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席卷中国、震撼世界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中,中央苏区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年龄较大,资历深,德高望重,都是红色政权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被党内外誉为苏区“五老”。1934年10月,除何叔衡留在苏区继续战斗外,其他“四老”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开始了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梅坑殷殷握手话别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的严重错误,广大红军指战员、广大干部和群众虽浴血奋战,但仍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敌军的包围圈越拉越紧,苏区越来越小,党、政、军、群中央机关不得不准备和中央红军…  相似文献   

2.
说起"青天",多数人的脑海中会首先浮现出包拯、海瑞等刚正不阿、体恤民情、为民做主的古代官员形象。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会知道,党的历史上也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何青天",他是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中央苏区时期被誉为"反腐先锋"的何叔衡。何叔衡出生于腐朽的清王朝时代,身为秀才却行革命之举。他孜孜不倦,为求新学,37岁再次步入课堂学习。五四运动中,他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四处奔走组织动员力量,促成驱张斗争取得胜利。他不吝拿出微薄积蓄创办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留学归来,他投身苏区反腐斗争,营造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好局面。花甲之年,他服从命令留守苏区继续战斗不幸牺牲,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长汀考察工作,专门前往濯田镇梅迳村瞻仰何叔衡烈士纪念碑。今年是何叔衡牺牲85周年,以此撰文纪念,主要是学习和感悟他"刚正不阿、埋头苦干;铁骨铮铮、鞠躬尽瘁"的初心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苏区,何叔衡、谢觉哉、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5人是最年长的同志,受到大家尊敬,被称为苏区“五老”。他们中何叔衡年龄最大,可是“左”倾领导者对他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不让他参加长征,而将他留在苏区,结果被敌人包围,跳崖壮烈牺牲。其他“四老”则拄着拐杖走上长征路。周恩来对保卫“四老”的何长工说:“这4位老同志是党的宝贵财富,你要对他们的安全绝对负责。如果他们在,你也在,那就没事;他们在,你牺牲了,我追记你为烈士;如果他们不在,你在,我就要你的脑袋。” 苏区“包公”何叔衡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是苏区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曾担任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兼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善于  相似文献   

4.
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排斥,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后,邓子恢没有能够跟随主力红军转移,而是和项英、陈毅、瞿秋白、何叔衡等一起被留在了苏区,进入后来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几个月后,邓子恢等人从瑞金向闽西突围,与原来就在闽西的张鼎丞会合,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邓子恢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开始了在闽西开展游击战的艰苦岁月,也就在那时,邓子恢和陈兰认识了。  相似文献   

5.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是苏区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部长”兼“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善于调查研究,坚持秉公执法,顶住各种干扰,被广大群众誉为“何青天”、苏区“包公”。 1932年5月,一封举报瑞金县委组织部长陈景魁的信送到何叔衡手中,信中说陈景魁滥用职权,向群众摊派索要财物,利用地痞流氓欺压群众……何叔衡阅后一怔:共产党内竟有这等“组织部长”!他决定亲自带几个人到黄柏村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留在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留守部队和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中坚持斗争和保存革命力量。在陈毅的提议下,由中央分局作出决定: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同志撒离闽西赣南苏区,转移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是苏区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毛泽东主席任命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兼“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他善于调查研究,坚持秉公执法,被广大群众誉为“苏区包公”。  相似文献   

8.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是苏区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部长兼苏雏埃最高法庭主席,善于调查研究,顶住各种干扰,坚持秉公执法,被广大群众誉为“何青天”、苏区“包公”。  相似文献   

9.
谢觉哉(1883—1971),湖南省宁乡县人。红军长征前,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在中央苏区,他是人们公认的苏区五老之一。五位长者当中,除何叔衡外,谢觉哉和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一道,参加了长征。  相似文献   

10.
<正>谢觉哉和何叔衡都是湖南宁乡人,他俩与王凌波、姜梦周4人,号称大革命时期的"宁乡四髯"。他们4人于1904年结为盟兄弟,志同道合,五四运动后都来长沙参加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谢觉哉和何叔衡的友谊尤为深厚。他们两人的经历很相似,从小同乡、同学,是至好的朋友,20多岁时先后中秀才。何叔衡是谢觉哉的入党介绍人。参加革命后,他  相似文献   

11.
<正>洵口战斗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的第一战,被称为"运动战的经典之作"。它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苏区的反动气焰,极大鼓舞了红军和苏区人民保卫苏区、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笔者自小生长在洵口,通过阅读史料对洵口战斗情况比较熟悉,同时对洵口的今日巨变有着深切感受。狭路相逢勇者胜洵口,位于抚州市黎川县城东北20公里处,是闽赣两省来往的要道之一,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33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痛恨官场腐败,也看到党中央不断加大查处力度,一次又一次掀起反腐浪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党领导的第一次反腐斗争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红都瑞金,主角是时任苏区中央工农检察部部长的何叔衡……  相似文献   

13.
刘爱生 《世纪桥》2011,(22):30-33
一、从晚清秀才到革命家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构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丧母,七岁开始放牛、割草、砍柴。在12岁以后的十多年里,何叔衡一直过着边读书边耕田的生活。1902年,26岁的何叔衡遵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  相似文献   

14.
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无论是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还是中共鄂豫皖省委,都对此进行批判总结。共产国际经历了从激烈批判到肯定意义的认知转变,中共中央既有批评也有肯定;而中共鄂豫皖省委最受困扰,经历了"逃跑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定性评价到肯定其开辟新苏区的贡献的认知转变。中共鄂豫皖省委最终摆脱"逃跑主义"的阴影,走向领导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寻找新苏区的道路,与其对红四方面军撤离苏区的认知改变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红四方面军的撤离,一开始成为鄂豫皖省委领导苏区革命的严重教训,但后来又转变为鄂豫皖省委实现战略转移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正他是清末秀才,深感"世局之汹汹"而不愿为官;他是教书先生,却比青年学子更激进;他投身革命,却坚持人道主义,为实现社会平等,"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就是被尊为"五老"之一的革命长者何叔衡。穷秀才造反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上秀才,当年娶妻。县里给他下了掌管钱财的委任令,但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愦愦",拒不到任。在父亲的骂声中,何叔衡回乡种地教书。在乡间任教时,何叔衡与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秀才结为拜把子兄弟,他们就是被合称为"宁乡四髯"  相似文献   

16.
正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留在了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11日,他在福建上杭被捕牺牲。何叔衡为人正直,对党赤胆忠心,虽然,他在党的时间不长,但他对我党的贡献却很大,是一位深受毛泽东敬重的革命家。红色政权的首任"最高检察长"何叔衡,1876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何叔衡和毛泽东相识于长沙,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1921年7月,两人一起奔赴上海,参加了  相似文献   

17.
1933年1月张闻天进入中央苏区。在苏区,他通过调查研究,逐步了解苏区现实,开始脱离"左"倾思想路线的束缚,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较为实事求是的结论。中央苏区时期的调查研究为张闻天最终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推动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苏区邮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相对稳固红色政权的革命根据地内发行的邮票,因为当时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为苏维埃区域,所以这类邮票一般简称苏区邮票,有时甚至直接简称为"区票"。由于当时是苏区创建时期,创办赤色邮政的过程不可能非常规范,加上连续不断的战争和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封锁,造成许多文件档案缺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21,(9)
正1932年2月1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第七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临时最高法庭,以判决重要政治犯,委任何叔衡为临时最高法庭主审,即临时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成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首席大法官"。此时,何叔衡已经56岁,同时承担着检察、司法、内务工作,担子确实很重。为了革命事业,他毅然承担下来,为我们党领导的审判工作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何叔衡上任之际,正值中央苏区逐步贯彻王明"左"倾错误时期,中央苏区的司法工作产生了"左"倾肃反扩大化,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20.
正方志敏、陈昭礼、黄道、徐履峻及其战友先后拼搏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早创建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模范省"。在这里,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如"首先创立股份制,发行红色股票""我军开展地雷战的发源地"等,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有很好创造""是坚强的苏维埃阵地"。闽浙赣苏区的创建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从1927年开始,党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