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对统一多民族中国边疆民族的记述,把所有边疆民族都作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成员,这样的边疆民族历史观,对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整个汉王朝时期,国家战略的重点在调整与北方匈奴的关系,所以班固在《汉书·匈奴传·赞》中具体表达了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即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策略应该是,在和亲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与进攻。班固还认为,汉匈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汉初汉王朝处于劣势,汉宣帝以后匈奴处于劣势,所以汉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策略是“贵于未战”。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立法体制和民族立法概况徐至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既重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和措施来调整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也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和措施来调整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国家调整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0月19日云南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多民族边疆省份,在全国民族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集中阐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云南正是我国这一基本国情、这一财富、这一优势的典型缩影。做好云南的民族工作,不仅关系云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也关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关系态势.其中毛泽东的和谐民族关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这些思想对于现阶段处理我国民族关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各民族成员对统一民族国家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论基础;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有序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文平 《创造》2021,29(4):60-65
自从人类进入民族国家以来,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面临着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的问题.单一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更多偏向于本国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关系.而统一多民族国家,不仅要建构和整合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更要处理好国内多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相较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多民族国家的此项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相似文献   

8.
清朝在民族立法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就,本文力图从民族立法的指导思想、民族立法的多样性、独特的民族法律内容、民族立法的实施保障等几方面,对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清朝的民族立法巩固和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司法管辖,也为治理多民族国家积累了可贵的法制经验.  相似文献   

9.
林超民 《思想战线》2000,26(1):135-137
我们中国人一提起孔子与儒家思想就会顿生“家园之感”。这是我们对自己所继承的优秀文化传统特有的亲切、关爱与认同的思想情怀。人们在谈论孔子与儒家学说时 ,大都集中在其道德规范、政治主张、教育理念等方面。很少研究他们在处理华夏与四夷的思想和策略。毫不夸张地说 ,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对维护中国的“大一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作用 ;没有孔子“华夷一体”的“大一统”思想就没有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园”。徐兴祥的《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为我们深入了解孔子与儒家的民族思想及其在中国历代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中…  相似文献   

10.
《安南志略》是元代安南人黎崱写的一本越南历史著作,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南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渊源关系、文化渊源关系、民族源流关系,还可以看到,黎崱力图要摆脱安南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渊源关系、文化渊源关系、民族源流关系的矛盾与纠结。  相似文献   

11.
张宝成 《前沿》2011,(5):161-164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是每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中宣部、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近日发表。《提纲》指出,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3.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本课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的第一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应梁主编、林超民副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共112万字,撰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已达8千万,居住面积占国土总面积60%以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进步与繁荣。这种现实的国情,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各民族为创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都作出了贡献。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均为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历史必须将少数民族的历史置于汉族历史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必须处理好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的好坏事关大局,关系着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已得到发展。对促进或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及时发现和解决民族关系中的隐患,对民族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对于巩固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极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7.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是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国家.族际关系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何将多个民族整合于统一的国家共同体中,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础性的政治问题.多民族国家必须给予族际政治整合以高度关注.而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存在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但"求同存异"较为合理.在具体的族际政治实践中.多民族国家可以通过制度机制、政策机制、政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民族工作机制和国民教育机制来达成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但具体的族际政治整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18.
在多民族国家推动政治转型、实行多党竞争制有引发或恶化民族分离问题甚至带来国家分裂的风险。这种负面影响的产生机制在于:一是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潜在分离因素;二是政治转型激发分离主义的环境因素。具体而言,聚居型多民族结构是政治转型引发民族分离、甚至国家分裂的基本前提,散居型多民族结构产生此类问题的风险较小;同时在政治转型过程中,选举制度的"多数原则"和政党制度的"民族化"容易形成激发分离主义的环境。如何降低和消解政治转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成为许多聚居型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民族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7页)党中央的这一论断科学地揭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民族问题的解决是在于人们采取一定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人们采取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山高水险,民族众多,环境复杂,边疆治理和备边尤为需要舆图的支撑,从唐代李德裕编《西南备边录》开始,历代都在编绘相关边舆图,但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边舆图是明代的。清代有关边舆图众多,主要分成边疆民族治理和边界界务两大类,清前期以边疆民族治理类为主,清末民国则以界务舆图类为主。清代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舆图主要集中在大小金川、苗疆、康藏、滇缅、中越界5个方面。总的来看,元以前的边舆图中的备边概念中的"边",不过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边"的概念,即"中原与边疆"之边,呈现为一种传统的国家观下的"内边",多为一种文化边界、军事边界,"界"的概念存在,但并不重要。元以后的"边"既有传统国家观下的文化边界的"边"的概念,即中原统一王朝与周边边疆各民族之"边"的概念,也有一定中国统一王朝与境外国家、民族政权的"外边"概念,并逐渐有了明确的"界",但直到清代中叶,"界"在现实国家政治、军事运作中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在清中后期,现代国家建构下的"边"的概念才完全形成,才完全演变成一种政治边界,"界"才成为边疆话语中的核心,故清后期的"界务图"往往成为边疆地图中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