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龚喜林 《求索》2011,(7):229-232
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兵的过程中,由于民族意识缺乏、国家观念淡薄、"好男不当兵"消极文化的影响以及兵役人员的徇私舞弊和被征壮丁所受的虐待,朴实的农民在"经济伦理"和"安全第一"的考量下,用他们所理解的生存法则—规避和逃跑对战时的征兵进行了"和平"的抵制。  相似文献   

2.
张莉 《求索》2013,(11):108-110
精神伦理符号学旨在研究"己者"与"他者"之关系,以实现两者间对话,践行人之为"符号活动动物"之人文主义。雷锋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现当代社会的精神伦理符号,他是革命年代新型人格的代表,雷锋精神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革命人。当下后革命的和平年代,"雷锋"已成"好人"的能指,"雷锋精神"已成"为人民服务"的伦理符号。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需要法治,也需要道德,而"雷锋"就是当下中国经济得以运行的社会道德。作为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场域,高校应不断挖掘"雷锋精神"的伦理符号,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有效的组织管理、丰富的活动形式而成为高校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坚持以雷锋精神引领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推进高校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这是青年志愿服务维度下"雷锋精神"伦理符号社会动员的时代指针。  相似文献   

3.
博奕论的精髓——"交互的决策论"。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过程中体现为:中央战略对地方有利时,地方政府顺应地执行,而对地方不利时,则会遭到其抵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集中体现出地方对中央采取的博弈策略;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一方面展现出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际关系的嬗变:家庭成员间的物质至上,夫妻间的拜金主义,邻里间的个人主义等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道德两难选择:城市与乡村的隔离感促使着人的伦理精神走向流失,人在面临生存困境和物欲追求而导致道德异化现象.作家在文本中更多表达出对乡村社会浓厚人际伦理美德的呼唤,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回望和现代新型伦理观念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安云初  吴家庆 《求索》2007,(7):227-228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认识到民众尤其是农民力量的巨大作用与价值,将唤醒农民作为重要的革命目标与革命策略,自觉承担起动员农民的重任。经过革命思想与先进观念洗礼的农民,逐渐摆脱了传统社会意识的束缚,民主思想、科学精神、民族主义等现代意识开始萌芽。  相似文献   

6.
迟洪涛 《前沿》2012,(8):11-13
本文从解除某些权威造成的"迷误"入手,对边沁的《政府片论》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重点考察其中"破"与"立"的关系,以阐明边沁的真实意图。本文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严密的剖析,深入探讨功利主义的逻辑工具、心理学基础、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区分以及政府的正当职能等问题,论证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公共伦理,意在通过立法艺术抑制不宽容,达成利益的人为同一,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叙事与女性生存、革命叙事与民间伦理、女性叙事与性别修辞三个方面对严歌苓新作《第九个寡妇》中的性别修辞进行了解读,认为《第九个寡妇》还原了女性的性别场景,完成了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反思和对大历史中女性生存的体察;通过对民间生存伦理的挖掘质疑了革命伦理的民间生活的伤害;《第九个寡妇》还通过对女性外部经验的书写透视历史中的女性与女性经验中的历史,从而为性别叙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9.
袁春兰  谢玉梅 《求索》2013,(1):49-51
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是保险业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农村低收入人群生存的有效手段。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在政府的支持与保险公司的配合下逐步发展起来,但仍存在法规缺乏,农民参保意识不强,产品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农民三方共同努力来推行农村小额保险,逐步形成完善的"三农"保障体系。本文运用SCP范式分析农村小额保险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市场资源的配置状况,为农村小额保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府"经济人"偏好嵌入,农村公共产品价值失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产品资源投资低效和消费低效。以农民利益视角分析价值失配的内在动因主要在于政府融入"经济人"偏好后的供给失灵、"农民即给即受"的强制被消费地位、政府外生行政管理压力体制和内生的政治资本诉求契合。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失配现象,应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重价值评价标准契合、偏好显示和转化性等方面进行协同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文明对抗下的乡村伦理制度(习俗和规范等)的变迁现状及其规律,试图阐述新农村建设以外部变革方式如何推动农民生存方式的变迁,并且由此而同时推动了乡村伦理制度的变迁,因而导致乡村伦理的延续与断裂是以怎样的状态和方式呈现,而这种延续与断裂又将会对农村青年道德状况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毅  刘军 《前沿》2010,(4):75-77
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大学生村官,其角色不仅仅限于"管理者"或者"服务者",还是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和组织者、政策法律的宣传者、农村社会问题的协调者、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络者。与传统的村官相比,大学生村官的功能也有多方面的拓展:从"访贫问苦"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从"大包大揽"到发展村民自治、从"上传下达"到建立农村社区的发展规划、从"丰富生活"到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4.
邓寒梅 《求索》2011,(4):209-210,254
"非典"小说揭示了2003年"非典"蔓延前后我国存在的公共健康危机,如某些部门和地方的不当"维稳"延滞了大众知情权,某些医疗部门和团体的经济利益观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对健康道德观念的侵扰。公共健康伦理可以从政府和社会的伦理责任、公共健康专业人士的职业伦理和公众的公共健康伦理意识和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反思。正因为有了疾病,人类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有可能团结一致、共同探讨和战胜疾病,从而突显出公共健康伦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淑元 《湖湘论坛》2009,22(1):120-121,123
政府管理是否有效,政府在社会中的形象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关。而在政府公关的实践过程中,伦理道德对其主体又起着不容忽视的内在制约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伦理缺失的问题。要从伦理缺失现象出发,探讨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中伦理缺失的原因,提出弥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台商建言     
有关部门对台资企业乱收费现象严重,企业年检时地方“搭车”收费。希望政府每年初统一公布收费项目,而不是让企业去抵制乱收费。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共青团90的奋斗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动员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青团从革命年代动员青年学生罢课、青年工人罢工、青年农民参军参战,到建设时期动员各行各业青年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再到改革时期动员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始终服务服从于时代发展和党的要求。不同时期的青年动员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参与性、协同性、反复性等特点,动员的内容与方式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所有这些,对于当前共青团动员的思路、机制、模式的拓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吕峰 《前沿》2011,(2):42-45
毛泽东"服务政府"思想是伴随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逐步形成的创新性政治理论,它的本质就是强调政府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它在政府服务的政治前提、核心理念、制度保证、政府作风等方面构成了一系列系统论述,是中国当代"服务型政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先导,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  相似文献   

19.
沈文慧 《求索》2011,(1):206-208
从"五四"到"延安",中国现代文学的农民表述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由俯瞰到仰视、由悲悯到崇敬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既受制于表述者的话语立场、文化属性、时代语境甚至审美趣味等意识形态因素,更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重要动向——从对西方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追慕到对本土文化、农民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而农民作为革命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是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农民表述美学转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0.
农民增收难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重庆市实施的"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就是为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抓住"三农"问题的核心,而推进"万元增收工程"就必须进行合作治理。如果把"万元增收工程"的动员性行为逐步过渡、还原到合作治理轨道,那么"万元增收工程"就会真正变成推动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