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恩格斯与西方学者既存在着分歧也有一致。通过梳理社会主义城乡"分"与"合"的历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形成与曲折发展的历史规律,对推进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马克思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城乡由分离走向融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尊重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个基本原则。正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和尊重,才促使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从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地说明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阐述了"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等一系列尊重利益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个人利益实现的局限性,指出未来社会是个人、特殊、普遍利益有机统一的公共利益社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并使之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宋卫琴  岑乾明 《求索》2012,(11):244-245,22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旧式分工是人全面发展的桎梏,并导致了城乡对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较为集中地论述了"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思想,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和产业教育来消除旧式分工给人们造成的畸形发展,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最终消除城乡对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对基本关系,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经历同一、分离、对立之后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我们正由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确立,城乡将走向真正的融合。尊重城乡异质性,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浙江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源自于先进理念的引领,生产生活的支撑,公共服务的均等,优美生态的坚守和乡村传统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的理论议题和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真正共同体首要条件之一,而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实现其融合发展的物质前提。如何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议题。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所有制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是辩证统一的。进入新时代,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视角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6.
王羽强 《前沿》2012,(7):11-13
本文以"Urban and rural;Urban-rural;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areas;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Balanced urban-rural areas;Urban-rural integration"等关键词,对EBSCO和牛津期刊数据库的文献进行检索,以此来对比现有文献对于"城乡统筹"及"城乡一体化"研究的现状。作为世界性研究课题,城乡关系及城乡统筹发展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就开始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经典的理论有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和麦基的Desakota模式及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进行的,自进入文明时代,就存在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关系。他们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  相似文献   

8.
张薇 《前沿》2012,(20):38-3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分工”这一范畴,也正是在从“苦恼的疑问”到“历史之谜”的探讨过程中,马克思分工思想逐步成熟并得以确立.通过对马克思“历史之谜”解答过程的研究,能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之前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更加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作为启蒙思想家,康德为现象界和物自体划界,打破了知识和价值的关涉。将主体自由与普遍理性在先验意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同时明确了知性和理性的不同对象和适用条件,明确了理论的论域。划界本身不是目的,实质是将理性和现实并重,从而超越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这些方面对马克思的分工研究有一定启迪。随着马克思对现实生产实践的考察及其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逐渐认识到启蒙理性和划界思维在面对真实的物质利益难题时的有限性和无力感,他以分工为思想节点,进而实现了对划界与启蒙思想的超越。关于分工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对其创立唯物史观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分工思想的自由旨向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曾将城市与乡村分离和对立基础上形成的城乡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理论范畴,并在其经济社会研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有过深刻分析,而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则是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城乡关系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联系,为县域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我国超大空间与超大人口规模的城镇化天然具有区域特性,不同区域分化互补的关系使行政区划上统一的县域分化为不同类型,并内在地要求县域城镇化必须具备区域分工的包容性特征。具体而言,“城市型”县域主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强化城市群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为目标;“乡村型”县域主要处于中西部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乡统筹能力为目标。两者以区域分工的形式分别深化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这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优化中国的城市体系与城乡关系,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社会包容度。这一城镇化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迈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六傅 《前沿》2002,(12):47-49
本文通过比较斯密、杨格、杨小凯以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得出以下结论 ,即除马克思之外都从根本上混淆了分工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分工深化的根本原因 ,认为利益的驱动是分工产生的根本因素 ;混淆了个别分工和一般分工的根本区别 ;并利用交易费用和边际或超边际分析来夸大分工产生的偶然性。相比之下 ,马克思的一般分工理论则显得更为科学 ,他不仅看到了各种分工的社会历史因素 ,同时也看到了其背后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期望。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论述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揭示了城乡分离的原因和后果,并指出城乡融合代替城乡分离是历史趋势。文章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要加强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领导;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强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所有制的关系,剖析了分工与意识形态、阶级和国家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消灭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分工范畴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研究又有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研究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上去把握。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对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的批判中,预见到未来社会城乡融合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所揭示的城乡关系思想在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伟大实践中,正表现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从历史发展来看,城市与农村是人类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聚集区域,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分离与对立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同步的,二者间的对立或矛盾关系将会随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善,并达成相互融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统筹",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沈妉 《求索》2013,(11):99-10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城乡关系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地吸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关系和发展的观点,在肯定了城市的出现、城乡功能分离的合理性、必然性和进步性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城乡融合的思想。基于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对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过去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论述的城乡融合思想在今天仍有显著的价值,其理论源于18世纪空想主义者,又实现了对空想主义的扬弃。城乡融合思想回答了人为什么会发生异化,并且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思想。对于消除我国多年存在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娟 《前沿》2011,(7):122-124
文章立足于阐述"按劳分配"思想产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即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产生到经典作家马克思笔下"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确立,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思想原创性的含义,认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学说或思想都应该珍视前人遗留下来的思想遗产。追根溯源,在分工问题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古代思想家的天才创见历史地成为马克思研究分工的出发点;在经济学说史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首次对分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进而为马克思分析分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