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锋 《人民论坛》2012,(26):138-139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日趋增大,究其原因,人们只强调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异质性,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生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李刚 《人大研究》2007,3(12):36-38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和基点。人性的假设有很多种,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以及"无限人性"  相似文献   

3.
李穆 《前进论坛》2008,(11):33-34
现在全国各地中医药都在实行“六名”战略.这个“六名’’到底是“名”还是“明”,它的内涵包括哪些?人们对此可谓是说不清、道不明。“明”与“名”从字义上来看,二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从说法上来讲,就会出现“明”、“名”难分或“明”、“名”不分的现状。正是这种原因。人们对“明”与“名”不但在理解上出现错误,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误解,特别是在寻医问药方面更是啼笑皆非。因此,对“明”与“名”很有理顺不可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道德既具有规范功能,又具有激励功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既要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也要积极构建道德激励机制,注重发挥道德的激励功能,为人们趋善避恶、弘扬美德提供持久动力支持。道德激励既是对行为主体奉行道德义务的奖赏,也是行为主体道德权利的一种获得。只有把社会激励与自我激励结合起来,才能使道德激励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要求。在道德方面,他们既有顺从封建道德要求的一面,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又提出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在晚明的白话短篇小说中,有大量的作品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道德。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市民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义”,它与封建道德的“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鲜明的市民特征。  相似文献   

6.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并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它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它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作为儒家人伦思想的外在表现,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文中试图通过对传统院落轴线在表达建筑及其环境要素的空间对位关系时所形成的位置、递进、并列、活变等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在传统礼制影响下,院落轴线所具有的人伦特征。  相似文献   

7.
道德求“真”,是指和谐社会的道德发展要符合“真”,即道德要符合当代的社会生活实际,符合人们的思想文化实际,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道德目标就是和谐社会在道德上的要求,它是对当今中国的道德国情所做的一种优化和发展。道德求“真”是实现和谐社会道德目标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周德海 《桂海论丛》2012,28(2):44-48
在国内学术界,有学者试图依据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提出德—法整合命题,为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上的根据和支持。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中,是法律统摄并涵盖道德和伦理,而不存在一个道德与法律之间互动整合的德—法整合关系。因此,从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中寻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思想资源,只能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0.
杨时的哲学思想核心在中庸思想,杨时中庸思想以天理为超越的形上根据,认为,天命即性即理且完备于物我,而且是涵盖了一切儒家德目的德性之体(也即是诚),成就德性之过程和行为之道则是诚意。他以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对儒家道德作形上思辨,不仅确立了儒家道德的必要性、可为性、自律性,而且由此进发凸显儒家道德修养以诚意为根本。  相似文献   

11.
论休谟道德评价理论中的“非动机论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休谟伦理学思想中的道德评价理论,有些国内学者认为休谟有动机论倾向,而在休谟本人的早期文本《人性论》第三卷《道德学》之中,也不乏对"动机"甚至"善良动机"的论述。休谟的道德评价理论中并没有什么动机论倾向:一、休谟道德评价理论的初步提出就与动机论不兼容;二、休谟对正义之为德性的论证与动机论不协调;三、休谟道德评价理论的完整提出与动机论相冲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道德银行"这一现象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学理上的争鸣。学界在认同"道德回报"普遍存在的基础上,对"道德银行"引发的各种社会影响进行了驳杂的分析。这其间既有伦理学范畴内的争论,又有基于各种"道德银行"实践所带来的分析、总结,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斑斓色相。各种观点与实践的相互融合,逐渐引申出"道德银行"走向的谋划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如果留意观察.我们会发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许多国人在朋友、熟人面前.热情有礼,有求必应,但是。一旦处在没有熟识的人的场合,则判若两人:或冷若冰霜,或见利辄取。为什么同一个人的行为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也许这里有必要谈一谈传统道德的一个缺陷.即“熟人道德”,“道德人情化”,“认人不认理”,“规则随人变,亲疏不同理”。  相似文献   

14.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15.
“门”透视出的“官二代”道德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形色色的“官二代”事件触及社会道德底线,造成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在于社会道德迷失、学校德育错位、家庭道德异化和自身品位低下;消除“官二代”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净化社会道德,改善学校德育,强化家庭美德,注重舆论引导,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我国网络使用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给他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网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应具备爱国、诚信、尊重、无害、责任感、节制等"网德",培养这些"网德"除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修养外,培育一个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也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下的道德自由境况包括三个层次:道德自由的最基本状态——以无害为原则的市场经济伦理;高于经济伦理的道德自由——以有益为原则的社会伦理;道德自由的至善境界——个人加入人类的永恒存在原则。这符合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正常道德要求,因此不存在所谓道德退化。问题是:人们没有厘清由计划经济的他律性道德转型为市场经济的自律性道德的必然性,因而往往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抽象道德词语,来对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合理现实,从而得出了今不如昔的道德感叹。中国当下道德较之计划经济时代之道德具有进步性。现今中国人对待道德自由的态度应该是:在守住市场经济伦理的道德底线的同时,努力达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伦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倡全社会向高尚的至善道德趋近。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社会存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共同道德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存在的。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不存在永恒道德。鼓吹永恒道德的人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者。共同道德与永恒道德毫无共同之处,其理论基础不同,对群众的指导也不同。认真应对永恒道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决抵制西方永恒道德,主动宣传人类共同道德;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丰富资源,借鉴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应对错误思想的防线。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服从的发生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学的使命不但要论证道德原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而且必须回答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如何可能。道德服从是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主体动因和先决条件 ,但道德服从的发生并不是无条件的 ,而是要依赖于道德规范的压力、合理的道德控制和个体的道德需求等条件。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体应是集现代"道德人"和现代"政治人"为一体的现代价值人."政治人"是最基本的政治主体单元和最活跃的政治活动单位,是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人"是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承担者,它是人的道德活动的人格化和道德主体的普遍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的统一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