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简圣宇 《前沿》2011,(5):68-71
从笛卡尔建构"我思"哲学起,现代主体性哲学开始了其形成、演变以及遭遇困境的进程。但无论是笛卡尔还是黑格尔,其主体性理论体系总弥漫着唯我论的阴影,过分强调自我主体的主体性,就将导致主体性的过度膨胀。一方面,人为制造了主体间的等级秩序,自我主体之外的其他主体和自然界往往被视为异己的"他者"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不愿与其他异质主体进行对话、互动,自我主体逐渐走向封闭独白,结果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但难以克服,而且愈加严重。这就昭示着主体性哲学必然被主体间性哲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这一理论中的主体性概念与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史中确立起来的核心蕴涵基本一致,其局限性极为显豁。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我们需要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未来主体性的新形式进行探索性思考。主体性理论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把文学问题与人的问题更为密切地结合了起来;但是,它也否定了反映论文学观。这种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对于文学的重新解释不足以对文学的本质作出完整而合理的界定。文学是多本质性的。  相似文献   

3.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种“主体热”现象。“主体热”现象涉及到对主体和主体性这两个范畴的理解。在讨论中,有的论者往往把主体和主体性混淆起来。有的在论述主体时说的是主体性,有的在阐述主体性时却谈的是主体。有的把主体简单等于人,把主体性简单的解释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二者是有联系的,但首先二者是有区别的。由于没有把二者解析开来,因此,不能对它们在哲学史上(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史上)、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以及为什么会在我国现在形成“主体热”的内在原因作出很好的说明。关于主体理论笔者曾发表过文章(见《马克思主客体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建构》,《哲  相似文献   

4.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5.
陈方南 《求索》2010,(8):65-67
主体性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有三种基本的哲学规定。在自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主体性历经了自然主体、神灵主体、理性主体,最终会归于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概念的提出使得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在辩证哲学中得到了统一。主体性的哲学界定是研究中国农民主体性的理论依据。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功能单位分别经历了宗族、人民公社群体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家庭的演变。进入新时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主体性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当下中国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影响当下中国农民主体性功能正常实施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当下农民主体性的应然路径选择,以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对特殊主体说、一般主体说、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结合说等国内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以主、从犯的概念来解释积极参加者和一般参加者的概念并非合适。在评价共犯的作用时,需依靠各行为人在整个行为过程中所实施的行为。除此,本文还提出"角色群"的概念用来评价聚众斗殴罪,即在众合犯的犯罪中,行为人可以是由实施各个参与角色组成,但是不同的参与角色群的行为人非共同正犯,亦不可区分主从;在相同的角色群里,方可区分主、从犯。在一般参加者里囊括了可罚的从犯和不可罚的从犯。应用"角色群"的概念对聚众斗殴罪的主体进行二元评价。最后,本文将聚众斗殴罪作为结果加重犯提出了建立"分类处遇"制度,以正确地处罚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相似文献   

7.
在医学人类学领域,有关人类健康的讨论常常围绕生物社会理论展开。在承认疾病生物基础的同时,力图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社会结构与主体性之影响。已有研究从生物学、涵化和社会苦难的角度探讨了糖尿病的起源,其解释力局限在比较单一的生物范畴和社会制度范畴之内。相比之下,通过患者叙述升华的患病经历视角,可以同时审视糖尿病的生物性、社会性和个体的主体性,因而可以将生物、社会及个体的互动作为辩证关系剖析。对糖尿病的生物性、社会性及患者的主体性逐层剥离又互相纠缠的分析路径,较好地呈现了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和解释模式,也说明了医学人类学生物、社会、主体之三位一体整体路径的研究优势。  相似文献   

8.
王柳丽  闯晓燕 《传承》2006,42(11):22-24
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统一。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本体论者哲学,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菁 《电子政务》2011,(11):9-15
从网络反腐的视角,对网络正义诉求责任伦理的建构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对网络正义诉求的主体性状况进行伦理审视,深入剖析了网络诉求主体的"自我"与"失自我"、"个性化"与"失个性化"的双重性特质,提出必须要建构一套正当、公正并具有前瞻性的伦理规范和相关制度,以明确规约网络正义诉求主体的诸多责任;其次,指出网络正义诉求的前瞻...  相似文献   

10.
陈道武  ;赵林捷 《前沿》2014,(23):56-5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三位一体"强调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蕴含;共同价值旨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诉求。本文旨在对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向度、整体性向度、主体性向度、价值向度作出诠释,并揭示其内在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1.
朱有志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6):17-21,36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所蕴含的大众性,是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它是对以往主体性理论的扬弃与辩证综合。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观下的大众性,反映了哲学对人类本性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理学对"冲击波"的解释,文中将冲击波理论用于解释两种痕迹的形成:一是子弹在空气中的超音速飞行,二是炸药爆炸产物在空气中的膨胀。通过冲击波的痕迹分析,可以判断出子弹的飞行速度或是炸药量的多少,对侦破此类案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栋  王聪 《求索》2012,(8):200-202
意义理论研究从最初分析哲学传统对指称确定性的追问,过渡到后分析哲学视阈中意义解释的不确定性。意义的解释的认识论基础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以戴维森的一元论为代表的后分析哲学意义理论对分析哲学传统中概念图式二元区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反对基础主义,认识论上表现为反对表象主义。但这种对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的批判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反叛。后分析哲学视阈中的意义理论研究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的哲学后果。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台湾主体性"这一提法,最早是由中国台湾旅日学者戴国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认为台湾深受美国、日本价值影响而不自觉,对此应有所警醒,"树立台湾人该保持的主体性"。问题是如今的"台湾主体性"已与提出者的初衷不同,"台湾主体性"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和强力鼓吹的政治概念,在台湾内部已经高度普及化、大众化,因而一方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内容,一方面也包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甚至出现了极端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朱丽翔 《湖湘论坛》2004,17(6):80-82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念有效为事实有效的有效性载体 ,对有效性载体的思考从学理角度 ,综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为理论依据 ,从人作为主体的本体特征角度 ,以主体实践性、主体发展性和主体受动性为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冯正斌 《前沿》2010,(10):136-138,155
本文借助"目的论"及接受理论,通过对变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影响其主体性发挥的目标语读者及译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系统论述,得出译者主体性在变译中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为此,译者在变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及读者的接受力,而且要提高自身翻译能力,采用灵活的变通手段和变译方法,在译前与读者达成共识,译后与读者达成共鸣。  相似文献   

17.
王栋 《求索》2011,(7):135-137
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是为自然语言建立意义理论的一次思想试验,其理论主旨是要从语言哲学视角为语言的解释提供一种说明。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并不是要说明一个表达式意谓什么的具体理论,而是提供关于意义理论的一个标准。本文从考察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哲学渊源入手,深入分析其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戴维森赋予"真"初始的不可定义的哲学属性,解决了"意义"与"真"的相互依赖关系;另外,戴维森"彻底解释"的理论视角表明了戴维森意义解释理论的第三人称进路,他否定语言之外存在独立的概念图式或范畴,为我们探索语言的解释和意义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资参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牟爱华 《理论月刊》2010,(6):107-110
以宪政理论及其正当程序理念为基础考察和解释民事诉权的内涵,既是对传统诉权理论的一种反动,也是对"新诉权理论"的一种借鉴。这种解释有助于营造出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的和谐与统一,从而科学合理地设计民事诉讼体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体间性转向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历史唯物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科亨开始研究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并着手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他的"重建"任务之所以能够实现,凭借的是其功能解释的方法。而其功能解释方法能够奏效的原因在于他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经过科亨"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意味着范畴框架的改变,其范畴框架的改变满足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看起来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