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慧 《前沿》2005,(12):231-234
中国古诗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以意象为诗词生命的主要元素,而意象以语符为外在载体。进入古诗词语境的语符往往超越了单个语符原有的所指义,而具有了深层的审美价值。解读古诗词,从语言层面看,是对语符的一种解码;从艺术层面看,则是对意象深层蕴含的感悟,是与作者心灵沟通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视角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和观察方式。审美视角则是创作主体对生活属于自己的一种艺术发现,它是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意象的艺术外化。独特的审美视角是创作主体对生活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开掘的必要手段,而这一审美视角又必须由作家的主体意识来把握。这里,且从它的外视角、内视角以及内外视角的交错中展示它们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5.
高蔚 《求索》2008,(8):128-130
诗性情感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生命情感,而是心灵的意识活动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意象综合”,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与创造性直觉融为一体的情感”,是一种艺术情感。它以直觉为基础,是一种直觉认识,是直觉的物化,并以意象创造为特征。它具有一定的结构,能赋予诗以艺术的形式感。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识本身的逻辑”。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它的形式轨迹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艺术起源的中介及审美意识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人们常说艺术起源于劳动生产,这是对的。但从生产到艺术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它存在许多中介环节。由于生产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活动,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生产的目的是获得物质上的功利价值,艺术的目的是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价值,因此,作为从生产到艺术的中介,应该具有这样的两重性:既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又是精神性的实践活动,既具有一定的物质功利性,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愉悦性。 艺术起源的中介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中介是:巫术礼仪活动与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8.
王静  张琪 《求索》2010,(7):222-223
爱伦·坡在哥特小说中将美与恐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挖掘那些因痛苦与幻灭而扭曲的人类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其哥特式小说所描写的恐怖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带给读者恐怖刺激的美的享受,净化读者心灵并丰富了文学审美理论。本文主要从阴森场景、恐怖意象、扭曲心理等方面解读坡的哥特小说所渲染的心灵恐惧,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体会故事带来的独特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9.
殷波 《理论月刊》2006,(6):14-16
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以实践观为核心的物质本体论出发解释人类审美、艺术的发生;阐释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论述了人类历史特定阶段审美、艺术活动的作用;并因其以实践观为核心的物质本体论目标在于改造世界,其美学思想也和现实的革命内容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陈玲玲 《青年论坛》2002,(4):119-120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亦即从心理学角度入手探讨文艺活动一般和特殊的心理规律。文艺心理学区别于一般的文艺理论的特征是 :运用心理学方法探讨文艺中的审美心理规律 ;而它区别于一般的心理学的特征是 :环绕审美本质 ,在审美与心理、社会的相关性中实现研究。本文试图分析文艺活动 (创作与欣赏 )过程中审美感受诸心理因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正如德国美学家弗里德兰德所说的 :“艺术是种心灵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任何有关艺术的科学研究必然是心理学上的 ,它虽然可能涉及其它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充溢情感和幻想特性的精神劳动,是具有社会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它之所以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了几千年,正是与人们对它的重视分不开的。它因其有巨大的艺术力量,能够作用于个体心灵和社会整体,收到益知、励志、修德、娱情和干预生活的强烈效果,所以历代的人们才  相似文献   

12.
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希 《求索》2011,(11):109-110,127
审美直观性是艺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从古代岩画、音乐、绘画到当代影视艺术,艺术美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审美器官,是审美主体美的感受,可以说直观的审美伴随着艺术活动。“现量”理论由佛教唯识宗提出,是理解直观性问题的不二法门,音乐美学家杨昭恕先生将现量与审美直观进行联照,本文借唯识现量理论探讨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并从音乐审美角度对“把握现量之情境”进行重点讨论,由此将佛教哲学进一步引入理论美学范围。  相似文献   

13.
试析《红楼梦》中“花”的意象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 ,“花”作为最初的审美需求出现在诗歌中 ,到最终成为正式的“意象”这一过程中 ,其情感内涵得到不断的拓展 ,并被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吸收。《红楼梦》中 ,“花”的意象内涵主要有三点 :它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它是尘世人生无常的意象 ;它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意象。“花”作为意象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陈利群 《新东方》2002,(3):56-61
《廿四诗品》是一部以“诗笔写诗论”、形式特殊的文论著作。其艺术形式蕴涵着独特的美学意义;其审美形式的抉择主要源于艺术形式自身的历史承传、美学思想传统、作者的诗美观及民族思维传统;其审美方式为借助意象意境的塑造,阐发艺术感受和理论思考;其艺术哲学为“由技进道”:诗歌创作应从技艺上升到艺术规律,乃至融汇于整个宇宙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于诗词的审美心理,与普通审美心理一样,具有感知,理解,情感调动,发挥想象等要素.它们交错融合,自由活动,完成审美的心理过程.读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要建立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格式塔意象,以达到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整体美的把握.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和"闭合性"原则,运用到诗词鉴赏中可以帮助建构格式塔意象,诠释中国古代诗词中丰富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6.
屈云东  曾钊新 《求索》2008,(5):189-190
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对它的审美,应建立在传统的形式美法则之上,并结合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追求环境与人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和发展。所以本文试图从人的生存观、关感心理、适度原则、内在旋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环境艺术的形式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哲学、宗教、生物、心理等对生命活动的分析,得出文学以其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对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它的解释包含关于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意义的哲理思考,它关怀人的生命活动的终极问题,“人的生命活动”的艺术展示和解释过程,也是最能发挥文学形象化和具体性的优长和特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磊 《求索》2008,(2):162-164
浪漫主义关学认为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是对立的,审美纯粹而自律,它无关利害且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这种对审美经验的认识过于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将它从生活中抽离出去,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因此是断裂而片面的。在马克思主义关学视野中,审美经验是现实经验的情感性、想象性表达,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审美的价值只有在与伦理、社会等人类其它文化价值的统一中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强调艺术、审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残缺域间的光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艺术表现上说,所有艺术都是残缺的,残缺是绝对的,而完美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表现事物的全部,都是选取某一部分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东西,所以对残缺的审美是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和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从残象、悲情、时空、失误等审美要素方面探讨残缺美在人文领域中的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20.
解译艺术通感的密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暄 《求索》2012,(6):196-198
人们之所以对通感耳熟能详,主要把它作为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来看待和应用,其实通感的解译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将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方法来进行研究,能全面地理解通感的内涵,从本质上解译艺术通感的密码,强调艺术通感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情感性、独特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