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2.
张丽丰 《求索》2010,(7):175-177
"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从《尚书.尧典》以来,可谓衣被千载。从先秦至近代绵延未绝的承传过程,也是对"诗言志"说再阐释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诗言志"说再次被关注和提及,并以一种新的视觉与向度,完成了一次新的"现代性"阐释。"诗言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绍虞、罗根泽等先后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的,但这类《批评史》著作又大都所论简括,未作具体深入之展开。对"诗言志"说进行令人信服的详细阐释当属闻一多和朱自清。然闻朱二人对"诗言志"的阐释又有明显区别:"志"即"怀抱",闻一多所讲的"怀抱"泛指诗人内心蕴藏着的各种情意,"言志"即等同于言情;朱自清则着重揭示"怀抱"与"礼"的不可分性,即同古代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特定情意指向。  相似文献   

3.
侯顺 《理论月刊》2003,(11):123-124
泛文化时代的文学批评过度注重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成了文化问题,文化批评也成为了文化研究。在泛文化时代,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的“退场”正不易察觉地被认同,甚至被合理化。这要求批评家区分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回归于文学批评,立足于文学本身,注意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王存良 《前沿》2011,(4):178-181
李陀、吴亮的网络之争凸显出二者共同的启蒙情怀及其分化。李陀的启蒙者姿态表现在其"立法者"的文学批评指向与不局限于学科内的广泛关注、凸显"对话"的文学批评文体与公共空间情怀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的反思"纯文学"、关注权力与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其启蒙姿态的保持与他80年代的处境及90年代以来的体制外身份有关,作为一个个案,李陀对可能的第三种批评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美国黑人妇女缝制“拼贴被”的文化传统,女性主义者提出把女性主义内部的种族、阶级、国别和性取向的差异缝合为文化“拼贴被”的隐喻构想。本文从性别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探讨“拼贴被”的隐喻构想与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互动与影响,以求打开女性主义批评文本的外延,在性别研究、妇女文学史、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寻找一条“共同的丝线”。  相似文献   

6.
李游 《前沿》2011,(24):72-74
马克思主义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西方和苏俄等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都建立了以基本原则立场——基础范畴命题——核心问题论域为构架,以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为终极目标的"三位一体"社会文化研究范式。与此相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位一体"模式长期缺失,导致其难以有效应对与合理阐释当代诸多经济文化现象,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三位一体"模式势在必行。于此,我们需寻求独特的问题论域和方法论,持守必要的批判性纬度,开放性与原则性兼顾地融合各种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文学”属性在过去的理论中是根据批评的对象所确定的 ,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以对象确定其属性 ,其自身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定。文学批评“在文学中”,并不是与文学创作并立的在之外。这种“在”体现在批评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批评从来就不是附属于创作的存在 ,恰恰相反 ,创作与批评结成对象性关系 ,其自身的“文学性”才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8.
王宁 《探索与争鸣》2007,38(10):54-59
经典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下,中国文学的不少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文化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突破"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仍处于"边缘"地位。针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和研究疆界的无限制扩大,应提出一种文学的文化批评之策略,这是使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得以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常新 《长白学刊》2013,(4):138-142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当代文化出现了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向,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文化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剧变,传统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神圣性遭到了颠覆,文本的意义变得愈来愈多元;在和市场机制"联姻"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在有意和无意中产生了文化霸权的因素,同质化的倾向使得大众成为无意的被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前现代性意识形态问题的范式被改变,它以隐喻的方式暗含在文化中,阶级对立变成了在消费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消费一再地被视觉刺激所激活,这使得"读图时代"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谭东峰  唐国跃 《求索》2013,(1):165-167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此时,生态批评出现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生态批评仍旧面临着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引入生态批评,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是化解生态批评困境的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陈海艳  詹艾斌 《前沿》2010,(5):173-176
文学批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也是根本性的意识要求和方法论特征。面对批评对象,批评家必须具备当代意识。这首先是指批评家必须具备自觉地以其批评实践参与当代文学、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意识;同时,它也要求批评家必须具备开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与眼光。如是,文学批评实践也就能直接地介入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方法论特征表现为多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需要做到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的结合,实现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与人学观点批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李国银 《求索》2012,(9):173-175
生态批评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探讨文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兴起于西方社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派别与模式。文学生态批评模式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叙述话语是如何来缜密思考人类自身的行径与大自然界其它万物之间以及周围世界之间的密切性的隐性关系的,它试图发现在文学文本的叙述之中涉及自然界万物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深刻性影响。"生态批评"的生成和兴盛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性渊源和发展性过程,同时它也有着其多样性以及本质性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模式。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长期处于旧有模式之上时,生态批评无疑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从事着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范水平 《求索》2011,(6):201-204
文学是人学。现实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属性高于自然属性,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自然主义认为人的身体和生理本能决定着人的行为,而且认为人的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对人亦有着莫大的影响。李健吾深谙自然主义理论,他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无论对作家的批评还是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批评,常取病理学、生物学、种族学的角度;在考察环境对人的影响时,坚持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辩证地研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新审视其文学批评的自然主义倾向,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处于"当代性"历史场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面对来自西方学术话语过度浸染之后的"失语症"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急需建立文学批评"中国话语"本土阐释范式的双重焦虑,需要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评价阐释性实践活动出发,在厘清自我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关注中国问题与本土经验,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及西方文化理论资源的三维对话中,克服自我阐释焦虑,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品格的文学批评范式,从而有效实现文学批评的意义再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文学批评方法采取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即指批评主体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时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切入角度、研究程序等。批评方法最初伴随对文学活动的反思自发产生 ,随后在批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这些批评方法 ,一方面是文学现象客观规律的主观引申 ,另一方面又受到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总结一下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特征。一 批评方法的“受动性”特征。批评方法的“受动性“ ,是指一种方法不止要适应文学对象的特殊性 ,也不止被选择使用时受到批评主题的个人因素和时代特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李丽君 《理论月刊》2008,(3):125-127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9.
葛吉霞 《前沿》2011,(21):179-182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回归了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为冷战后世界政治框架的重建提供一种文化模式。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主要内容包含文明范式、文明冲突论、文明调和论,批评了把西方文明看做普世价值的观点,进而指出在现代化过程中文明的本土化非常重要。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非常重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体系,是中国现代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