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革命形成之后,世界上各族群的社会文化进化不是一种发展模式,而是多种发展模式。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已有的某种模式,否则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由历史传统、国情和民族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邓研华 《长白学刊》2011,(6):107-112
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却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并不是不必要的,也不是所谓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各种温和、渐渐的改良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的中国人不得不选择的救国途径.由于当时中国还无法为这次革命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造成了革命的不彻底、不成熟,但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秩序的重构,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质意义上的现代化道路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启的。7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经历了现代化道路的初创期、曲折探索期、形成发展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四个发展阶段。现代化中国道路既不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苏联东欧现代化模式的照抄照搬,更不是对东亚现代化道路的简单复制。它的基本规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强有力的国家制度;现代化目标、民族复兴目标和理想社会目标的相互叠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现代化中国道路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二分法的理论,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因的理论,也是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4.
王卫明 《传承》2010,(27):90-91
康有为在寻求救国的真理过程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政思想,其思想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一个转型时代,并在中国近代史上进行了资产阶级政体第一次尝试。变法虽被扼杀,但其先进的政治思想、政治实践,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道路。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6.
(一)科教兴国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早在本世纪初,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热血少年赴法勤工俭学的时候,所抱的目的就是科教救国、科教兴国。他曾回忆说:“我们看到中国当时是个弱国,我们要使它强大。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使它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所以我们去西方学习。”但在那时,由于中国对外没有民族独立,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对内没有民主制度,深受封建主义的压迫,科教救国、科教兴国的道路走不通。所以邓小平同志从法国和苏联回国之后,毅然奔赴国内战场,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既体现了其时代性、革命性、民族性,又体现了中国这个传统大国的影响力,显示出中国对周边国家长达数千年影响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惯性力。辛亥革命大大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在越南尤为明显,为中国和亚洲国家的传统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是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救国和现代化进程中深受落后国家尤其是落后的周边传统大国影响的典型案例,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余金刚 《前沿》2010,(22):128-131
中国传统的革命话语主要指儒家的"汤武革命"和"素王革命",作为道德宗教革命其意义在于"受命改制";近代中国西文revolution经由日本而传人中国引起了儒家传统的革命精神与西方近代革命思想的相互格义,这主要体现在革命理念和革命方式上,在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儒家传统的革命观念遂转变为中国现代的革命观念.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最近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美社会学研讨会上,中美学者研讨了与社会现代化相关的五个问题: 一是科技革命与社会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近代科技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近代科技革命,冲击了中国封建社会重“义理”而轻“方技”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传统,引起了封建教育制度的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化和文明。  相似文献   

10.
蒋晓俊 《传承》2012,(18):70-72
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在越南革命和建设的三个不同时期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三个"结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越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1919-1930年,早期的胡志明将列宁关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与越南殖民地沉重历史相"结合",寻求救国真理;1930-1945年,中期的胡志明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探索革命新道路;1945-1969年,晚期的胡志明将列宁"两个过渡"思想与越南过渡国情相"结合",探索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化形态转化过程中一位颇具国际影响的思想家。他和同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毕生所思考的总不外乎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数千年来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的中国到了近代反而落伍了?中国要想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宿路?中国历由卜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能否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梁漱仅苦心孤诣地探索着。他试图通过吸收西方文化,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绝非偶然,是中国近代以来政党政治发展的产物,是中国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中国属于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需要发挥政治权威的主导作用。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精英组织纪律性强且政治上高度统一,政治整合和社会动员能力超强,又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独特品质,使得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越南与中国同为亚洲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有着大体相似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两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也大体相似:都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为方向;稳定为前提;共产党为领导;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民主为目标;依法治国为方略;循序渐进为方法。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不同,中越两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有一些差异:代议机关的常设机构层次不同;最高权力机关的代表产生方式不同;政党制度不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吴智刚 《传承》2008,(14):84-85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是中国政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经过这一役,中国政治逐渐开始步入现代政治发展的轨道,在国家政治结构乃至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政治从此迈上了探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艰难旅程。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是中国政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经过这一役,中国政治逐渐开始步入现代政治发展的轨道,在国家政治结构乃至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政治从此迈上了探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艰难旅程.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16,(5)
正出生于新加坡的杰出海外华人林文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为近代新加坡和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及思想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加坡和中国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人生篇章。林文庆执掌厦门大学长达16年,一向提倡和注重教育救国,并不认为革命是当时中国的首选。但由于他与孙中山之间深厚的个人情谊,使他在不  相似文献   

17.
蔡锷(1882—1916)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式的爱国英雄。在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他曾以坚定的革命胆略和卓越的军事才干,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人们在评述蔡锷及其历史功绩时,往往侧重于剖析他的政治态度的变化及其行动的后果,而对他那富有特色的军事救国思想,则常常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为此,我们试图对蔡锷的爱国思想及其军事救国道路作点粗浅剖析,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相结合,独立探索民主道路和建构民主制度的创造性成果.在近代中国,选举民主没有生长起来,协商民主则得到较快的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特殊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政党联盟的反专制斗争形式,构成协商民主生长的社会资源,理论资源和组织资源.中国的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礼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较为积极的成分。民本主义的近代命运有两种可能,它可能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主演进的传统资源,也有可能改头换面转型为民主时代的民粹主义。传统民本包含原始民主的精义,但在制度层面上,民本与民主却是对立的,传统民本无法开出近代民主政治之路,最多只是为民主在近代的传播和接受提供有限的思想养料。但是从民本到民粹却是一条容易走通的路,国家主义、人道精神与民间情怀是二者相勾连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20.
房广顺  祁玉伟 《长白学刊》2023,(1):140-146+2
近代以来,中国所开启的现代化历程实际上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伟大发展史。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文化现代化。当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陷入文化困境,文化扩张主义也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现代化进程。充分认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对于坚持我国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走好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