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宏丽 《实事求是》2013,(5):100-103
城市经济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中心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科学谋划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是实现新疆十二五规划“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提出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伊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为点轴发展模式,空间战略布局为一个核心、两个极点、T型发展轴和两个发展圈层,并确定了伊宁经济圈的空间组织发展时序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2.
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科学谋划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是实现新疆"十二五"规划"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提出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伊宁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筑伊犁河谷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圈、打造伊犁河谷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库尔勒市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是南北疆的交通枢纽,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库尔勒市作为新疆确定的全疆重点建设的两大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在巴州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新疆经济发展中,也是居于南疆“桥头堡”的地位,发挥着“承北启南”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库尔勒现已初见“北乌(乌鲁木齐)南库(库尔勒)”战略发展格局的雏形。因此,库尔勒中心城市建设事关巴州乃至整个新疆发展全局。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经济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之间协同、联动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建城市经济圈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明确区域发展模式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及其意义和作用,根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构筑经济圈,是实现地区崛起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首都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是对首都经济概念的发展和延伸。首都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当前应优先考虑以下战略举措。明确首都经济圈的国家功能及城市功能定位打造首都经济圈,既要着眼于首都城市自身发展和国家南北协调发展等眼前问题,更要放眼于未来,立  相似文献   

6.
冯成 《当代贵州》2007,(2):12-13
随着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延伸。经济发展也将从以点带面的模式向点轴模式转变,所谓点轴模式就是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点、以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为轴,形成道路沿线的网状结构,改善区域经济的布局。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贵广高速大通道的建设,将以广州和贵阳两个省会城市为基点,形成穗筑东西双城之间的经济互动,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延伸,经济发展也将从以点带面的模式向点轴模式转变,所谓点轴模式就是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点、以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为轴,形成道路沿线的网状结构,改善区域经济的布局,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贵广高速大通道的建设,将以广州和贵阳两个省会城市为基点,形成穗筑东西双城之间的经济互动,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经济开发模式即经济开发的途径。就区域而言,有增长极开发模式、梯度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等。从区域空间上,新疆开发应由梯度模式转向整体推进模式,以据点为中心打通各据点的联系,特别是兵团和地方的联系;产业发展上稳定一产,以二产为重点,带动三产,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项目选择上以各区域特色资源为开发重点,培育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经济功能、区域空间、周边关系、建设模式等方面对芜湖打造省域次中心城市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探索与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城市群、合肥经济圈和南京经济圈之间的区域互补性,为实现区域间组团竞合共赢和区域间总体利益最大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07,(4)
背景:200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要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2007年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立足资源环境容量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着力提高城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其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城市经济圈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受体制、观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制约,不能充分发挥潜力,应坚持产业优先原则,扭转发展观念,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文化融合,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国外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经验证明,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特别是首都的建设,必须借助于周边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和支撑,才能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实力,才能产生强大的辐射力,才能充分发挥首都城市的功能。如日本的首都东京,有大阪、神户的合作;韩国的首都汉城,有仁川的合作。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即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圈,以上海、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华东上海经济圈和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将成为我国2l世纪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环渤海经济圈的特点是:地…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克苏市作为南疆中部的中型城市,已初具跨地区聚集辐射的能力,建立包括阿克苏、库尔勒、伊宁、喀什、阿图什、和田等六个城市及其行政区所辖区域的阿克苏“中心经济发展圈”,可以带动整个南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阿克苏“中心经济发展圈”是以300公里为中心的经济辐射圈和以500公里为中心的经济辐射圈建设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中心经济圈内各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群落。  相似文献   

14.
成都八区十二县(市)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发展,开始形成具有区域性的大成都经济圈,大成都经济圈的崛起将会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经济腾飞筑起平台。但目前大成都经济圈与东部其它经济区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周边县域。县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缩短其与中心城市的差距,形成合理的区域城市梯度群,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克念 《实事求是》2012,(2):103-105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疆奎屯市作为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一核两轴多组群”的城镇发展格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中提出把“奎一独一乌”区域建成新疆二级规模中心城市镇之一,当前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要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导向,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加快推进奎屯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多个中小城市为外围的都市区,成为参与全球化分工与合作的基本空间载体。台州市作为浙江重点培育的都市区之一,着力打造"一都三城"的发展战略目标,逐步推进温岭、临海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发展,不断凝聚各种高端要素和资源,发展壮大中心城区实力,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同城化区块之一的温岭市,必须超前谋划好融入台州都市区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找准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实现错位发展,这是温岭市未来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我省“十一五”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启动了“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范围包括贵阳市的六区三县一市和安顺市的平坝县、西秀区等,黔南州的惠水县、龙里县、长顺县、贵定县、福泉市、瓮安县等。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使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发展成为全省“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笔者拟就实施“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一)明确“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目标及任务。一个地区,必须有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有效辐射、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实施“以贵阳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市及城市化思想主要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促使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化管理,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市及城市化思想主要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促使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化管理,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方政府持续的治理结构改革在驱动城镇化突飞猛进的同时,日益面临着区域资源整合和结构升级难、城市中心功能弱化与城镇化质量难以提升等困境。为此,应该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型城市治理联盟、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城市群区域治理来适应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