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加快了覆盖城乡和全民共享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步伐,有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也不断丰富和深化。在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进程中,学界提出了"福利社会"理念。这一理念对发展新起点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决策,愈来愈产生着积极影响。民政部门的职能决定了在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的一项社会制度,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因此,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方向与路径,深刻认识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和政策的社会福利内涵,全面把握不同阶段社会福利发展的规律,对科学推进社会福利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意义重大。本期围绕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构建,辑发一些研究成果及前瞻性理论,希望能为社会福利政策的决策和执行部门在历史的新起点,研究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开阔眼界,启发思路。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覆盖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福利普遍性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业已存在的"福利碎片化"现象,促进和提高社会福利体系的整合性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从大福利视阈出发,我国社会福利体系整合的基本任务包括社会福利管理整合、社会福利制度整合、社会福利政策整合、社会福利类型整合、社会福利主体整合、社会福利机制整合、社会福利经办机构整合、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整合、社会福利体系城乡整合以及社会福利监控机制整合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普遍整合型社会福利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创新的目标是建立普遍整合型社会福利体系,它既不同于"补缺型"的福利体系,也区别于"碎片化"的福利体系,是"普遍型"和"整合型"的有机统一。"普遍型"体现在社会福利对象的广泛性、社会福利内容的全面性、社会福利类型的综合性、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福利供给方式的多样性。"整合型"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主管部门的整合、福利制度的整合、城乡之间的整合和福利类型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制,最大化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发展愿望,一直是我国发展民生所追求的目标。就如何改变现在政府独立支撑社会福利服务的状况,加快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步伐,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变革发展社会福利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的普惠程度十分有限、社会政策功能十分微弱。发展中国社会福利,应当走深化改革道路,在现行社会保障"三足鼎立"的体系格局中,综合考虑需求和条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建立一个中等范围的政府主导合作范式、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一国政府对国内经济政策的控制力减弱,并使各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摇了福利经济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并使福利经济制度由二战后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向工作福利国家转变;它既使国家的经济组织和行为边缘化,同时又推动了福利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发展。各“福利国家”一方面积极参与、推进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同时又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的趋势是逐步从“普遍性原则”向“定向原则”过渡,社会福利朝着社会化、市场化、私人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中国政府也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主动参与全球化,同时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使社会福利的供给者多元化,加强社区建设,协调和增进中国社区和社会组织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责任上的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吴桂英 《中国民政》2007,(12):37-38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坚持救助帮扶和福利服务、公共福利与社会化公益服务、重点服务和  相似文献   

8.
檀柯 《人民论坛》2012,(35):244-24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际组织和其他欧美国家的协助下,希腊开始尝试建设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但最终并未能成功。结合希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希腊现代福利政策形成机制来剖析希腊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国福利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许光 《桂海论丛》2011,(6):79-8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逐渐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抗衡走向相互补充,并摸索出一条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可行路径。面对转型期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历程,并结合国际福利制度演变的宏观趋势,对今后工作的重点进行理性判断和有效把握,对提高我国社会福利资源配置效率、寻求政府与市场行为均衡、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锴  佘朝礼 《理论月刊》2001,(10):47-49
“社会福利”的涵义很宽泛,它应该包涵“社会保障”内容;根据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未来发 展前景,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新型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构成了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具体内容,资金保障、服务供给两种方式和政策扶持、财政支持、 社区落实三项措施构成了社会福利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集中阐释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论述了社会福利保障资金的来源,阐明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需要坚持的原则,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福利和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对我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社会共同责任为理念基础,通过社会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社会化和服务队伍的社会化,实现福利对象的公众化。目前社会上对社会福利社会化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认识误区,即将“社会福利社会化”或等同于政府“甩包袱”,或等同于“社会福利市场化”,或等同于“福利责任的转移”。囿于认识上的不足,当前社会福利社会化实践主要存在着社会化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社会化的筹资渠道不畅和社会化的福利服务队伍缺乏三大困境。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出路在于:明确政府职能、积极鼓励和扶持第三部门的成长、加强对私营福利机构的服务监管与引导扶持,充分整合机构、社区和家庭资源,以形成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体合作机制;加大政府资助和社会筹募的比例,防止社会福利社会化滑向社会福利市场化;加快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引导形成志愿福利服务的长效机制与社会风尚,建立专业化、高志愿性、高素质的社会化福利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分配领域凸显的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不平等主要是由于权利、教育、医疗、福利等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所导致.目前我国实行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应该为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所取代,支撑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应为"福利资源公平分配理论".中国特色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由政府基于我国经济、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而向城乡居民提供的由城乡居民普遍享受的一种"广覆盖、低水平、适度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朱勇 《中国民政》2006,(8):30-32
社会福利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为有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现阶段,随着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福利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推动民办福利机构的发展,以缓解福利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这不仅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责任所在,也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对广州市民办福利机构的调研为依据,就民办福利机构的扶持政策作初步的探讨,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福利文化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特色的福利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制度。本文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福利文化的现实意义、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福利机构发展中,需要通过多方协作形成联动机制,促进福利机构督导模式的建立,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加强对社会督导工作的重视。对社会福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督导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督导工作的因素展开论述,有利于提出完善的督导模式,更好地服务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的社会福利制度目前正处在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的关键期,北京市率先从老年人福利制度入手,开始了老年福利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工作,2009年,由市民政局、市残联两部门共同出台的"九养政策",全市已基本形成包括社会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在内的较为完备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与之相比,北京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儿童福利服务理念转变、质量提升、范围扩大、周期延伸等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董浩  赵文婧 《人民论坛》2010,(8):186-187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的成立为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福利协会只有深化认识,开拓创新,强化服务成效,提高工作水平,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使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治强 《岭南学刊》2010,(5):110-1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的福利价值观由生存福利观向生活福利观、普遍性福利观向选择性福利观、增长型福利价值观向分享型福利观、道义福利观向权利福利观加快转变。30年福利价值观的变化,反映了在经济社会变化背景下公众对社会民生问题的总体看法,对于认识社会福利发展的理念、方向、定位和策略有着深刻的政策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祥杰 《广东民政》2010,(11):16-17
近年来,深圳的社会福利做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市社会福利服务基本形成了承办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全民化、服务方式专业化的发展局面,较好地满足了深圳市民的各种福利服务需求。但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