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代君 《理论月刊》2010,(9):45-47
价值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价值主体(人)是价值的核心和归宿,价值的生成过程是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公共价值一方面意指"公共性",即公有性、共创性、共享性、共同性等属性,指向公共事物、公共行为、公共生活领域;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公共价值的"公共性"是基于主体内在尺度的共同性,指向公正与公平。正义是公共价值的实质和核心,人本身是其终极归旨,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在公共价值的生成和实现中追求正义。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之系谱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申恒胜 《学习与实践》2007,(11):143-148
"公共领域"肇始于汉娜·阿伦特,继而由哈贝马斯作系统阐述,然后扩散至全球。海外汉学界曾借此概念探讨中国社会尤其是晚期帝国的历史,受此影响,国内学者也拾起这个时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读。时至今日,公共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概念、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以及一种独特的理论派别。但由于具体语境不同,学术旨归各异,公共领域的概念、类型、结构功能以及变迁脉络也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同时其概念的模糊性、内容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诸多混乱,引发了不少争议。为使该领域的理论价值得以彰显,同时避免对已有思想的误读和对这一概念的滥用,本文拟以系谱学的视野来全面审视"公共领域"的传承和演变,即从公共领域的历史发展的纵深脉络中,对其进行全面的系谱学式的梳理,并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裴杰生 《传承》2012,(18):86-87
公共领域问题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有别于政治、经济和私人生活的一个领域。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论述对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推动有诸多启迪意义。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公共领域非常有限,公共知识分子的参与和努力成为构建公共领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社会正义是当代中国诸领域之最高的德性价值新话语。当代中国社会正义观的建构,必须先行明确使"正义"作为一个问题——非正义性现实的症结、难点、实质所在。从根本上讲,中国社会的正义难题,在于没有形成一种有完善而有力的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以此来应对、规约日益膨胀的私欲对于社会公共财富的侵占和不断的"合法化"要求。在现代政治哲学视域内,我们需要探寻一种由准"富裕社会"到"美好社会"的价值通道,以此化解"财富"与"正义信仰"之间的严重的冲突,从而切实回归公共价值实现的真实目标——中国民众之普遍而真实的福祉。从制度安排上讲,则要立足现代政府之实施正义能力形成的角度,从"权力政治"形态走向"权利政治",体现现代人本政治的公共性旨趣;从社会治理理念上讲,是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共同富裕"、"改革成果人民共享"等理念,紧紧抓住当代中国社会正义问题的根本性症结——财富分配问题,做出属于中国学者自己的智识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吴长剑 《前沿》2011,(1):170-173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的突发和频发亟须其治理模式向"善治"转变,在此背景下,NPO参与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考察NP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绩效现状,重点分析其参与治理的路径困扰和危害。进而,基于"善治"的研究框架探讨优化我国NP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邓寒梅 《求索》2011,(4):209-210,254
"非典"小说揭示了2003年"非典"蔓延前后我国存在的公共健康危机,如某些部门和地方的不当"维稳"延滞了大众知情权,某些医疗部门和团体的经济利益观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对健康道德观念的侵扰。公共健康伦理可以从政府和社会的伦理责任、公共健康专业人士的职业伦理和公众的公共健康伦理意识和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反思。正因为有了疾病,人类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有可能团结一致、共同探讨和战胜疾病,从而突显出公共健康伦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曾看过一部外国片《上帝之手》,它讲述的是波西米亚人的故事。生活在沙漠上的波西米亚人过着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他们和睦相处,从来没有争斗。可自从天上掉下一只汽水瓶后,他们的生活便发生了变化。男人们拿瓶子当榔头使,女人们用瓶子做洗衣棒,于是乎一直过着平静日子的波西米亚人为了拥有瓶子发生争执。他们的部落首领为了平息争端,决定把这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还给老天爷,  相似文献   

8.
冯道军 《求索》2014,(8):112-117
在哈贝马斯眼中,"公共领域"理论的载体依托于公共利益,通过休闲吧、图书馆、学术沙龙等为载体形式将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建构一种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权力领域之间的公共交往与公共舆论空间及话语平台,探究如何维护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及公共利益的生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当中牵涉到公民社会建构的重大工程,而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彰显的对公共权力合法性批判的精神特质,为公民社会所需公民精神之涵养以及民主意识之化育提供渠道。基于此,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当代论域及其归宿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必将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一 《求索》2012,(10):92-94
"公共领域"这个概念并非哈贝马斯首创,但是得益于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独到的分析,这个概念后来曾风靡一时。文章从公共领域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基础以及公共领域嬗变的线索等方面来分析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理论上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0.
赵灵敏 《乡音》2012,(11):34-35
2004年9月,南方报业旗下《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50位公共知识分子",称赞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这50人是否堪当此评姑且不论,但那个时候,确实是公共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2003年非典之后的信息公开,使得知识分子对"胡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系列标志着司法活动由国家领域进入公共领域的"公共法律案件"使得我国法理学研究有了新的标本。揭示这一类案件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透过司法过程总结我国当代转型时期法律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燕妮 《前沿》2013,(22):66-68
网络公共领域具有参与成本低廉,信息丰富而且容易搜寻,是一个自由、平等而利于审慎思辩的交流互动平台,提供了一个实践协商民主的机会.但是学界对于网络公共领域在广泛的参与、意见极化以及公开承担责任等方面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仍然抱持疑虑.但通过对比分析从历史发展以来三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可以看到,网络公共空间不是毫无缺点,但它所作为目前最具有发展特性和潜质的新兴媒体,某种意义上比传统的公共空间更加有机会完善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民主协商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的探讨,发现了其作用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电子政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平台、以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公共治理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替代 ,也是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多学科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最大特征在于 ,它是对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超越。它强调多元主体的治理和治理方式的多样化。以公共治理为视角对公共物品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进行深入探讨颇有意义。其结论是 ,打破公共物品政府提供的垄断局面 ,实行公共物品多元主体、多种方式提供 ,这对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的探讨,发现了其作用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电子政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平台、以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的探讨,发现了其作用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电子政务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平台、以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下旬,我应广东省政协的邀请,对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发表了一篇有关国际形势与公共外交的讲话。会后,广东省外办的老主任黄子强问了我一个问题:谈起外交,大家都记得周总理讲的"外交无小事”。由公共外文的开展,参加公共外交的人数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外交无小事”?  相似文献   

18.
从政党组织转型视角来看,欧洲国家政党组织形态由群众型政党向全方位政党、卡特尔政党方向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虽然仍坚持将建设群众型政党作为组织革新的重要目标,但实际上迫于诸多内外因素,也正朝着上述趋势靠拢。目前,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在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基层组织衰减、与其他社会团体缺乏合作、党员人数流失等挑战和威胁。针对这些难题,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从积极招募党的新成员、扩大党的选民基础、强化党的宣传手段等方面多管齐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形态革新能否适应环境变化,为其进行选举动员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9.
吴端 《青年探索》2013,(2):79-86
中国的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两重世界提供了培育公共幸福这一社会正义思想的土壤。儒学的民众化加速了作为古代知识分子“士”、近代的知识分子、近现代的“青年”的形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人的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进程,以及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幸福的自觉地提高与飞跃。从古代和中世的“士”到近代青年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社会公共性在多元时间中的扩展和推进。因此,理解儒学民众化的发展,是认识青年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批判和解构,更需要一种诠释与重建,需要超越时代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创新,从历史意义中发现我们今天存在的意义,只有全面深入地探讨,才能把传统的资源充分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王新华 《求索》2008,(1):69-70
政府相对与社会而言只是工具,因此,政府人只能扮演“公共人”的角色。为此,有必要严格区分“公共权力”与“私权利”,明确“公共人”(政府人)必须拒绝私人意志,排斥私人利益,行为公开透明,让渡自己的“超额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