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金融地区主义:概念与渊源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一个弊端在于它对货币、金融方面讨论不多,而这正是金融地区主义所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金融地区主义”呢?实际上,在国际文献中提得更多的是“货币地区主义”(monetary regionalism),而很少有“金融地区主义”(financial regional-ism)的说法。鉴于东亚地区开展的金融方面的合作不单是(甚至不主要是)货币方面的合作,本文将关于金融、财政、货币和汇率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称为“金融地区主义”。关于金融地区主义,并没有系统的或“规范”的理论,有的只是相对零散的学说,例如“最佳货币…  相似文献   

2.
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在90年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与“开放的地区主义”是分不开的。“开放的地区主义”是拉美国家在进行对外开放改革时的必然选择,表现在拉美国家在区内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与区外国家的关系,现行的拉美一体化组织加强与本地区国家和其他次区域集团的经贸合作,并积极地发展与半球之外的国家或集团的经贸关系。目前,拉美国家正在与美国等国进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指导下,拉美国家正在向着迈阿密美洲首脑会议所确定的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3.
徐本钦教授纵论东亚新地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平 《东南亚》2006,(3):35-39
近年来兴起的东亚新地区主义是学术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的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在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内涵、特征等问题上形成了各自不尽相同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外国学者、特别是来自东盟国家的一些学者对东亚新地区主义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东亚新地区主义是十分重要的。2006年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徐本钦先生(Shee Poon Kim)应邀来到云南,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作了题为“东亚的新地区主义:朝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迈进”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他对东亚新地区主义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地区主义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发展最成功的。如果说地区主义指的是“在地缘意义上接近的、彼此间有着复杂关系的民族国家之间的一种交往、自愿的联合与合作进而一体化的过程,是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实现调节国际关系的一种组织控制形式”①,那么;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以冷战结束为界,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可以姑且将其简称为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②阶段。冷战结束前,东南亚地区主义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国家之间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等合作形式来调节地区间…  相似文献   

5.
拉美"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放的地区主义”是 9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特点。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是拉美出现“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外在必要条件 ,拉美的民主化进程和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是其产生的内在推动力。拉美经委会在总结 90年代拉美一体化新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放的地区主义”战略思想 ,以指导拉美一体化继续朝着具有“开放性”的地区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模式的转变和中国加入WTO ,为中拉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拉同属WTO成员 ,这就扫清了双边贸易中的许多障碍 ,为中拉贸易创造了互利的外部环境 ,双方存在着扩大经贸关系的巨大潜力 ,有利于中拉经济技术合作和相互投资。同时 ,对中拉拓展经贸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来 ,围绕伊拉克战争中的德美分歧 ,德国外交界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其政策讨论中曾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新大西洋主义的“合作性对峙” ,有条件地调整对美政策 ,以“使美国修正其路线”。二是受戴高乐主义影响的“均衡对峙” ,包括建立法德俄轴心 ,限制美国的单边影响。三是紧密跟随美国的“老大西洋主义”路线 ,并伺机施加影响。经过权衡 ,德国政府认为应发展新的大西洋伙伴关系。 11月外长菲舍尔和总理施罗德相继访美 ,努力作出与美和解的姿态 ,德国外交“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日趋明显。战后 ,德国外交政策长期奉行大西洋主义 ,与美国关系密…  相似文献   

7.
非洲地区主义是非洲国家间的一种政策选择 ,在本质上属于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 )的发展范畴。它是非洲国家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利的一种发展战略 ,也是一种适应全球化需要的新形式的南南合作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解决内在的发展问题与紧迫的跨国性问题。就功能而言 ,非洲地区主义主要表现为“发展型地区主义”和“安全型地区主义”。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对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构成挑战。关于如何看待和应对 这种挑战,美国国内存在不同观点。冷战后美国对东亚地区主义的态度在经历了较为强硬的抵制 和“仁慈的忽视”两个阶段后,大致正在逐渐从“逆我者亡”的武断做法向“参与塑造,为我所用”策 略转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和奥巴马上台后,由于世界和地区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国政策发 生的某些积极转变,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王志军  夏炎 《和平与发展》2013,(5):1-13,114-128
安纳伯格峰会对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两国能否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这固然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但关键是要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能否破“宗教使命”、立“多元主义”;破“线性思维”、立“合作思维”;破“强权干预”、立“协商对话”;破“分裂主义”、立“融合主义”;破“绝对主义”、立“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10.
教育无法普及,文盲日渐增多,国民素质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国际教育界称之为“教育危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新文盲日增”、“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呈下降趋势”、“中小学教育处于危急之中”等等一类报道常见于报端,并引起了关于教育发展战略问题的讨论。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危机问题是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拟结合战后拉丁美洲教育发展的历史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致从2007年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再度执政并推行“新奥斯曼主义”政策以来,泛突厥主义获得新动力,相对于之前的泛突厥主义进程(1991年至2005年间),类似现象或可称为“新泛突厥主义”。2009年,土耳其明确以“新奥斯曼主义”作为治国和外交方略,其实是对之前政策的确认,而泛突厥主义正是“新奥斯曼主义”意识形态兼容的部分。与此前相比,土耳其与中亚、高加索相关各国互动更加频繁,中亚、高加索各国积极配合,各方合作水平提升;初步具备了机制化的合作平台,进行突厥语国家的多边合作。土耳其政治家不仅用“新奥斯曼主义”凝聚国民,也在争夺中亚、高加索的“大牌局”中,获得地缘文明、地缘政治优势,其影响不断扩大,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现在,俄罗斯、西方国家和土耳其在东欧和中东的激烈争夺必将影响中亚形势,而中亚地区与中国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泛突厥主义也会给中国带来意识形态-文化的挑战、甚至安全威胁。因此,必须深入观察其动态和趋势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古典欧亚主义、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阶段。以杜金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宣称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和“第三条道路”经济模式丰富了欧亚主义。“欧亚党”把新欧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属于中派政党,在政治上支持普京总统。但是普京的观点与新欧亚主义并不一致。新欧亚主义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内容。新欧亚主义和欧亚党在俄国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国家垄断資本主义,列宁在二十年代前后曾经做了許多論述。关于国家垄断資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他說:“客观情况表明,战爭加速了資本主义的发展,資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帝国主义,一般垄断已经发展为国家垄断。”在《論修改党纲》一文中,他又指出:“战爭和经济破坏逼迫各国垄断資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資本主义。这是客观的形  相似文献   

14.
王志  屈佳荣 《东北亚论坛》2022,(5):78-94+128
地区间主义探讨地区与地区互动,在地区主义理论影响下,兴起了比较地区间主义的研究。与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类似,比较地区间主义试图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走出地区研究的“欧洲中心论”,基于全球国际关系学视野,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非西方的经验。比较地区间主义研究从功能、制度、影响和类属四个维度入手,探究世界上不同地区行为体对外部世界影响的路径和效果。基于比较地区间主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是中国地区间主义的重要实践,功能在于实现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倡导“软制度”,基于准地区间主义或跨地区主义,为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融入世界提供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民族国家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的历史任务 ,政府在发展经济中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摆脱大萧条带来的悲观主义情绪 ,各种经济理论纷纷出台 ,其中不乏强调政府干预积极作用的理论。 60年代末至 70年代初 ,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一系列问题 ,使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到冲击 ,发展政策开始转向强调市场机制的“新自由主义”。 80年代东亚发展模式红极一时 ;随后的研究又发现 ,东亚“奇迹”的背后也存在政府强有力的作用 ,认为政府促进发展成效不佳的关键不在于政府“驾驭市场” ,而在于干预形式的错误。对拉美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后 ,人们发现 ,每种资本主义经济体都是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的混合体 ,因而出现“新干预主义”。在拉美新结构主义思想又质异新干预主义 ,90年代后又出现“新实用主义” ,否定极端干预主义和纯粹的自由放任。  相似文献   

16.
泛非主义同民族主义携手并进,非洲一体化进程同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发展几乎同步进行,这是非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独有特点。两者关系如何协调互动,一直是当代非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这需要妥善处理国家主权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在继续保持民族国家个性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地区机制建设,逐步培育超越国家层面的地区认同感。未来非洲漫长的统一之路,将是在国家主权与地区联盟、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之间获得协调、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区主义与南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亚地区主义发展迟缓的原因在于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政治动力。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实践表明 ,区域合作要想在南亚地区取得成功 ,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成员间矛盾与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是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地区主义发展的组织保障 ;强有力的地区领导者是地区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南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的缓急关键在于印巴关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卢光盛 《东南亚》2009,(2):32-36
传统上,地方政府并不是地区主义及国际制度研究中的主要关注对象,但在经济区域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它们在地区合作及国际制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在简要讨论地区主义、国际制度及地方政府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择云南、广西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来讨论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特征、效用及前景等问题。作者认为,制度化程度低、存在着主权——非主权以及国家——市场的双重“裂口”是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国际制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土耳其外交新政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东超 《亚非纵横》2011,(6):33-38,45
以埃尔多安为总理的土耳其政府,在外交上以凯末尔主义和战略深度主义为指导思想,利用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积极扩展在中东、中亚、高加索、巴尔干等地区的影响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土耳其政府的外交政策体现出独立性、平衡性、多样性的特点,外交策略显现出“由西转东”的倾向。尤其是在中东剧变之后,土耳其在中东地区极为活跃,积极与变革后的国家开展外交活动。外交政策的调整表明了土渴望与以往所忽视的东方国家改善并发展关系。但是,作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土耳其以西方国家为基轴的外交战略不会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20.
地区主义是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发展的潮流,中东也不例外,但中东地区主义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地缘政治结构所产生的地区内外冲突、长期存在的安全困境、集权式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东共同体意识的缺失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东地区主义的发展。现在乃至以后很长时间,政治不稳定、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国家关系仍然是中东地区的现实存在,但是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和次地区国家之间合作的加强,次地区安排和有限的功能性合作将是中东地区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