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艺蓉  陈艳 《前沿》2014,(13):206-207
在强势语言为主导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消亡。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分析我国当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措施和方法,来阐释对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各种不同保护方式的优缺点并结合现代社会环境探讨濒危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历史、节日习俗、语言文字应用、生活习俗、对外族态度等方面的本民族文化认同状况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状况,从对本民族共同历史的了解,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认同,对其他民族同学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情况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况是否产生影响以及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局外人"与"在者"立场划分是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划分,从局外人视角来理解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工具性特征容易割裂语言与事物的内在联系,语言哲学视域的转向则促使语言返回到对少数民族人身存在的显露。在此,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对民族生活秩序的控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模拟以及对民族智能发展的导向作用,旨在突破语言的工具性外壳抵达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世界观,揭示少数民族语言构建自身传统性与发展能力的本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刘懋琼 《人民论坛》2010,(10):206-207
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文化背景,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双语情境下的三语习得过程。从语言环境、语言迁移、语言基础和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的因素及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以期引起对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语言态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与语言认同。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苗族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了苗族对于母语的认知评价,情感态度及学习、保护母语的行为倾向,解释了不同社会变项对苗族语言态度的影响,并据此对在湘西地区开展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贵州苗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发现整体上苗族对苗语持正向积极的态度,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出现不会苗语的情况,若不加以重视,将会造成代际传承断裂。基于此提出了创建和谐双语环境、发展民族语言产业、保护传承民族语言,实现民族语言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助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学领域里,符码理论一直运用于少数民族教育中,以能抚平少数民族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等为目标。伯恩斯坦的语言符码理论与其他理论模式不同,它是从语言技能的层次来分析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同时,通过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问题,以小见大地分析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的现象,以期为我国教育领域寻找出一条最佳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群众信息和思想交流工具,承载着少数民族群众的智慧与文化,对其进行传承的意义重大。在国家层面制定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语言实践的人文文化论揭示了少数民族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从人文文化论的视角阐释了语言的本质,分析了语言人文性本质和语言文化性本质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并提出了基于语言人文性本质和语言文化性本质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制定原则。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在包括贵州在内的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化、民族文化的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等等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地方政府与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对贵州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民族村寨的考察、分析,提出必须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以实现贵州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最大、最迫切的诉求,在此基础上,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推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在包括贵州在内的广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等等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地方政府与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对贵州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民族村寨的考察、分析,提出必须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以实现贵州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最大、最迫切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推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人权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人权,是在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人使用的语言濒危的背景下所提出的人权主张。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关系着民族问题处理、世界语言多样性保持等重要问题,具有学术、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研究价值。少数民族语言人权是社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归属具体学科范畴,哲学对其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因此,语言人权问题可以用概括性的哲学思维来分析和思考,并根据哲学问题的方法论来对相关问题的进展提出指导性建议。哲学语境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人权分析和研究可以使该问题研究脱离具体问题现象的羁绊,在理论高度上形成更为客观真实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论述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国家整合追求,围绕国家语言整合的权力、利益以及文化逻辑分析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国家整合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索少数民族语言的整合阀限,用以维系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国家组织期望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西藏地区犯罪群体的性格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特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范畴,是表现在个体或群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或群体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个体或群体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任何犯罪行为都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对不同的刺激客体实施的侵害行为。本文作者通过初步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特征的个体或群体犯罪行为过程、犯罪结果、犯罪性质的存在都有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的性格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探究少数民族犯罪群体性格缺陷特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犯罪行为的表象特征,深入了解犯罪个体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泰国是以泰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泰国境内有包括17类移民在内的61个少数民族。泰国政府根据不同的移民分类对其身份证号码和身份证颜色进行标识,以对泰国境内的移民进行区分管理。2006年泰国取消了身份证差异性颜色标识,但17类移民的身份证编码依然沿用至今。泰国移民身份证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泰国对移民管理的态度和政策变化。该论文从泰国身份证管理角度溯源各移民与土著少数民族在泰国的生活状态,并对泰国政府在身份证管理变化过程中处理少数民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和多语言的省份,少数民族语言通过与汉语的融合与兼通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通过对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力发展和保护,创造了和谐、团结、友好的贵州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来刊发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值得认真梳理并加以归纳综述。综合分析主要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双语"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等几个方面,在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存续状况。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84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语言基础,对其本民族语言表现出明确的心理倾向性,具备了传承其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汉语普通话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对其本民族语言的使用频度和广度却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趋势。因此,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继承和保护其本民族语言,拓宽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提升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影响力,维护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带来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动和迁移,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社会他们需要学习普通话和当地语言,另一方面人口迁移带来了语言使用人群结构变化和语言代际断层现象,这都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冲击。维护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平衡,不仅要加强普通话的推广,保证不同民族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消除城镇化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阻力。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多样性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地方方言,注重动态使用过程中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双语教育的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双语教育”是指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形式。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术语,但却强调了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概括说来,就是:(1)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学习只能自觉自愿,不能勉强和强迫。(2)应该赞助、扶植少数民族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19世纪以前,少数民族语言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19世纪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些转机。  相似文献   

20.
李秀 《前沿》2010,(1):88-90
目前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多民族聚居区的扩大,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区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双语现象及语言转用现象,我们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语言生活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语言政策的有关规定,有针对性地提出内蒙古地区的语言和谐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