
和谐如琴     
构建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政治家讲和谐,看重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学家论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导谈和谐,侧重和衷共济,不出乱子;老百姓说和谐,偏重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各有各的理,句句是真谛。和谐,大约源于音律。《礼记·乐记》说:“其声和以柔”;《书·释典》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都是琴弦调和之意。古人提倡以音乐教化民众,孔夫子主张“兴以诗,立以礼,成以乐”。可见,和谐成为社会学名词,真还离不开琴弦原理。因而,在下看来,和谐并不深奥,不过如琴。社会如琴。人的潜能巨大,全在于挖掘组合。贵贱贫富,不同的人共同处在社会这张琴上,各有各的用场,少了谁也不行,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杨淑明  朱平 《理论学刊》2006,(12):100-101
一、孔子“礼”的思想辨析孔子“礼”的思想,上个世纪初以来常为人所诟病,有人甚至得出孔子“复礼”就是复辟西周奴隶制的结论;即使有些对孔子有较高评价的人,在“礼”的问题上也难脱臼于“保守”之论,并进而认为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笔者看来,孔子的“礼”不仅不保守、不落后,而是与时俱进,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意蕴!众所周知,孔子以前的“礼”是自夏、商、周以来所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勿失其民者也。”[1](《昭公五年》)到了周代,“礼”已是一套成形了的制度、规则,已经具有“习惯法”的功能,已经成…  相似文献   

13.
对孔子为政说给予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评说,从中寻及与现实契合之点,古为今用,对提高我党执政水平,无疑是有益的。 一、把握为政以“礼”,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 孔子认为,为政者“不知礼”,无法立于社会,更不可能施仁政于百姓;反之,“学礼”,“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注重渊》篇)即一旦能用礼克制自己,为政以礼,天下百姓就会称你是仁人。 孔子为政以礼的重要内容是其民本思想,包括教民、富民和爱民  相似文献   

14.
韩国阳明学代表郑齐斗之学,趋于“道问学”一路而有其经世之特色,是出于他学术上自有的特点而来的。郑齐斗重视礼,又是把礼与理合在一起说的,他把礼内在化,谓礼即此本心条理化地外在显现,此为其礼理合一说。由礼就是理就是体,说到仁体即实践于礼法事物之中,郑齐斗的功夫即在事物礼法的实践上。  相似文献   

15.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丰富人的生活,给人美的享受,同时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日本名教育家铃木先生曾经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  相似文献   

16.
法家基于人性恶论断,着眼于以“法”治人心的思想主张,使“法”作为一种新的行为规范从礼中分离出来,成为古代领导活动的重要方略之一:学习和研究历史文化中法治思想特点,领会其精神内涵.对中国民主法治建设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马远 《前线》2021,(4):I0001-I0001
《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述志,子路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位还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万世师表”可谓是以山水之美启人心智、育人仁德的祖师爷。所以,早在1906年德国席勒的“美育”概念引入中国之初,王国维就写下《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提出孔子教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观点:“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  相似文献   

18.
以“礼”为思想灵魂、以“仪”为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文质统一、礼德统一、仁义礼智信统一,是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中西礼仪文化综合创新、古今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等途径实现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公共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人情交往的最大特点,虽然从古到今人们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准则,但礼品消费依然是中国人日常消费的一大组成部分,因而礼品市场的存在及红火也是必然。 传统礼品步入误区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顾及人情世故的民族之一,此话不假。这是因为中国人不仅喜欢利用闲暇时间走亲访友,而且也体现在中国人走亲访友之时往往手里会拎上一些礼品以示亲善方面,尤其在逢年过节时。 北京一家大报社会调查中心在1995年对北京市部分家庭所作的关于老百姓“过年花了多少钱”的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老百姓仅在春节期间,每户就须花费礼  相似文献   

20.
在孟子著名的“四端”说中,礼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改变了礼在孔子语境中的内外双重向度,而力图予以完全心性化的注解.孟子对礼的限定,虽然带来了表述上的便利,但实质上却也极大地压缩了礼的内涵,从而带来了自身理论上的困境.在“四端”之中,礼没有独立、完整的涵义而辐辏于仁、义,其价值的体现要落实在二者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