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础、本质要求、根本动力、现实路经、重要使命、目的和归宿等基本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四个深刻变化”条件下,在思想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经由适当的路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而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与掌握真理,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信仰与行动指南的过程。作为科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掌握群众,也要被群众所掌握。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与群众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不仅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更系统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如何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实现真正自由的路径与方式。完整、准确地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化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活动相互影响。人民群众是文化主体角色,传承与创造文化,具备文化主体的特征与属性。这既要求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丰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内涵,也要求人民群众科学、理性、全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文化以及世界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使其不断得到繁荣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近代中国要救亡、要复兴、要富强的诉求。中国共产党90个春秋的历史,也可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大体为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个"30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曲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第三个"30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有五点基本经验:(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二)真正地了解中国现实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四)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五)总结群众实践经验,让理论掌握群众改造中国。  相似文献   

6.
理论武装实质上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运用问题。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把思想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重大任务。党员干部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学习和运用理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坚持理论武装的守正与创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贯通,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让理论学习成果直达群众。  相似文献   

7.
正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还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也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8.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源于三重价值诉求:群众需求、生活需求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这三重价值诉求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理论掌握群众",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下的生活追求,创造和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关于祖国和平统一主张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主体的唯物史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现阶段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和开创,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寇军 《前沿》2010,(11):47-4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理论传播的规律性与当代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结合起来。党的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民群众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党的政策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机理上存在一致性。完善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湖北党风》1990年第11期发表陈立新、张光辉同志的文章,该文认为:当前重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基本观点,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从而提高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自觉性。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  相似文献   

12.
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史实与史观结合的大历史范畴,实事求是地评析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宗教观,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对造成"中华民族史无前例大灾难"的,究竟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是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起义和革命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应当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批判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13.
姚亮 《传承》2013,(5):51-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研究,推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使我们党能够永远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永远与时代发展同步,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姚亮 《传承》2013,(7):51-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研究,推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使我们党能够永远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永远与时代发展同步,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全球化的大趋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全球化的社会变革既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时代性的参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必须更密切地关注全球化时代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规律,更宽广地拓展自己的世界视野,更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历史合理性和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追问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提出这一命题,必须回到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上进行科学的解答。谁是历史的主体、以何主动性、怎样创造历史?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这些问题都是在“无意识的自然必然性”的论域上回答的,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必然性的规律,是人们以创造自己生活为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创造历史主体的“无意识”,构成唯物史观解答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特质,也是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焕发无产阶级历史主体自觉性,进而开创自己解放自己历史的道路,提出了历史主动精神的命题,并在法国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验证中进一步提升了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地位。由此,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焕发和引领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7.
刘勇 《长白学刊》2012,(5):26-30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人民群众.但是“理论掌握群众”并不是理论“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是一种主观“灌输”,人民群众只是理论灌输进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化”的对象.而“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个体的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者,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以往简单的理论“灌输”回归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作为大众化主体历史出场者的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基于内心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段华明 《甘肃理论学刊》2013,(6):98-101,164
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基本集中蕴含于经典著作.重视学习经典著作,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有效途径.学习要围绕不同时期历史任务展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用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理论素养,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还要突出基本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品质和思想路线.并应掌握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的光辉典范与杰出代表。他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过程中,提出并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贡献,对于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毛泽东科学地论证了群众路线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毛泽东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角度论证了群众路线的地位与作用。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总结了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的经验,作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重要任务,意义非常深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能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并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目前,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到了理论本身、群众主体、宣传教育,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大众化路径选择上应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宣传教育创新为保障,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