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方新文  边林 《前沿》2011,(12):48-51
当代的对话理论是与前苏联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M.Bakhtin)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演进进行了解读,首先,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起点在于对传统语言学的批判,即超越语言学而对"对话关系"予以关照;其次,巴赫金用语言问题来解答"人"的问题,揭示了人的生活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2.
张起  程广云 《前沿》2012,(1):45-49
对话的"第一哲学"研究,是指将对话问题置于形而上学高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的向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通过围绕作为当代对话理论主要代表的马丁.布伯、巴赫金和戴维.伯姆三者的理论,考察对话与主体、话语及思维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系统地阐释对话的存在论、语言学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3.
祁晓冰 《求索》2010,(7):219-221
巴赫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之一,对话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巴赫金最早是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事研究提出对话理论的,后来将对话理论全面运用于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的考察,使之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巴赫金倡导人与人之间对话交往、多元共生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不断参与对话的动态过程,"他者"及差异性的存在是构成对话的前提,对话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始终处于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在对话与交流之中,人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对话理论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本质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具有深刻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4.
路静 《求索》2011,(7):216-217,190
读者反应批评家对"读者"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他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吉布森与里法泰尔强调文本的客观性及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规定性,采用的仍是结构主义方法;伊瑟尔向前迈进了一步,强调读者主动参与制造文本的意义,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费什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他认为阅读是体验,而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解释;而卡勒则把制定理论的任务放在了首位,把具体的批评阐释放到了从属地位;而针对现实读者展开的实证研究,因其采用的定性定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为文学研究的某些领域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冯利华 《求索》2010,(4):171-173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歌文本"陌生化",增加接受者的理解难度。阐释者虽力图破译其诗歌典故密码,但由于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主观条件的差异,其所期之"以与古人相遇",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阐释文本反而会令诗歌与接受者再隔一重,产生双重"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6.
王小平 《求索》2011,(8):197-199
从接受美学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迁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一贯性,同时也体现出理论视野由微观的阅读反应的审美分析到宏观探究文学的人类学本性的显著变化。经由对文学存在的人类学动因的追问,文学人类学强调虚构化作为人类自我呈现和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文本游戏"与"人类学展演"中,文学拓展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欧美批评理论界远未赢得比肩接受美学的赞誉,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7.
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云 《求索》2010,(6):119-121
阐释学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本文以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理论为基础,从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读者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进行的对话等不同角度来审视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实质,旨在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提供全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9.
简论巴赫金的读者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读者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巴赫金论述的众多领域的对话关系中,关于作品与读者之间对话关系论述的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读者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中介,作品和读者的对话是不同"视域"的对话交流,又是一个理解的历史过程,也是作家与社会思潮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外位性思想有助于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走出自我文化立场缺失的“忘我”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立场在多元互补的文化格局中的独特价值,形成容纳百川而自成一体的气象。  相似文献   

11.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崔释予 《求索》2013,(10):161-163
复调叙事理论来自著名文论家巴赫金,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一种附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作用则构成“复调”。因此,复调是一种“语言在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混合物。”每一种表达话语都被社会阶层语言影响,并独立地存在于艺术的对白之中。更进一步地,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能彻底吸收这种复调多声性,这种复调多声性使得作品人物与作品受众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两者呈现出互为对话之关系。不仅如此,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也为小说艺术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在众多批评家放弃对小说研究之时,巴氏对话理论对于揭示小说话语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随着世界历史的演进,多方的世界对话关系已被紧缩成东西方文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方对话。这就是说世界业已濒临巴赫金所说的,“两种声音”这一“生命的最低条件”。不仅如此,对话双方的平等关系也正被文化帝国主义打破。于是,对于对话双方,尤其对于东方文化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强调“一种对话立场”具有十分迫切而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世界文化因没有对话关系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独白,陷入孤立,并最终也“退化乃至死亡”。而要强调“一种对话立场”,“这不仅表现在辩论的内容中,而且表现在形式上,不仅表现在说些什么上面,也表现在怎样说,由谁说,在哪里说和为谁而说上面”。  相似文献   

14.
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西方女性主义者已注意到巴赫金对话、狂欢化、复调理论对性别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运用到实践中.相比而言,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领域,希望女性研究界能够在哲学、社会学层面上发现其理论中有关平等、对话等思想对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而丰富国内妇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王委艳 《前沿》2013,(7):160-163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意义是以言行事,研究语言的施为性和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本质特性即表现为这种施为性和由这种施为性带来的具有历史内涵的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施为性本质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作家的技巧性选择、文本语言、主题意象、接受效果等。从言语行为理论三个结构性层次:"以言表意""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来分析民族作家作品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探讨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转变,必须把马克思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明确区分开来:前者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在"劳动形成价值"这一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地说明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如何形成剩余价值",做到了"历史地"看待"价值"及创造它的"劳动";后者具有把"历史性"的东西"错认"为具有"永恒性"的东西的根本理论缺陷。劳动者立场之于马克思创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是必要的,但并不充分。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马克思创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鹿锦秋  付文忠 《人民论坛》2013,(7):192-193,255
女性主义立场论针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对其批判作了积极回应:修正统一女性主体身份并探索有差异的女性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之间关系;坚持以女性认知优越论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以实现知识客观性最大化并规避相对主义;呼吁女性从对抗转向对话,努力达成主体间公共性。这些调整有助于女性主义立场论超越差异并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修己安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秀蓉 《求索》2011,(5):101-10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使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在现代有了新的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转型汲取传统思想精髓的借用平台。本文在阐释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的内涵及体系基础上,评析了孔子的"修己安人"传统管理哲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指出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借助人性本善及人性可塑理论,赋予人力资源管理以"成就人之道德善性"的力量,从而借此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进而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推进人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话自我理论受到詹姆斯主、客我理论和复调小说的启发,是复杂思维和动态发展观在自我领域中的表现。该理论认为自我是具有多个相对自主立场的自我空间,立场间具有对话关系,从而构成了复杂且高度动态的自我组织。该理论展现了自我的内部世界和自我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强调和突出了自我的动态性和功能性,为解释发展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谷佳媚 《前沿》2011,(22):193-196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真,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是沟通的基础,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沟通的途径,主体间的共同建构与提升是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