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区矫正自2003年开始试点到《刑法修正案(八)》写入刑法以来,适应了行刑社会化、刑罚轻缓化的国际立法潮流,优化了司法实践中的刑罚执行结构,促使刑罚资源有效利用。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刑事惩罚的刑罚目的、社区的含义,我国的社区建设情况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地危险治理值得我们思量。  相似文献   

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农村基层治理作为改革转型以及治理创新的重要场域,多元主体参与成为乡村治理发展的历史必然。建构农村参与式治理模式应大幅度扩展农民及农村社会组织参与的范围,通过各种机制将多元治理主体纳入到参与治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范畴中来,发挥农民在农村治理过程中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前科人员犯罪治理制度主要有累犯从重处罚制度、部分前科报告制度以及特定职业禁止制度。这些制度反映出我国前科人员犯罪治理存在重惩处轻预防、重防控轻治理的倾向,与社会管理创新政策直接冲突。为此,前科人员犯罪治理应尝试建立帮教防控一体化、常态化机制,实现路径上,通过建立累犯累进加重制度、前科消灭制度和专门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帮教机构等途径完成。  相似文献   

4.
为落实中央和江苏省的法治建设决策部署,徐州市的法治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实质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公共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协调与整合,即协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二者共同的优势资源.统一战线具有沟通协调、凝心聚力的功能.社会统战工作应抓住“大团结大联合”这一主题,充分发挥重要法宝的作用,在公共治理中凸显协调与整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7.
以法治思维审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能给我们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必然取得最后胜利;国际军事法庭对战争罪犯的审判彰显了法治的公平正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推动了现代法治的创新发展;革命根据地军事法制建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我国,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法治最终被确定为廉政建设最为有效的路径。主要措施是:建设阳光政府,这是廉政建设法治化的核心问题;有效衔接党规与国法,保证廉政建设法治化的实施;落实财产申报制度,保障廉政建设法治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农村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末端,是基层及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改革以来,乡村步入大分化、大流动、大重组的历史性转型,农村基层治理呈现封闭化、空心化、断裂化的特征,农民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为破解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困局,一方面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着力夯实基层组织和民生建设,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短板"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当前乡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内在要求,从组织体系、技术支撑、政社合作、体制机制方面推进协同创新,走出一条开放融合、权利均等、制度保障、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及包容性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振兴发展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创新社会治理的使命管理、政治管理和运营管理三个维度,分析了辽宁省创新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付莉萍 《创造》2019,(5):28-32
近几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量资源的下沉逐步地解决了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乡(镇)一级承担着政策宣传、组织发动、落实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直接责任,外来资源的输入、承接和分配过程中“村三委”在群众中越来越具有存在感。从总要求来看,乡村振兴较之新农村建设,用“治理有效,,替代“管理民主,,,要求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使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更能满足农村居民需要。在资源下沉的大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会呈现怎样的态势?能否为社会治理有效带来新的契机?这些问题成为了研究基层社会治理转向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城镇化,不但需要加强法律保障及政策指导等自上而下的"硬制度"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充分发挥包括信任、社会网络、互惠准则及共同规范等社会资本自下而上"软制度"的作用。社会资本是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关系是民族群众在城市就业、生活以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依托。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城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融合适应、狭隘民族信任封闭性、缺乏互惠互利准则及共同价值规范等问题,干扰了城镇化的进程。培育适应城镇化的民族社会资本,搭建城镇化社会信任网络,重构各民族共生发展机制是实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就业资源共享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群体突发事件增多、社会分层结构不合理等诸多社会难题也日趋严重。社会政策的发展史体现为对社会危机的治理史。参照社会政策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理易于引发社会危机的社会事实,首先应树立社会政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确保社会政策的公平和公正;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公民参与;通过实施相关的社会政策,优化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4.
剑锋 《广东民政》2010,(1):15-15,18
近几年,笔者曾到广东部分县市走访,也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不少资讯,通过掌握的资料,笔者发现,我国(包括广东省)的社会管理方面已经出现了某些值得担忧的情况:譬如,粤东、粤西的一些农村及城镇社区的基层单位党组织建设薄弱、基层政权组织涣散,而宗派宗族势力却大行其道;在个别地方,黑恶势力活动猖獗,好人受气,歪风盛行,而某些官员则对这些不良倾向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5.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标志着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南沙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区建设由"政策驱动"走向"体制驱动"的今天,社会治理模式选择是南沙新区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应该再造政府,创新行政组织体制;强化社区建设,完善群众自治;培育社会公共组织,健全公共治理,多管齐下创造出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社会公共组织自律、市场主体内部自控、基层社区自治、公众参与的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结构完善、协调一致的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的社会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社会管理创新是回应现阶段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本文分析了法治与社会创新管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创新管理的重点主要有:完善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引导网络向积极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丹妮 《传承》2014,(5):92-93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意识到了企业和谐问题的重要性。创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思想,企业及其员工又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从和谐企业的视域出发,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管理上升到社会治理反映了我党治国理政上的巨大进步。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同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惩治腐败相结合,首抓公务员队伍建设,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社会治理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社会治理是党领导下的系统工程,有赖于人民法院的积极推动。理论层面,能动司法理论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实践层面,世界各国社会治理的“司法转向”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传统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基础。司法建议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主要有保障个案诉讼的顺利进行和以案为鉴、通过个案查堵社会治理漏洞两方面。当前,通过司法建议创新社会治理主要存在文本、程序和效果三方面的困境。在文本层面,规范依据缺失,既有规范效力等级偏低;在程序层面,归口管理机制缺位;在效果层面,司法建议的刚性不足、反馈率低。如何改善司法建议在社会治理中“量少质低”的尴尬境地,更好地发挥司法建议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功能,需要从立法跟进、程序规范和协调联动三方面优化。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遭遇社会转型期,历史积累的问题与改革发展的问题交织,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尤在基层社会凸显。从根源上看,基层社会矛盾仍属人民内部矛盾,多为民众的利益诉求而非政治诉求。重构基层社会矛盾治理路径,规制各方行为,维护好群众合理合法权益,是为基层社会矛盾治理之首要任务。新形势下,应以法治思维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归,培育社会组织,强化社会组织和基层部门行为以及完善基层社会自治的法治规制,从而构建多元解纷的法治机制,达成涵摄“多元、共享、参与、合作、宽容”等包容性治理元素的基层社会矛盾多元善治,从而化解社会风险,维护公正、安宁、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