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马尔库塞指出,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逐渐丧失了对社会批判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能力。他批判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虚妄的文明,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异化现象。从而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弊端。马尔库塞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提出了乌托邦式的解放审美和文化上的大拒绝的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就是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它侧重于从文化的角度对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的微观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和批判,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福柯的反抗权力统治论和利奥塔的“差异”统治论,其特点是力图解构和反抗现代政治表现出来的权力中心化趋势,而将边缘、局部、分散的权力作用视为是后现代政治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代云 《学理论》2009,(5):24-25
墨学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宗法制出现危机;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表现为西周礼乐文化出现形式化、僵化的现象,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脱节。墨子继孔子之后对西周遗制进行批判,包括了对血缘政治、对礼乐文化、对“天命”观、对丛林法则以及对国家合法化暴力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孔婷 《学理论》2015,(1):68-69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现代西方主要思潮,以其社会批判理论为核心理念,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入手,从其批判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理论影响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内容进行评价与考察,并辩证地分析其对我国文化现代化构建的借鉴作用,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指各个民族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变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缘起于西方,其基础性逻辑是“同一性”逻辑,具有“观念面向”、“工具面向”、“市场面向”等不同内容,马克思对于这种“同一性”逻辑及其不同面向进行了系统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崭新现代性的突出标识,它在三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同一”现代性及其不同面向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6.
第三世界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批判和对本土发展模式的探寻王业龙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政治家和学者极力宣扬所谓的“西方发展模式”。他们认为,第三世界要想取得经济的发展和民主的巩固,就必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走西方发展的道路,在社会和文化上抛弃自...  相似文献   

7.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查芳灵 《学理论》2009,(17):60-61
尼采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是其批判西方基督教世界观的重要一环。在批判基督教文化设置的“偶像”——上帝及其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解构了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强力意志”理论为本体论依据,建构起新型理想人格,“超人”是此理想人格的范型,即将强力意志充分发扬和实现了的人,是强力意志、新的价值观念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相似文献   

9.
赵晓燕 《学理论》2014,(3):13-14
中国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上基本上是一些不同程度的西化,作为西化派,他们对传统文化持批判乃至否定的态度,全面肯定西方近世文明的优越性,主张用西方文化来批判、改造。自由主义是近现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是,自由主义没有成为、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探讨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另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前者极力推崇,而对后者则无情拒斥。卢卡奇、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都从各自不同角度批判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认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病态的富裕社会。但同时,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认为机器可以直接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过时了。这样,异化理论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11.
数字资本时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实现了对劳动方式的智能重构,数字化的劳动方式直接导致了“交往新异化”。面对现实,西方左翼学者从数字化生存下人的生命政治新形态、数字劳动和新异化现象等方面对“交往新异化”展开了批判,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交往新异化”的诸多面向。然而,这些批判大多局限于视域狭窄的表象剖析和伦理判断层面。为深化对“交往新异化”的认识,理应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下,以“交往异化”为分析批判范式,借助唯物史观阐明“交往新异化”的外在面向,揭示其深层本质,破除西方左翼关于“交往新异化”批判的诸多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12.
1 .2 1世纪中国哲学的时空参照系是现代化的中国 ,它首先要确认的仍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理性文化传统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理性文明的自觉批判与超越 ,同时亦惟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能以一种积极的建设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而与现代化发展实践保持广泛的开放、灵活适应的关系。据此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应该是 :第一 ,自觉保持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间距与张力 ,从现代化的普遍主义和人文主义立场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理性内涵和人文精神 ,扬弃其语言方式、文化心理和价值境界中的“圣学”、“王学”和神学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可以算是批判西方工业文明技术的第一人。我们在读他的《启蒙辩证法》的时候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批判和核心之所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从而通过对启蒙理性转变成为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盛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技术的异化和人性的丧失进行深刻的批判。为了拯救文化的进步走向其对立面,找到人类生存的价值基础,霍克海默怀着救赎的激情,开始了他的技术批判理论的旅程,让我们反思现代的文化进步,并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赵敏 《学理论》2014,(4):82-83
阿多诺文化批判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中具有代表性。马克思对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批判,阿多诺将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发展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他们都揭示了文化丧失人本性的社会根源——资本的奴役性,并立足于实践去寻找文化自由自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冯石岗  谷晓飞 《学理论》2011,(22):77-79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的认识由宏观深入微观和宇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逐步出现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全球问题,还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制造了原子弹、氢弹这样大规模的杀人武器。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第一次有可能把自己毁灭掉。科学技术开始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一些学者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反思,希望弄清科学技术的本质。列举了西方一些学者从人文、社会和生态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的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17.
扑朔迷离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勃兴,成为了当今社会万象里的一道奇异风景线。从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就可以管中窥豹,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视频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欧美大片”、“哈日哈韩”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超女”浪潮风靡全国,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这同样也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的。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本质上是西方资产阶级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在中国近代,个人主义作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曾经发挥过积极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是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倍加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各路文化精英纷纷发表意见,其中,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于此潮流中脱颖而出,在民国七八年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今天,反思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的积极影响,并对其加以批判地吸收仍具有重要意义。1  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旧道德。它为确立适…  相似文献   

19.
张晓兰  孟玲 《党政论坛》2014,(11):28-31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典型西方血统的范畴,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市民社会,中国是否具备其发育的条件,这是在中国语境下讨论市民社会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议题。”持否定观点的有两类:一是主要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作为问题的评判标准来看中国的现实,认为由于空间和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西方市民社会形态发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李晓兵 《理论视野》2010,(10):25-27,37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列宁主义是相区别的。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传承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更强调个体性,以"人学"解决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甚至以"批判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救世良方"。但是,这些理论只是从心理-文化现象进行主观性批判,阻碍了人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心理和文化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