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杂谈 中庸     
杂谈 中庸启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谓名头高大,影响深远。这当然因为孔老夫子的推崇。他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按说中庸不过是一种对待人与事的方法,却被称为"德",而且是"至德",真可谓推崇之至矣!然而近代以来,中庸却是流年不利。在"打...  相似文献   

2.
摩罗 《同舟共进》2009,(3):77-77
某次刚刚下课,一位年轻学人问我:"你怎么理解中国人很中庸的说法?"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只是一种愿望,社会现实可能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3.
王延华 《前沿》2012,(9):45-48
近现代以降的政治学研究往往带有着某种意识形态的企图,但欧克肖特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超越意识形态的规范和局限,而追诉于一种中道的"平衡性"路径。这种"平衡性"诉求在欧克肖特的政治体系中有诸多体现,本文通过对他的一些"中庸"理念抉择解析,以窥欧氏思想之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牛卫东 《求索》2013,(11):114-116
儒家思想具有定国安邦、稳定社会的作用,尤其是儒家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儒家管理哲学以"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正人"与"正己"、"无为"与"有为"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儒家管理哲学建立在人性可塑论上,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仁、礼、中庸,构筑了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中庸之道的原则、变易思想的理论、礼法并用的策略所构成的经权方法为其显著特点。儒家管理哲学所蕴涵的丰富精华,经过损益更新,依然具有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庸》和《大学》一样,都称不上书,只能算一篇文章。《中庸》出自小戴《礼记》的第31篇。全文共3545个字,是"四书"中第二本篇幅最短的经典。《中庸》的内容深刻,对于儒家核心思想的阐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庸》从汉代起就有单行本刊行。至南宋,理学家朱熹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中庸章句》,纳入"四书",成为儒学法定经典。足见《中庸》这部著作在儒学中地  相似文献   

6.
中庸作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核心思想,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本来意义就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或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这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庸的思想义涵: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格;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处世原则,使得二者成为中庸论域下重要的逻辑起点。中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或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话语逻辑阐释、缺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对其普世价值的挖掘,造成不公正的误读甚至诋毁。本文立足于中庸的话语逻辑视角,从中庸的高度之维、难度之维、向度之维三方面论证中庸在这一特定话语逻辑系统中的思想义涵,进而揭示出中庸在思维方式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7.
张琴 《求索》2010,(9):126-128
关于《中庸》之"未发"与"已发"问题的理解是理学家思想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其学说的理论走向及学派归属。道南一派与湖湘学派的思想分野也以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为基础。朱熹对此问题的观点原与胡宏相契,后则产生疑问而发"中和新说",终以"心统性情"为此问题之结论。朱熹作《知言疑义》,胡宏"心为已发"之说正为其疑义之一。在理学的视野中,"未发"、"已发"问题又与《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句、《乐记》"人生而静"句相牵涉,以至于引起诸多争端。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实以对该问题的认识发展为枢纽,而胡宏的学说则对朱熹心性思想的建构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冯从吾秉承关学推崇《中庸》的遗风,以“理在解语内”的方式对《中庸》进行诠释.他的《中庸》学最突出的特质是本体与工夫的合一、重视“喜怒哀乐之未发”和以辩异端为务,这三者以最浓缩的方式彰显其学术旨趣.对冯从吾《中庸》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冯从吾的哲学特质和推进关学经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庸解读     
郑孟煊 《岭南学刊》2008,(3):125-127
中庸是指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性不偏不倚地认知,使人的认识达到与客观事物实际相符。认识和处理问题,凡是过之和不及都非中庸。中庸要求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中庸思想的体现。从解决矛盾的角度看,中庸就是把握住矛盾的双方,进行协调、引导,使不及与过之的状态逐步走向适中,以求矛盾的解决,而进入新的发展的矛盾解决方式。中庸思想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思想,长期以来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必须要澄清一些人为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千百年来历史的锤炼与检验,中庸从最早作为协调部落成员关系办事原则,逐渐上升为宇宙法则、治民之道和修身之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基本精神。执两用中与执权用中是中庸的基本方法。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应该传承中庸的参赞化育、至诚、时中等和谐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庸的理想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的政治伦理诉求,而从孔子到子思的《中庸》,因为吸收了道家思想,实现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开拓,这使中庸立意高远,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中庸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诚”是先秦儒家和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儒家那里,《中庸》第一次将“诚”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述.面对来自佛教和道家的挑战,周敦颐和张载都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试图从本体论的高度为儒家的价值理想和治世之道提供新的论证,并且都借用了《中庸》“诚”的思想资源来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通过与《中庸》相对照,二人论述“诚”的思想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即是在诸种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的方法。中庸的最基本核心,就是主张"执两用中",反对"过"与"不及"。"过犹不及",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过是超过了正确,不及是达不到正确。中庸对两者都加以排斥,主张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执两用中。《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避免陷入思想认识的困境与误区中。孔子提出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方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  相似文献   

14.
也谈"中庸"     
最近从《民营经济报》上看到一篇杂谈,讲的是做人、做事应遵从中庸之道。读后颇感意味深长,受益匪浅。中庸,最早是由2000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它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深刻而又广泛。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曾给中庸作注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中庸和中庸之道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5.
古代希腊人崇奉中庸精神.中庸思想在希腊神话中已有体现.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渗透了中庸精神.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中庸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中庸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庸》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孔门传授心法之作,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思索。一、中庸的内涵1.中庸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7.
张杰君同志在来稿《孔子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中认为,在孔子的人本哲学思想中,中庸是其总的根本的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的中庸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犹不及”的思想,或无过无不及的思想。这是中庸原则的具体运用,“中”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是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孔子所言"中庸",是一种实用理论,更是一种实用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之"道",即"常道"。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为政、治学、交友、处事等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传递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真理指南,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中庸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和概念最早见于《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中是适中、中正、中道之意;和是和谐、协调之意,具有多样性的统一和创新性功能,其最高境界是太和。儒家和谐思想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身心的和谐。儒家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伦理智慧和可资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