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权威主义政治是在传统政体与价值规范瓦解而新的法理型规范体系尚未确定的情况下的重要权威形式,能有效抑制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失范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强调权力的集中是权威主义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最大的差异,强调在法制条件下运行是其与集权统治的最大区别。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是一个典型形式,经过普京时代的发展,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向民主政治迈进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逻辑、权威与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逻辑的剖析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必要步骤。后发国家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与政治发展的推动密切勾连。成熟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要件。公民参与协商机制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根基。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逻辑在于推动政治发展,逻辑核心体现在法治与民主的完善。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政治发展的推动、法治与民主的完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成熟、公民参与的有序扩大与协商机制的设置逻辑上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民族国家政治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重心与实质所在。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由政治权威的政治能力和社会政治能力构成。政治权威的政治能力又包括资源配置能力、维护制度秩序的能力、以及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能力,这三者又可以统称为执政能力,而社会政治能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对政治权威的支持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民族国家政治能力的法治途径。  相似文献   

4.
汪俊玲 《传承》2008,(20):12-13
党的政治权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政治权威资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权威的根基。提高执政绩效、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是强化当代党的政治权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汪俊玲  高静 《前沿》2007,(9):25-28
党的政治权威的培育、确立和巩固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加强党的建设与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紧密相关。以党的政治权威的历史变迁为研究视角,党由革命到执政历史方位的转变过程中,党的权威资源发生显著变化,党的政治权威经历了形成、确立、异化和转型的发展阶段,显现出向法理型权威转型的趋向。总结党的政治权威变迁的历史启示,党的政治权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权威资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权威的根基。提高执政绩效、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是强化当代党的政治权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党的政治权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政治权威资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实现人民利益是党的权威的根基.提高执政绩效、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塑造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是强化当代党的政治权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党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实现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建构,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努力,消解矛盾和冲突,才能增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营造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转型与中国共产党权威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提出了挑战.执政党实现由传统的人治权威向现代的法理型权威的转变,是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应对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探讨中国共产党政党权威的确立与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提高新时期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发挥政党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学中,政治权威以政治权力为后盾,是社会成员自愿认同政治权力而形成的积极的合法性权力关系。相较带有强制性的政治权力,政治权威可以更有效且持久、真实而稳定地维护统治秩序。建构政治权威需围绕“自愿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其中,政治权力所内蕴的公平正义,所表征的良好绩效、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等是获得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自愿认同的价值基础与前提保障,政治社会化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培育自愿认同、建构政治权威的关键路径,政治记忆、政治仪式以及政治修辞为此路径的开展提供技术要素支持。  相似文献   

10.
苏青场 《湖湘论坛》2010,23(1):61-6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新老交替的顺利完成,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中国威权政治时代逐渐远去,法理政治时代逐步到来。这是一场深刻的时代变迁。它预示着确立党的政治权威的传统办法已逐渐失去作用,迫切需要用新的办法来重新确立党的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11.
秩序是人类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良好的秩序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定的秩序需要政治权力来建构和维持,但政治权力解决的是政治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政治秩序要持久存在,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合法性基础,即建立政治权威。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意识形态的训导性、政治过程的守法性和政治产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政治权威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正义或人格的感召力,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和支配与服从的权力关系。执政党掌握政治权力可以实施强制性服从,但其政治权威归根到底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的认同、拥护和自愿服从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丰富和扩大执政党政治认同的文化、组织、政治、经济资源。如何进一步提升价值认同、制度认同、道义认同和政绩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权威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政治权威的三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强大权威的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先进性政党来领导与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实质上就是提升党的政治权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而提升执政党政治权威的纲领性文件,蕴涵着我党政治权威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经验总结,也是21世纪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王继奎 《求索》2012,(3):65-67
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利的承认,其证明过程亦是政治权威的证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承认是其首要条件,而承认所遵循的规范则是其先决条件。本文以此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论语》与《理想国》认为,德位合一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基石,而对德性范畴的不同认知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钥匙。基于道德的政治权威因其开放促使道德规制权力,基于知识的政治权威因其封闭导致权力宰制知识,这也是柏拉图而非孔子成为极权主义鼻祖的真实原因;而其所共同倡导的政治教化亦是现代社会医治公民政治无能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5.
论权威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权威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制度层面过渡性的推动力,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需要和现实要求,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以权威的力量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变革中的政治秩序并不与我们朝着民主化方向的努力相矛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离不开权威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和追求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的终极目标,权威主义的含义和具体实现途径均应有所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从稳定政府权威出发,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过渡。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转型过程中,乡村社会中现代传媒的介入,开始对乡村政治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个案村的实证分析,指出了现代传媒对于农民政治意识、政治参与、政治信任以及个人权威的影响,从而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现代传媒与乡村政治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政治社会正面临一场因权威结构混乱而导致的治理性危机,传统的权威制衡论已无力解决这一困境。因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权威制衡论,重新审视农村权威结构。在考察农村权威类型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中国农村理想的权威结构,指出在中国农村的具体区域,适时适地维持权威结构化的理想,让权威制衡有效地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带来深层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社会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易引发民众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危机;网络在加大监督的同时也消蚀着党的形象和威信。要在网络社会中维护和提升党的政治权威需要做到:规范网络秩序,营造网络自律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尊重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廖建夏 《桂海论丛》2011,(6):100-104
广西商界在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对革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是支持。他们在辛亥革命前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致力于新式教育文化事业、创办近代企业、倡导立宪及地方自治,既为自己谋求政治、经济上的权益,又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发动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辛亥革命后,广西商界借助传统的力量和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其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土地制度着手 ,从人地关系、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乡村社会的权力权威格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与乡村社会政治发展之间关系 ,认为土地制度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时有起伏 ,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 ,它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