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知青史》作者谈《中国知青史》刘小萌定宜庄编者按:定宜庄著:《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和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史》大潮(1968—1980)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1998年1月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首都青年问题、青年运动史、近代...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9)
"知识青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作为个体的知青在其生命历程中必然与下乡地产生重要的联系,已有研究主要从知青的下乡生活时期和"后知青时代"1讨论知青对下乡地的贡献。以恩施州的一个知青为个案,呈现知青对下乡地贡献的第三种类型,即知青留在当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知青文学作为知青运动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知青一代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精神特征外在化、艺术化的表现,是知青一代的心灵史。知青文学既有对农民和乡村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传统乡村文化和农民身上的历史积淀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体现出知青作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3)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知青博物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正是记录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凝结了内涵丰富的知青精神。影响教育学生,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构建依托知青博物馆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文革"时期嫁给当地农民的女知青的亲历者记忆以及旁观者讲述的相关女知青的悲剧婚姻故事的分析,发现:女性解放话语表面上看是革命话语带来的一个后果,但它与革命话语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在农村的传统性别话语中,女性解放话语遭遇失败,即便这一时期有革命话语作为支撑。在旁观者和亲历者视角下的回顾性叙事中,女性解放话语、贫下中农话语、传统性别话语和一般性革命话语,构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在旁观者讲述的女知青的婚姻故事中,往往是传统性别话语占据绝对优势,但其背后却是对这种传统性别话语的批判。在亲历者讲述的同类故事中,则是充满了妥协,甚至还有相互支撑的温情。  相似文献   

7.
车水马龙的北京交道口南街,有一间门面并不豪华的酒家——老三届酒家。在北京餐饮业激烈的竞争中,这个开业仅8个多月的酒家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得到了稳步发展。它的魅力所在就是“老三届”这个主题。“老三届”是指1967至1969年到农村插队落户的城市知识青年。由于这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知青去农村插队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后来“老三届”和“老插”也就成为知青的同义词。老三届酒家是北京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几家餐厅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发现:知青社会记忆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沟通实现:符号(如伤疤)作为记忆的触发点,对社会记忆的传承有重要作用;而后代与父母一起参加知青聚会及城乡间往来则为记忆的延续提供了具体情境。知青关于上山下乡的集体记忆存在层化现象,知青后代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记忆也存在层化现象,并且影响其对历史的建构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8,(11)
正日前,我加入高中同学的班级群,当年知青多在其中。一天,一位知青点的同学发来一幅照片,使我大喜过望,那是半个世纪前的知青房舍!尽管是残存的一侧,但由于我阔别小山村之后再没有旧地重游,因而,对这幅照片魂牵梦萦。随后,又有知青上传两幅照片,分别是他们在那残存房舍前的留影。我端详照片中那座高过房脊的砖砌烟囱,追溯那镌刻其上的一半对联时,仍然很激动。为什么只有孤独的下联?上联哪去了?说来挺奇怪。当年,知青住房建成后,大家搬来一块桌形大石  相似文献   

10.
正15岁,青春年少,岁月青葱;7年,时光漫长,日久月深。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掩卷自省,久不平矣。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书里以系列采访实录的方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在困顿中坚定信仰、在困苦中磨炼意志、在实践中提升本领的成长过程。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读懂了生活之本,读透了中国农村,透骨而又  相似文献   

11.
雨虹 《各界》2008,(7):15-17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12.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7,(10):30-35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9月21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53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召开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天津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大海和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天津行政学院副院长赵晓呼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对广大学员给予了殷殷嘱托,勉励他们向习总书记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60多岁的沈阳老知青王向红,一生历经风雨,但她知难而上,苦学上进,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为迎接今年9月18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她与"辽宁知青驿站"的伙伴们,在群主汪杰的带领下,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了反映知青生活的6集微电影《知青,难忘的岁月》。这部微电影通过上山下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年代末,一批分到云南边疆的知青越过国境线,奔赴缅甸参加革命。战争结束后,流浪到金三角的知青走上了各自的人生旅途。而属于他们的那段历史,在千里之外的故国已经很少再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16.
知青上山下乡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青上山下乡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特殊群体,知青与村官之间有着十分相似的情形。通过对二者的考察,弄清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别是从知青上山下乡过程中寻找得失,对新时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展、制度设置的规范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十多年前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七营三连年仅21岁的上海女知青朱梅华神秘失踪了。和朱梅华在一起的上海女知青裴丽娟说:因为厕所离我们连队有段距离,厕所里没灯,过去都是集体上厕所。专案组成员孙向荣说:1974年4月2日晚上9点35分,朱梅华约她宿舍的同事刘桂花上厕所,刘桂花说她已  相似文献   

18.
知青出身的作家成了中国80年代文坛的主力新军,知青文学以城市价值观摹写乡村,对乡村的叙述过于偏重情感的宣泄,呈现出两种矛盾的叙述风格,自我主义和牺牲心理的强势话语遮蔽了真实的乡村世界,消减了知青文学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期,近10年中(从1967年底至1976年底)共有1400余万城镇青年走向农村、边疆。这段时间,又是知青工作深受极左路线影响的时期,极左路线对知青人格的摧残,灵魂的蹂躏,在血统论问题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暴露。  相似文献   

20.
付强 《侨园》2013,(9):45-45
<正>20世纪70年代初,在沈阳初中毕业的吴向日下乡到辽中县当了知青,每天与大自然"战天斗地"而远离了书本知识,对此,他很不甘心。吴向日自幼酷爱书画,在那些除了流汗就是枯燥的日子里,更加勾起他用兴趣打发时光的"冲动"。于是,每天结束了超强度的劳动后,别人都早早进入了梦乡,而吴向日却拿起画笔作画。同时,他还临摹大师的书法。真是无师自通,慢慢的,勤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