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健 《科技与法律》2003,(1):115-116
“陷阱取证”是主要用于刑事案件的一种侦查方式 ,又称为“侦查陷阱”、“警察圈套”。在对一些特殊刑事案件的侦查中 ,如犯罪行为具有组织性、隐蔽性、甚至无被害人的情况下 ,包括贩毒、行贿、组织卖淫、伪造货币等案件 ,侦查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或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而隐瞒身份 ,利诱或暗示被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或方法。“陷阱取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机会提供型取证 ,是指被侦查对象已有犯罪意图 ,侦查圈套只是使这种犯罪意图或倾向暴露出来或只是促使其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 ;二是犯意诱惑型取证…  相似文献   

2.
诱惑侦查现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毒品案件侦查实践,却又缺乏有关法律的明确规制。对其合法性的讨论关涉警察伦理的贯彻执行。我国应吸收借鉴美国刑法的警察圈套理论,科学区分机会提供型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的不同情形,规范毒品案件的诱惑侦查行为,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方正”和“高术”——一波三折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陷阱取证”是耶?非耶?“陷阱取证”来源于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诱惑侦查”。诱惑侦查,又称警察圈套、侦查陷井,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侦查对象暴露其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行为,待犯罪行为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  相似文献   

4.
诱惑侦查合法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诱惑侦查,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以实施某种行为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侦查对象暴露其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行为,待犯罪行为实施时或结果发生后,拘捕被诱惑者。近年来,我国刑事侦查中使用诱惑侦查手段日益增多,尤其是在侦查毒品、伪造货币等所谓“无被害人的犯罪”中,由此而产生的合法性界限以及侦查对象刑事责任的判定问题十分突出。本文结合刑诉法学关于诱惑侦查的一般法理,对我国刑事诉讼中诱惑侦查的合法性问题作一简析。一、诱惑侦查的法律许容性诱惑侦查,又称警察圈套、侦查陷井,顾名思义,这种侦查手段的特点一是使用诈术,即…  相似文献   

5.
对于毒品犯罪,全世界都存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困难的问题。在认定上,很多国家采取犯意诱惑、数量诱惑或机会诱惑,即实践中的警察圈套、诱惑侦查。如英美国家,采取严格责任。只要有这种行为,就推  相似文献   

6.
程序法视野中的诱惑侦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已为许多国家的立法认可.由于犯意诱发型的诱惑性侦查手段会导致本无犯意的公民犯罪,机会提供型的诱惑性侦查手段会影响被告人的量刑情节.因此,从立法上对前者应该禁止,对后者则应从程序上进行严格控制.诱惑侦查一旦被滥用,即构成警察圈套,赋予被告人无罪辩护权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警察圈套成立后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犯罪特情侦查及其制度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特情侦查 ,国外又称之为诱惑侦查、刺激侦查或者卧底侦查。作为侦破特定犯罪案件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 ,特情侦查在我国早已为侦查实践所采用 ,但我国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仍然是个空白。理论界虽然对此有所论及 ,但大多停留于一般介绍性层面。采用这种侦查手段侦缉案件 ,虽有较高的效率 ,能较彻底地防范或抗制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但其弊端同样显而易见。因此 ,从法律制度上对其进行合理设置 ,就显得十分必要。一、特情侦查的内涵我国学者对特情侦查的定义 ,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一是“警察圈套” ,是指警察、司法人员或者他们的代理人为了获得对…  相似文献   

8.
蓝婷婷 《法制与社会》2012,(18):135-136
"特情运用"在实践中为毒品案件的侦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关于"特情运用"的立法只隐见于其他部门法甚至是"隐形法律"。为了维护毒品案件中特情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特情运用"被滥用,应合理构建该制度,使其在法律轨道上正常运作,为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陶建平  吴波 《法学》2012,(7):146-151
在犯意转化情境之下,某些犯罪的罪与非罪界限问题会变得模糊,犯罪停止形态、罪数等问题也会变得具有争议性。应明确中止犯的自动性作用于具体明确的犯意而非抽象概括的犯意,中止犯决定道德性并非决定自动性之必然要求。在罪数认定上,应以犯罪行为中途是否发生"停顿"作为评价的一罪与评价的数罪之区分标准,以是否可能违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作为罪数之认定标准,并依据犯罪行为中途发生"停顿"之时同质犯意转化与异质犯意转化之别作出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同一被告人实施了多种毒品犯罪行为的定罪问题 我们认为。同一被告人实施了多种毒品犯罪行为,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同一被告人在同类毒品犯罪中实施了多种犯罪行为,应选择其中一个重行为定罪,不宜搞数罪并罚。《决定》规定了几种同类犯罪,如第二条就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规定为同类犯罪。若被告人既有走私毒品行为,又有运输、贩卖毒品行为。此时应选择其中次数最多、数额最大等情节最重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1.
我作为本案被告人高某、韩某的辩护人,首先同意公诉人以盗窃罪对二被告人的定性。因为,二被告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是,作为辩护人,我认为高、韩二人的犯罪,也存在着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主要表现在:高某、韩某是在外因的诱使、驱动下完成了从犯意表示至实施犯罪行为的全部过程,排除这种外因,高、韩二人的犯意也许不会化作犯罪行为。虽然,在法律面前不使用“假设”、但归结到具体的本案中,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公安机关派出侦察人员化装成外地业务员与高某等人洽谈收购,并预付定金一千元,就不会有高、韩…  相似文献   

12.
犯罪过程中犯意的变化与把握舒开明犯罪行为者的主观犯意,包括犯罪的动机。目的和主观上的罪过(故意或过失),它反映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全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态度。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犯意的变化而引起危害结果变化的案件,...  相似文献   

13.
论单纯“利用”式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利用”式犯罪,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案件,主观方面,对他人的先前行为一般持肯定的态度,即在了解并认同其他人的先前行为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犯意。其客观方面,把他人的先前行为作为自己犯罪行为的有利条件消极地加以利用,从而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4.
刑事侦查人员在指挥使用刑事特情开展贴靠探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指挥刑事特情促使侦查对象暴露犯罪证据,又不构成诱人犯罪;二是如何指挥刑事特情在犯罪现场既能发挥临场监视的作用,又不构成共同犯罪。这就要求侦查人员自己要明确并教育刑事特情诱人犯罪和促使侦查对象暴露犯罪的界限、共同犯罪和临场监视策略的界限。诱人犯罪与促使侦查对象暴露的界限《刑事特情工作规定》明确指出,刑事特情在贴靠探查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不准诱人犯罪”的工作纪律。所谓诱人犯罪,是指侦查对象没有犯罪意图,或者已有犯罪意图,刑事特情为了立功奖励或出于其他个人目的,引诱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实施性质、危害程度比其原犯罪意图更为严重的犯  相似文献   

15.
卧底侦查概念辨析卧底侦查是不同于普通侦查模式的一种侦查方式。一般的侦查是侦查主体自己去寻找并分析犯罪证据、收集犯罪线索从而破获案件。而卧底侦查则与诱捕有关,常常要利用秘密提供情报的其他人。因此,卧底侦查与侦查诱饵、线人等秘密侦查手段相似,但又不同于侦查诱饵和线人。侦查诱饵又称为“诱惑侦查”、“警察圈套”、“侦查陷阱”,它是指侦查机关为逮捕犯罪嫌疑人,以实施某种行业有利可图为诱饵,暗示或诱使其实施犯罪,待犯罪行为实施或犯罪结果发生后将其拘捕的特殊侦查手段。根据被诱惑者在被诱  相似文献   

16.
略论美国刑法中的警察圈套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万里 《法学家》2001,(3):123-127
一、警察圈套的概念、确立原由及成立标准 由于司法部门的官员引诱(lead)公民实施犯罪活动,从而为那些公民提供了辩护理由的情况称为警察圈套(Entrapment)。警察圈套属于合法辩护事由中的可得宽恕事由。…….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3条规定:“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毒品”,非法持有毒品达一定数量的,即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该决定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地规定了“持有”这种犯罪行为态样,突破了传统的犯罪行为论体系,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既不同于作为也不同于不作为的犯罪行为态样——持有行为——的产生。实际上早在《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就已有这方面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警察圈套是一种侦查方法,是指警察、司法工作人员或者他们的特别授权代理人为了获得对某人的刑事诉讼证据而诱使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警察圈套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方法,对于获取某种类型案件的控诉证据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滥用这种方法又会导致破坏法律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的结果。因此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0月,云南省某市公安局缉毒大队接特情报告,香港“阿昌”要求其组织购买30件海洛因到广州,货到付款。云南省公安厅对此高度重视,省厅缉毒处和市公安局联合组成专案组,携带对方要求数量的海洛因(从缴获毒品中提取)赴广州,与广州市公安局缉毒处共同制定工作方案。 10月26日中午,“阿昌”通知我特情:立即交货。特情按照我事先布置,巧妙周旋,将“阿昌”马仔刘恒调到广州市白云饭店我方预设的阵地中顺利完成毒、资金交付。之后,刘恒将毒品带回晋江宾馆。17时,刘恒携带毒品下楼退房,并将毒品交给等候在大厅的广州接货人杨富丽。在专案组的统一指挥下,外围监控民警同时行动,将刘恒、杨富丽抓获,缴回全部  相似文献   

20.
“诱惑侦查”是枚漂亮的毒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旧世纪之交,又有一个“新话题”见诸报端,即对警察圈套或称诱惑侦查的探讨。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利用“警察圈套”进行侦查破案是否合法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高论,认识尚不一致。对于“警察圈套”或“诱惑侦查”是否适合我国国情?侦查实践中能否推广?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主张择其利而取之,择其害而弃之;还有的则表示困惑。何种意见可取不仅有待实践验证,而且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和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