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构筑的都市世界——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沈从文在小说中构筑了一个都市世界,也许略嫌夸张。尽管沈从文写下了众多的都市小说,但同其他描写都市生活的现代中国作家相比,沈从文提供的都市世界并不完整,并不典型,那些真正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生活场景、社会网络、人物形象并未进入沈从文的艺术视野,读他的都市小说,反而使人觉得他对现代都市生活十分隔膜,缺乏深切的感受与体验。不过,我们又必须承认,沈从文用他独特的方式,观照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是一种民间想象,即站在民间价值立场对湘西下层民间生命形式与都市上层生存状态进行观照与审视。在对苗族生活的反观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温暖和谐的民间世界背后隐藏着悲悯与哀伤,在都市人生的书写中以乡下人的视角展现上层绅士阶层的生命萎缩与道德沦丧的病态人生。这三个层面所展现的人生视景使得他的小说体现出强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爱辉  李洋 《前沿》2007,(1):231-233
沈从文的创作意识是十分复杂的,但经过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意识、乡土意识和宿命意识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首先,来自乡下的他在与都市文明的碰撞中看到了都市文明的缺陷,萌发了他的批判意识,创作了一系列都市作品。其次,越是批判都市,他越感到故乡的迷人。强烈的乡土意识令他更加怀念美好的故土和童年,创作了“湘西系列”。最后,由于受到宿命意识的影响,他通过对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的生动再现,揭示了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这些创作意识是我们理解沈先生作品的很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沈从文浓厚的苗族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赋予了作家认识世界的独特目光和审美情趣,孕育了他的个性,影响了他一生的处事态度。这种心理主导下的创作思想,在一个以汉儒文化和西方文明为主流的都市文化背景下,不失为一种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6.
湘西题材小说中的人性唯美和都市题材小说中的"文明"肮脏,是沈从文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重要内容。从作者本人的人生际遇、情感取向及生命认同等三个方面,解释出其在对待湘西文化和都市文明选择中的坚守和退却,为真正把握作家创作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作精神上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吴正锋 《求索》2012,(2):202-204
湘西民族地域文化滋养了湘西文学创作,而湘西作家又将他们最真挚的民族情怀和最深沉的思索奉献给湘西这块热土。论文以20世纪湘西文学最为杰出的两位代表沈从文与孙健忠小说创作为例,探索他们对湘西文学世界充满诗意的描写。沈从文和孙健忠对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情风俗作了生动的描绘,对湘西古朴的生活形态和优美淳朴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作了真切的表现,对湘西民族文化裂变和未来命运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文学创作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乡土气息,这是湘西文学世界具有诗性特征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沈从文、孙健忠的文学创作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湘西文学世界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方静  王青 《前沿》2008,(1):211-214
沈从文一生坚持强调自己的“乡下人”身份,这是沈从文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早期的湘西世界中,他着力表现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力和自由的精神状态;沈从文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的异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到3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又从集中于对乡村的写实,走向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拯救民族的思考,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任晓兵 《求索》2010,(10):219-221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写作流露出浓厚的民俗趣味。民俗趣味既是他审美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文化心态的曲折流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写作的题材择取以及美学建构。沈从文将文学与民俗融合同构,建构了湘西小说的民俗审美。回溯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他者影响、个体体验三个向度的因素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缘起的内外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现代文坛上令人瞩目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描绘湘西生活的朴野,还是揭露都市文明的虚伪,都显出深厚的功力。当我们对他的作品按照历时的方式展谈时,我们便能够发现,沈从文的创作道路是有几个明显的转折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方面。大体说来,沈从文的创作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两者结合的过程,随着他在创作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他的创作也就不断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则采取了与正统儒家传统和现代都市文化不同的文化边缘取向,即开掘具有深厚楚苗文化传统的湘西文化资源,这一取向在其婚恋、性爱题材作品中尤为突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材作品显现出湘西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家凭借湘西文化对儒家文化土壤上滋生的国民劣根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性沦丧进行着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12.
石沙西 《求索》2022,(1):66-72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相似文献   

13.
贺亮明 《求索》2011,(5):215-216,22
本文认为沈从文对城市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否定,主要围绕都市人道德品质的沦丧、都市人生命力的萎靡和都市人欲望的物化等三个层面进行。文章指出,尽管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但他对城市的怨恨和愤怒并不是完全地否定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恰恰是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成就了现代意义上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14.
吴正锋 《求索》2013,(11):132-134
沈从文对其作品的文体分类具有其独特的观念与认识,他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传记与散文归并为"小说"或"小说游记",人们对他的《七色魇集》及其《青色魇》的文体分类表现出歧见,都显示了沈从文文体综合的观念以及对传统文体分类的突破。沈从文对其《月下小景》佛经改编故事集的排列既有重要收获又存在破绽和瑕疵。后人对沈从文作品新编集的结集安排及其集名的拟定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5.
王丽鹃 《求索》2010,(8):208-210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故乡湘西风情的代表之作。边地的风光、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和美丽的爱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至今依然撩人心魄,撼动人心。梦是愿望的满足,"边城"想象是沈从文的一次梦幻之旅,他要寻访一个美丽梦境,以留驻那刚刚逝去不远的美好的"人生形式",并表达"对于更好的‘明天’或‘未来’人类的崇高理想的向往"。《边城》展示了作者"寻梦—醒梦—解梦"的整个心灵解释轨迹。怀着"无可言说的温爱"而寻梦,揣怀"无可言说的隐忧"而醒梦;进而"点燃起自尊与自信"而解梦。这种心灵解释不仅是沈从文的梦境轨迹,也是现代人的美丽梦想,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态意识,散发着恒久不衰的现代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任晓兵 《求索》2011,(3):201-203
沈从文在他湘西小说的写作中叙述了大量的边地民俗。沈从文并不是单纯地对涉及到的民俗做简单的描摹再现,而是在遵从自我乡土小说写作美学意图和叙事意识的基础之上,对这些民俗进行的主动叙事建构。这种叙事建构大致表现出了三个特定的内容向度:人物活动或情节展开的环境和背景;小说情节的有机构成,铺摆或推动小说情节的演进;意象化,承载特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2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他者"成为建构风景的"装置";同时,"他者"也成为解读风景的"装置"。透过这种"颠倒"的风景"装置",我们不仅发现了风景话语中紧张对峙的权力关系,同时深切地感知到作家面对都市现代文明的恐惧、欲望与无法融入的焦灼,甚至是不被认同的敌视和愤恨。而这在沈从文的文化转向发生机制中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与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理论月刊》2010,(1):137-140
水崇拜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自然宗教,在沈从文的故乡湘西楚地尤其盛行。沈从文及其文学世界无不镂刻着湘西水崇拜的文化痕迹。沈从文的性格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出水的特质,渗透出水崇拜的文化气息。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水崇拜文化系统。云、雨、风、虹等水的衍化意象,鱼、船、碾坊、吊脚楼等水的周边意象,以及祈雨等民俗意象也参与了这一文化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都市小说“病相”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都市小说中大量的关于疾病的意象,不单纯是人物生理上的一种疾病,它们是作家运用隐喻这一艺术思维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意象,它们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价值判断。本文所关注的是沈从文都市小说中的疾病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隐喻意义。一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一座充满病态的意象化的城市。肺结核、精神病、失眠症、肥胖症、性无能、神经衰弱等是他都市小说中人物的常见病。在沈从文看来,“城里人与病人是同等意义的。”[1](P91)在小说《三三》中,沈从文曾借人物之口说:“城里人欢喜害各种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在其它时评性的文字中…  相似文献   

20.
潘娟 《理论月刊》2002,11(11):82-83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的一系列小说以人性为尺度,通过建构的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比,表现对前者的批判与否定,对后者的追寻与缅怀,具有一种原始主义的倾向。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在艺术思维方式上,他的小说较多的体现了具原始思维色彩的“天人合一”模式,神话、巫术等具原始色彩的部分则成为他小说内容中遥远的背景。他的这种原始主义倾向反映了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对回归传统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