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伴随着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一步一步地向前演进,并不断为实践发展开辟道路。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通过继承、创新、引进、消化,形成了许多重要思想和新的观点。 一、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恢复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针对改革前长期违背按劳分配原则所造成的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良后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决不允许把它当作资本主义原则来反对”。“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各尽所能…  相似文献   

2.
山西矿业学院系列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新华社记者薄先锋通讯员郝建功1992年3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确定山西矿业学院为煤炭高校教育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这个学院在办学体制、教学领域和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创出了一条学院与企业、科研单位...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刘少奇同志就对我国的劳动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及理论探索,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改革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作用,对我们今天的劳动制度改革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慧女 《理论月刊》2012,(9):129-132,14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原则、方式,最终建立起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并且结合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事实证明,这些探索是有效的,经验是宝贵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的实践与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剧,面对中国“入世”后直面全球化竞争这样严峻的形势,同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处于劣势。种种迹象表明,因为劣势的明显存在,国企职工的积极性已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也因此严重受挫,国企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根本原因在于,作为第一物质要素的分配制度已受到职工的强烈关注,他们对现行分配制度已表示不满。这种挫伤,不仅具有现实破坏力,而且影响长远,后患无穷。如不迅速实施企业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国企将不可避免要成为外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将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遍体鳞伤,最终败下阵来!所以,无论是从企业所受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考虑,还是从企业内部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要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前不久批转了三部委《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收入分配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之难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工资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吸引、凝聚和使用人才,必须深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有益探索。截至2001年底,我市事业单位已发展到7千余个,职工47万余人。近年来,随着我国…  相似文献   

8.
聂磊  卢倩 《淮海论坛》2009,(4):17-21,11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中一对永恒的主题。也是分配制度改革中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建国60年来,我国的分配制度变迁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过程。而能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仅关系着分配制度改革的走向,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充 《长白学刊》2004,(6):59-61
"确立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对中国社会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理论突破.根据这一要求、考察中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析,有利于进一频道明确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周敏 《桂海论丛》2004,20(2):44-4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它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