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社会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性”进行了明确界定,并认为:一切所谓的现代化转型时期实质就是非生态社会系统转向生态性社会系统的时期。在社会系统的生态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应该随之改变、重新定位,而且在转型的不同阶段,还要注重政府管理体制的细致变革,适应转型的需要,实现社会系统生态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畏 《求索》2008,(6):25-27
农业经济下,人类在无知中破坏环境,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低水平的和谐,工业经济阶段,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经济由此生产。生态经济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共生,随着在各种人类活动领域中日益增长的生态意识,促使人类从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考虑奥林匹克运动实践。生态经济伦理由此成为“奥运经济”的理论支撑,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促进了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经济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辽政发[2011]30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明确实施青山工程的各项责任,落实任务,强化措施,依法保护,加强矿山及其他已破坏山体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现提出青山工程实施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矿山生态治理、封山禁牧和小开荒退耕还林为重点,以保护和恢复青山的主体生态功能为目标,运用政府调控手段,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政策,严格落实矿山及其他已破坏山体的生态治理、封山禁牧和小开荒还林责任。调动林地使用主体实施矿山及其他已破坏山体生态治理和小开荒还林的自觉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但我国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落后。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传统生产力亟需转型为新型生产力,而旅游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三个维度的作用力充分说明了旅游生产力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型有效生态生产力。具体分析中,从资源要素转化、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生态化及产品生态化四个方面探讨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凭借着美丽的山水美景享誉中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自治区环保厅厅长梁斌说:"《意见》对  相似文献   

6.
当人类进入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文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人和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产生了新的生态道德观,呼唤人类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时代,为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进程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欠债”问题,  相似文献   

7.
江楠 《人民论坛》2011,(10):70-71
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被提上了日程。辽宁省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着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公共意识不强、缺乏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问题。为促进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应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被提上了日程。辽宁省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着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公共意识不强、缺乏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问题。为促进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应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我国生态环境困境的正确抉择。生态德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助于生态制度建设,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开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送出一江清水作为政治责任.长期坚守“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县.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钱塘江流域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并充分发挥生态后发优势.着力推动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区矿产资源丰富,在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格局下植被破坏和生态欠账严重,造林绿化、实施生态修复是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转型发展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途经之一,即关系到当前的发展,又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一、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区转型跨越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桂艳 《思想战线》2008,34(3):53-57
生态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致力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追求环境和社会正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及其反生态性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生态社会主义勾画出了社会正义的理想图景,这一图景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1):52-54
<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健康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健康,积极维护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特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维护生态健康,不能超过生态安全阈值,要在把握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制  相似文献   

14.
东方亮 《群众》2014,(9):20-21
<正>作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镇江拥有先行先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担负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近年来,镇江坚持"生态立市",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积极创新作为,加快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特别是,镇江以战略思维大力推进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初步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经验。低碳行动推进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物有机体周围的生存空间的生态条件的总和即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各个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密切相关,人类生存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杨英姿 《求索》2012,(5):134-136
资本逻辑以无止境地追求利润和无限制地自我增殖为最高目的,带来全球性的贫富对立和资源环境生态危机。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在于审视资本逻辑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二元论、自我中心性之于自然、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和异化;在生产—经济维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非生态性和反生态性;在社会—人性维度揭示资本逻辑所造成的颠倒对立的社会和畸形狭隘的人性,导致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总体对立。  相似文献   

17.
徐春 《岭南学刊》2011,(1):107-112
萨拉·萨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他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增长极限和生态恶化方面.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管理不善带来“公地的破坏”,当因生态恶化遭遇增长的极限时不可避免导致失败。萨拉·萨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达到经济稳定,适度消费,实现社会平等,保证幸福指数。这些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崔朝晖 《前沿》2011,(20):194-196
只有从思想文化的层面解决问题进而普及生态意识,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化和生存发展模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化素养内涵以及目前的生态状况进行论述,认为培养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让全民共同自觉地参与环保运动,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思想前提,以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本质的批判为核心,以共产主义生态文明的建构为旨归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从一般人类史的宏观视角和聚焦资本主义的微观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作为其生态文明理论的价值旨归。深入理解恩格斯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理路,对我们克服当代生态危机,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陇南市是我国2008年"5.12"大地震的重要灾区之一,也是国家重建的重点区域。本文以陇南市的灾害破坏现状为基础、以人口迁移为重点、以迅速恢复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为目的,深入探讨了重建与人口迁移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促进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