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庭兰 《求索》2013,(2):115-117,244
起源不同是墨儒思想及命运相异的基础。墨家之兼爱与儒家之泛爱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儒两家礼乐观相灭亦相生。鬼神观的不同反映了儒、墨所循文化的区别。孟子、苟子都对墨家的思想有所借鉴和吸收。董仲舒将墨家主张融入其学说体系中.体现了汉儒对先秦墨家思想的时代性总结。韩愈的孔墨相用论对儒墨关系的准确和全面认识具有首发之功。儒墨两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
墨家立论于"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命题,倡导"疾爱为先",由寻求心身(人格)和谐着手,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群己)和谐,进而落实于"一同天下之义"的社会和谐,表达了墨家独特的社会管理思想和主张,与儒家带有宗法色彩的有序和谐思想相比,表明墨家已有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3.
自古至今对墨子"杀盗,非杀人也"观点的评述非常之多。从法律观的角度审视,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墨家强烈的社会正义感的驱使源于"贼盗"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基本主张的严重背离。这一观点与墨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并行而不悖,影响了历代"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刑事方针的确立和实施,也是墨家侠义观念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和谐文化的构建除了相应的社会建构以外,理论上还应确证以下三个主张:和谐文化不是同质文化之间的和,而是多样性异质文化之间的和,和谐文化的转进应是各文化样式在共守某种价值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各文化样式的互竞所长来进行;和谐的基质不涵摄冲突而是与冲突相对立,正是如此,才能克服和限制冲突;和谐文化之构建是一个持续的主体建构过程,而非自组织的过程。唯有如此,和谐文化的构建才能建立在恰切的思想支撑之下,从而走向实在的路途。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宋銒、尹文与墨家学派的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综合观之,宋銒、尹文"华山之冠"的装束与墨家学派所尚衣冠风格明显不符,亦同墨子"言不在服"的主张相悖。在学派归类色彩更强的《庄子·天下》篇中,宋尹学派、墨家分属两列。传世《尹文子》更是对墨家批评严厉,称其为不善之人,认为墨学脱离大道。所以,宋銒、尹文并不属于墨家成员。宋、尹二人因与墨子主张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而被误归于墨学团体。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叹吾国国民之愚",主张"变化民质"的启蒙思想中,体现在"先中而后西",强调"取于外资于内"的中西文化观中,以及体现在主张"改造中国与世界",取"世界主义"的朦胧国际主义观中;毛泽东早期民族文化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蕴含着关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萌芽。五四前后,毛泽东逐渐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民族文化思想随后也发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青年话语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变迁导致的话语方式的变迁,特别是青年群体话语方式的变迁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严重影响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哈贝马斯“对话式”话语及其“有效性”要求为缓解这一冲突提供了有益借鉴.饱含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的“对话式”话语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新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8.
原成成 《求索》2013,(10):116-118
功利主义是近代西方社会最主要的伦理思想流派之一。其对“利”的强调正好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墨家思想颇为相似,很多学者因此将二者视为同一种理论。然而它们对于“利”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在关于“利”的判断依据、“利”的内涵、公利与私利的选择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功利主义与墨家强调“公利”的主张,在现代这种只重视自身私利而忽视公共利益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10.
周代的用兵思想是置于“仁义”的大政方针之下的,表现为“义兵”思想。《尚书·周书》中替天行道诛“独夫”的“革命”学说奠定了周代“义兵”思想的源头。周初姜太公提出的“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的主张可视为西周义兵思想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反对不义之战;儒家主张“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道家主张“存亡平乱,为民除害”;兵家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杂家主张“以义为战”;这些共同汇成周代以仁治军、以义用兵的思想交响。在“义兵”思想的指导下,周代的军事学说讨论、总结出许多战场取胜的战术规律,彰显着“人道”取胜的时代真谛。  相似文献   

11.
赵恒君 《湖湘论坛》2015,28(2):119-123
关于儒墨两家思想比较研究,学界多有讨论和辩争,有主张二者是异名同实、本质为一的,也有认为原则有别的。对此,在立足前人之论的基础上,分析儒墨两家"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儒家讲"爱",发自人之内在性情,以"情"说"爱",由"爱"而"仁’;墨家讲"爱",以"情"为"理",由"理"说"爱"。儒家讲"爱",严于"利"之界限;而墨家"兼爱",则以"交相利"之"利"来诱导。儒墨"爱"之学说的差异使得儒墨两家不仅各趋一途,而且其现实性与理想性的亲和程度也大大影响到儒墨两家在后世的存续。  相似文献   

12.
在对传统政治以"中国式民主法治"予以定位把握的逻辑之下,钱穆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思想。其中既有他对中国历史上地方自治的认识,也包括他对现实中地方自治的主张。从逻辑构成来看,钱穆地方自治思想分为地方分权和社会自治:前者以汉代郡县之制为例展开,主张精简政府层级,任用地方贤能,使统治重心由中央政府下移到地方政府;后者以宋明社会自治为例展开,主张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基层自治,给地方社会开放更多自由空间。以自治佐成统一是钱穆地方自治思想的历史意涵所在,体现了其具体的现实政治诉求;而打通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节是其地方自治主张的超时代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付少武 《群众》2014,(6):34-34
<正>近期,在央视八套播出的优秀电视剧《青果巷》敏锐地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浪潮中,通过对小巷风情的展示、历史内涵的挖掘、平凡人物的塑造,以及文物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倡导追求崇高信仰、践行核心价值观,主张经济与文化并重、物质与精神并行,共同构筑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富足的和谐家园。散发出璀璨的价值之光、思想之光、精神之光。正确的价值观是优秀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14.
代际差异与冲突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伟  陈婷婷 《长白学刊》2009,(6):116-118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老年一代和青年一代在成长环境、社会阅历、社会角色、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这导致他们在经济收入与资源分配、政治观念与理想信念、文化取向与文化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数字技术上的差异与冲突。代际差异与冲突是具体的、历史的,但并不是根本利益的差异与冲突,这种差异与冲突中具有非对称性和反向社会化的特征。因此,在对待代际差异与冲突上要坚持合理差异、沟通与合作和适度冲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斯皮罗在其《文化与人性》一书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可以使人的潜在可塑生物基质得到升华,并对人的生物性欲求进行控制,引导人的本能行为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人类文化是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条件。在当代中国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也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嬗变。文化嬗变的后果之一,就是引起了个体内心激烈的情感冲突,它充分体现了文化变迁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毋庸置疑的影响。但文化嬗变之所以会对个体情感体验产生深刻影响,并不是由于文化变迁本身所引起的,而在于急剧的文化变迁使人…  相似文献   

16.
许海东 《传承》2007,(5):89-9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目标。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奢侈浪费、互相攀比、腐败淫乐的现象,吸取墨家的文化精髓,运用墨家的节用思想(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来构建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农村人际关系发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变迁,正向变迁表现为:平等性、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负面变迁表现为功利化、自我主义化、表面化、干群冲突紧张化。负面变迁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农村的冲击、农村政治体制结构的变迁、经济与政治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文化素质低和法律意识淡薄等四方面因素引起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农村法律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时尚文化与我国青年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举  高贺骏 《前沿》2004,(3):183-185
时尚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它的发展与青年思想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详细描述了时尚文化产生、发展轨迹与当代中国青年思想变迁的过程 ,分析了时尚文化与青年思想变化的互动影响 ,并对如何看待时尚文化与中国青年思潮变迁做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墨家以"人性欲利,无称善恶"为设论前提构建其特色鲜明的"染"德育方法体系。墨家德育方法的特色及其与儒、道、法的区别根源于先秦诸子对"欲利"之人的不同立场与态度。墨家所标举的"廉"、"哀"德性对当下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积极的纠偏补缺的功用;而其针对"欲利"之人性所设定的道德教育体系容易形成一元的消极的"利叙述",从而使道德教育走向其目的的反面。对于墨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先后从"捆绑式社会"变迁到"现代市场要素与传统因素二元对立并存"的社会,再到整体全面转型的"裂变自致性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和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冲突理性也有一条鲜明的变迁路径,即从价值型理性为主转向价值型理性与工具型理性交错并存,再到工具型理性的扩张。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理性变迁的路径,是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关系和结构变迁的深刻反映,是农村社会冲突行动变迁的"隐藏"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