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娟娟  鲁婷 《传承》2009,(6):102-103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并非只是开埠通商、增加贸易那么简单,而是带有明显的殖民意味。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看到了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中国,此次使华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居安思危,改革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是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唐生智作为湖南省政府主席、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北伐前敌总指挥,是否参与策划当时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长期以来是一个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在以往的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中,不少论文和专著,有的认为“夏、许、何是唐的部下,两湖是唐的地盘,哪有唐反置身事外之理?”有的认为“此次事变是唐主持的,是唐生智的苦肉计”,还有的认为“何键是马日事变主谋者之一是无疑了。此外,周斓、唐生智亦可能是幕后人。”总之,都认为唐生智是马日事变的幕后策划者。  相似文献   

3.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并非只是开埠通商、增加贸易那么简单,而是带有明显的殖民意味.虽然英国使团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但他们看到了一个华而不实并正日益落后的中国,此次使华对此后的世界和历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居安思危,改革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是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民国湖北婚约纠纷现象为考察中心,首先指出了近代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发生的变化,其次考察了男女双方在婚约纠纷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最后认为司法机构在审理婚约纠纷时做到了"司法表达"与"司法实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正>200多年前的英国和欧洲,已经建立起跟现代类似的国际社会的观念,所以,这两次访华都带着一群能文能武的人才。能武的先姑且不论,使团中的文人写了不少行纪,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积累了第一手的知识和情报。为什么要了解200年前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很多人不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曾先后两次派遣外交使团试图与清政府接触。第一次是1793年的马嘎尔尼使团,第二次是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两次使团在外交上的成绩,都微乎其微,其中第二次访华使团更是连皇帝(嘉庆)的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陈独秀的北伐观问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认为陈独秀对北伐的态度在"三二○事件"之后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但并不影响他继续支持北伐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陈独秀的北伐观问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认为陈独秀对北伐的态度在"三二○事件"之后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但并不影响他继续支持北伐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佘爱春 《理论月刊》2010,(8):128-130
《人在旅途》和《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是众多周作人研究成果中值得注意的两本专著。前者主要从社会历史角度入手,将周作人的文艺思想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周作人自身思想发展的坐标中来考察,认为周作人只是假借传统的思想形式,表述的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而后者从"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出发,采用西方现代语言学中词源学的研究手法,把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放在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认为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是古老的,中国式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人事改革的关键当前人事工作方面改革的关键、重点或中心环节是什么呢?有多种不同的意见。例如有的同志认为人才使用制度是重点;有的认为培训、考察、使用、监督是重点群;有的认为聘任制或考任制是重点;有的认为领导干部是重点;有的认为改革观念是重点;有的认为管理制度是重点;也有认为体制是重点。这些不同意见反映了人事工作的各个有关环节都具有重要性,也反映了看问题的角度的多样性。更反映了人事工作改革的艰  相似文献   

10.
白娴棠 《求索》2010,(5):60-62
中国文化不管是儒家传统还是道家经典,都有对"宗师"的广泛运用与阐释。本文在对"宗师"一词作词源学考察的基础上,考释了"宗师"的多种意蕴。文章认为,宗师,既存在于世俗世界也存在于道家文化之中;既非所有的道教"宗师"称谓皆由皇帝赐封,又非所有的道教"宗师"称谓皆是教派内认定。"宗师"或乃官职名,或乃众人尊崇奉为师表之人,或乃神圣之意蕴,而实质上,宗师乃神圣与世俗文化之混成。  相似文献   

11.
这是作者六朝文史札记结集中的两则。《郁郁乎文的江南文化世族》明确指出 ,东晋的江南地区产生了“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文化世族 ,对以后该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 ,是中国历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北伐》则具体论述了东晋的几次北伐 ,认为其积极意义应大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文博 《前沿》2014,(23):18-19
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先是对革命党北伐实施武装干涉,未能得逞后,又转而支持革命党,但附加危害中国主权的条件,因而遭到革命党的拒绝,并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其放弃干涉政策。针对其支持革命党北伐的有利政策,革命党进行了利用,以促进革命的发展,但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从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与革命派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革命党北伐,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对中国进行侵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就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相似文献   

13.
罗屿 《小康》2010,(9):59-61
过去一年内让英国人印象最深且最不舒服的建筑,有的被称作"纯视觉污染",有的被认为"像极了人的臀部"。它们是英国人的眼中钉,恨不得用推土机和大铁锤立时解决掉  相似文献   

14.
新词     
《今日海南》2016,(7):5-5
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来源于对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有学者认为,这既是一个大国的自信——我们有能力为全人类贡献我们的经验;同时,也是一个大国的谦卑——我们只提出可供借鉴、经过中国人民成功实践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付金柱 《长白学刊》2011,(1):133-136
1922年孙中山北伐中途受阻,迫不得已"潜师回粤",事后孙中山认为其原因在于陈炯明从中阻遏,后世史家亦多从此说.实际上,就当时北伐的即刻历史情境而言,无论是北伐的南北联盟,还是北伐的饷械准备,以及湖南各界反对北伐假道湘省,都未取得有利的情势,此皆为孙中山北伐爱阻"潜师回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萍 《中国人大》2010,(18):29-30
不可否认",世界是平的"正在成为全球共识。身处现今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和世界都会深切感受到涉外民事交往的日益频繁——说不定哪天原本普通的民事关系就会添上"涉外"二字。这种交往,有的表现为婚姻家庭或继承等民事交往出现涉外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杨舒眉  胡喜云 《前沿》2010,(3):184-187
本文以时间为序考察了中国学者对历史解释的认识,对先秦至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对"历史解释"的认识、探索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进而对中国史学尤其是当代史学关于历史解释的研究予以反思究。  相似文献   

18.
青年技术人员要求入党者少的问题值得重视郑绍保现在有些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对入党主要存在着这样几种思想:1.存在"无所谓"的思想。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技术和才能吃饭,而不是靠政治吃饭,入党有什么用?"有的还认为,"过去入党才能做官,现在只要技术...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廉政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吴海晶─-是"以俭养廉"。还是"以俸养廉"有人认为,廉政建设的根本在于"以俭养廉","以俸养廉"是万万不可提倡的。有的则说,"以俭养廉"是一种苦行僧观点,也是产生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诱因,为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生活标准、为遏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从"误读"到"通读"的变迁,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马"这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异质性,映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独特的现实发生与理论生成;通过从"单维"到"双维"的转换,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同问题域与不同的聚焦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其合理因素来审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生成;通过从"外部"到"内部"的移植,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提取可以嫁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式,以此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和新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