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形式语言到文化语言的实验过程.在形式语言阶段,作家作品强调文学语言的形式意味,突现文学语言在文学叙述中的功能和作用.但从19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学开始尝试文化语言的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的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将汉语写作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新世纪"以来,"方言写作"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在本土文化经验方面,又作了更为自觉的理论提炼和创作尝试,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中国文化生命特色,本土经验不再是落后、愚昧的表现,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展示其困境与开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历来存在的迁徙意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其具有深刻的内涵及悠久的历史渊源.通过古代文人作品所流露的迁徙意味,在此基础上,将迁徙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鲜明地提出来.从迁徙文化的角度阐释《青灯》中的迁徙意味,并进而归纳出一般意义上文学作品中迁徙意味的四种表现形态.最后,总结了迁徙文化的意义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丁世平 《前沿》2011,(8):144-147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词汇,则是各种地域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茂名地区是个多方言区域,有粤语、客家话、闽语等方言,这些方言同母言方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方言间也存在着相互渗透。本文着重从方言词汇同母方言的差别及各方言词汇间的相互影响,探讨茂名地区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4.
王岩 《前沿》2012,(4):140-141
对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很值得深刻探讨的课题。熟语的亚文化现象主要体现汉语方言熟语和社会亚文化语言中的流行语两个方面。研究方言熟语主要研究其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属性、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方言熟语产生的地域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以及熟语与方言熟语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演变的趋势研究;研究社会亚文化语言的流行语主要研究其文化特点、语言特点以及产生的文化理据和文化背景,研究社会亚文化流行语对熟语的影响,以及流行语与熟语之间吸收和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梁静华 《新东方》2010,(5):71-73
文学的地域氛围第一要素就是语言,或者说文学地域性其实就等于地域性的文学语言,语言成为了确认自身的方式。崽崽小说中方言的使用极富表现力,生动、鲜活有助于凸现生活的真实感和地域特色,使自己区域的感受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此笔者先对海口方言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再分析崽崽小说中海口方言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宁云中 《求索》2014,(10):137-141
文学的生成有赖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特定地理空间中的艺术建构。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作品中主题和思想的呈现,与犹太民族文化诞生之地的自然地理空间"迦南"(Canaan)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犹太作家复杂的思维品质,对犹太文学创作发挥潜在而巨大的作用。流散后的犹太民族失去自然地理迦南走向"泛地理"后的文学创作主要以人文地理空间"隔都"(ghetto)为依托,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犹太民族流散后的异域生存环境和文化隔离的地域色彩,呈现独特的犹太文化隔都主题。隔都含纳和传承了迦南自然地理的若干内涵,演变为空间民族化的历史记忆,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现实、想象和心理三重空间的统一,这种统一赋予隔都独特的空间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杨丽娜 《人民论坛》2020,(1):138-13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记录着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境内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区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巨大作用,保护方言资源也就是在保护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刘京花 《人民论坛》2013,(17):33-35
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不同地域、不同城市都在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中存在诸多问题,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最终实现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建设健康发展是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蒋正治  贾三强 《求索》2012,(6):54-56
老庄美学思想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就是受老庄美学思想影响的典型,他文学创作中恬淡自然的美学心态,归真反朴的美学情怀,奇伟瑰怪的美学艺术以及空灵浪漫的美学文质,都烙着老庄美学思想的印痕。研究贾平凹文学创作对老庄美学思想的接受,对于更好地了解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心态与历程,剖析其文学作品,解读其文学作品的深刻寓意与内涵,全面把握与评价其创作的风格与特色,探求我国当代文学特质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闽南方言直接来源于福建厦、漳、泉地区,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北部人口稠密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带,全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熟悉并运用它从事社会交际活动。而由于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新文学和闽南方言的关系一向比较密切,即使异族入侵时期,多数作家仍运用闽南方言进行文学创作,随着台湾新文学道路的拓展,闽南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对于营造作品的乡土特色尤为明显。选用富有表现力的闽南方言词语刻划乡土人物,使之充满浓厚的乡土韵味,这是乡土作家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形式有:  相似文献   

11.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具有通俗性、形象性、流行性的特点,它直接敏锐地反映了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湖南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湖南方言流行词语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文艺作品、地方报纸等产生和传播的.求异求奇的社会心态是其产生和流传的基础,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其诞生和流传的沃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催生湖南方言流行词的动力,而湖南当地传媒对方言词语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陶伏平 《求索》2008,(9):202-203
方言影像是在现代语境中生长、发展的,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和表征。现代语境中,文化艺术凸显消费化和娱乐化的特征。区域性受众对方言的情感和地域文化地位的自我确认上的诉求给方言影像提供了消费市场。方言文艺的娱乐性和轻松的平民叙事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娱乐化转向。无论从文化价值、传播理论还是国家语言政策层面观照,方言影像都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文学趣味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明显地遵循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努力创作具有无产阶级文学趣味的文学作品。创作方向的正确与文学趣味上的缺乏,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矛盾,一些有趣味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表现"小资产阶级"、"小市民"趣味的批判与指责,而一些被主流权力话语推崇的作品又往往在读者与许多作家那里被视为缺乏趣味。这个矛盾的存在说明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实践在建构自身文化领导权上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罗庆云 《理论月刊》2012,(10):88-91
武汉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武汉方言中许多常用词语颇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从使用的地域来看,它们似乎是土生土长的武汉话;但从传承的历史来看,它们却往往是古语词的遗留。本文选取其中的"模子"、"答白"、"捞摸"等词语13个,从使用现状、用字理据、来源流变等方面对其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5.
要使居住在广州的公民有意识地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行为礼仪,并成为一种生活行为习惯,继而成为带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文化品牌广州是个文明的城市,其文明的程度和普及度是从这个城市每个公民的行为举止中体现的。《广州市市民礼仪手册》在行为礼仪的各方面作了规范性的指引,其目的就是使居住在广州的公民有意识地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行为礼仪,并成为一种生活行为习惯,继而成为带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文化品牌。比如说到客家人,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勤劳朴实、坚韧刻苦的秉性。说到广州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宽容豁达、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豪情。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属于文化范畴,被涵盖在文化之内。因此,语言的发展势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也一定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换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容量极大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全方位地表现着文化,语言史和文化史就是这样互相补充、互相说明和互相提供证据的。方言和一定地域的文化的关系亦应作如是观。如果说汉语表现着整个中国文化,那么内蒙古西部方言就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必然表现出这一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比如说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存…  相似文献   

17.
方言词汇差异主要有造词法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词根和词形的差异、词义的差异等四大类型。掌握方言特征词的鉴别、各方言区(次方言区、土语)方言词汇差异规律性,可以初步确定刑事侦查中言语材料的地域归属,对侦破案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京派文人通常是指20世纪30年代政治中心南移之后,蛰居在北京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作家。他们大多是外乡人,文学创作也很少以北京为创作背景,多选择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而老舍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文学作品也都以北京为创作背景,然而在文学史中,很少有学者将老舍归列到"京派"文人麾下。刘勇教授于2005年和2010年发表的两篇论文,都亮出"老舍当之无愧是京派代表"的观点。但从传统意义上的"京派"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老舍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发现老舍的文化归属:他不是京派作家。  相似文献   

19.
段伟 《传承》2012,(16):60-61
河南开封着力打造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节会品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在宋代文化背景下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进行现代性的解读与张扬,已成为地域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为开封的复兴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和源动力。  相似文献   

20.
莫言用其浩浩荡荡的语言浊流为世界建构了朴实醇厚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个文学王国里,其长篇小说《蛙》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蛙》中,透过独具特色的高密方言,莫言细致地刻画了"姑姑"、"我"以及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蛙》中的方言时,通过归化与异化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原作所勾勒的神韵及其文化内涵,再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