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抗日根据地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判制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一大特点是着重调解。在当下"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下,对马锡五调解的借鉴,要充分认识其发生、发展所在的社会背景与当今截然不同。马锡五调解中的便民理念和亲民精神应当得到彰显。对马锡五调解的运用不宜盲目,应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法律法规相对不完善以及对近年来司法"西化"现象的反思等原因,"马锡五审判方式"被重提。该审判方式重提启示:应当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正确理解重提,一要尊重司法规律,二要重视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杨高范  杨高斐  张超阳 《前沿》2010,(24):125-127
巡回审判以贯彻"两便原则"、充分化解矛盾为宗旨,受到群众的欢迎。当前农村地区的审判情况成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难点。巡回审判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并对巡回审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笔者的建议,以期使这一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特别是农村法制环境的审判制度能够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适应我国司法改革的需要,在农村审判活动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柯婧凤 《前沿》2012,(21):80-81
随着平等和谐理念在行政领域的不断深入,司法公开透明和司法便民为民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宽松缓和的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应运而生.“圆桌审判”模式从少年审判领域扩展到行政案件领域,适应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服务性、协商性和契约性,促进了行政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日前,从江县人民法院在总结便民司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审判模式,推行便民诉讼联系卡。  相似文献   

6.
方勇 《人民论坛》2012,(17):164-165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审判方式,"五听"制度与历史上其他的法律制度一样,在具备合理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在当前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批判地继承,用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法律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魏金辉 《人民论坛》2014,(12):128-130
新闻媒体本应对司法有不可替代的舆论监督功能,但是"媒介审判"却扭曲了这种监督功能。当前媒体常常利用自身优势,对案件事实加以夸大,激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左右社会舆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以及非理性等特征,使得媒体监督更容易异化成为媒介审判。文章认为,要形成媒体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必须完善媒体监督准则,完善司法公开措施,坚持媒体监督司法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江必新 《传承》2011,(5):73-7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规划了"十二五"发展的新蓝图,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都要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为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具体到行政审判工作中,做好行政争议化解是为科学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重要方面,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要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为指导,积极回应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要求,全面创新理念机制措施,实现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省法院始终坚持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为方针,深入贯彻执行《福建法院司法为民28项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涵盖审判工作全过程的便民、利民、为民工作新机制,切实把审判活动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有机地统一起莱,使得司法活动贵穿了人本理念的光辉,奏响司法和谐的美妙音符。  相似文献   

10.
崔永东 《传承》2011,(5):83-83
司法平衡问题是中西古代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在此方面多有论述。司法平衡的理念在中西司法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司法平衡的理念又与中西哲学传统中的"中庸之道"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金燕  赵艳芳 《人民论坛》2012,(17):152-153
马锡武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一种审判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当代司法实践中,很多地方效仿"马锡武审判方式",却仅仅注重了对其形式的模仿而忽略了对其精髓的吸收。因此,在司法改革当中应当根据当前的司法和社会现状注重对马锡武审判方式精髓的借鉴,而不应该不考虑社会基础地盲目移植。  相似文献   

12.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苍天》再现了马锡五同志的感人事迹,观之令人激情澎湃,感喟良久。《苍天》诠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制度与旧中国司法制度的区别,向我们展现了我国第一代人民法官的成长经历和我国人民司法的建设历程;从深层次探究了我国“司法为民,执法为公”的司法理念,回答了新司法制度“为了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其中。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具有专业、制度、理念和地位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依法审判和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司法与传媒的冲突”成为法律界和新闻界人士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当前全国各级法院都在大力推行公开审判制度,随着公开审判制度的全面落实,以及新闻监督的日趋活跃,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冲突将进一步趋于明显和频繁。如何妥善协调独立审判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如何科学地界定传媒监督司法的合理界限,显然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从价值取向上讲,司法以独立审判为根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何四海 《求索》2010,(12):173-174,179
便民原则的现代化是继承传统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司法改革与政治话语契合的体现,符合当前国际司法改革的潮流。当前我国民事诉讼的便民原则存在政策主导、主观性太强、配套不足等弊端,有必要在坚持以实质利民为核心、法律规范为主导、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前提下完成便民原则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司法审判理念的不断更新,全国各地法院日益重视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脉联系,均采取了丰富多样的举措推动司法贴近人民群众,司法贴近群众,作为群众路线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其核心问题就是该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因此,人民群众的需求既是我们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司法贴近群众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从官员到法官,张立勇完成了一次角色转变。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全省法院集中大接访、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对死刑二审中的陪审量刑答辩的尝试、成立全国首家问责办公室等革新措施伴随着角色转变次第展开。这一次次令人瞩目的革新措施被法学专家称之为河南法院现象,其实应该是张立勇现象。在治标不治本标本都不治政治作秀的质疑声中,张立勇现象新闻层出不穷,更彰显了一种尝试司法改革的勇气与决心。试总比不试强改总比不改好,媒体一番番对张立勇的访谈,不只是在解剖张立勇,更是在解剖中国摸索司法改革道路上的艰难。于是,岁末年初,《民主与法制》与正义网携手走进了张立勇院长的办公室,开始了一番炉边谈话式的漫谈与对话。话题就从疑罪从无开始说起……  相似文献   

18.
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红娥 《前沿》2012,(6):69-7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当前在西方国家已成系统的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目前所倡导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谋而合,迅速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这对于我国当前推行的刑事司法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关于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还不甚完善,需要加强立法研究。本文就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依据、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程序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对这一制度在审判阶段的构建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制》2014,(26):32-33
1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 当前,媒体与司法正处于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中,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如何面对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案件的审判,成为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法院应当充满热情善意.展示协作配合的姿态,确认媒体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正当性。与此同时,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案件的审判,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以免因为对在审案件的过度报道,因为酿成“媒体审判”的氛围而影响法院的独立审判,损害司法的权威公正。这也是法治发达国家处理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0.
《天津人大》2012,(11):38-3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服务司法审判、推进执法规范化过程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深入贯彻"科技强院"的方针,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为抓手,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推动法院工作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新路。市一中院在信息化建设中,瞄准全国一流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建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五个应用系统”的信息化工作格局。审判管理指挥中心是审判管理和智能楼宇控制中心,审理案件时是庭审监控中心,紧急状态时转变为应急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