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休克(Shock)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是常见的垂危症候。多以微循环血流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神志障碍和全身代谢紊乱为特征。如不及时采取紧急有效措施,将会引起机体的死亡。因此,研究抢救失血性休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经济意义。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牛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点,补以大量生理盐水,观察血液动力学、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球蛋白及白蛋白的恢复情况,并对其变化机理和能否发生肺水肿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供临床上救治失血性休克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七星公园饲养的一头雄性非洲狮,先后在半年内两次发生肠梗阻,并患有贫血症,经治疗康复,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饲养情况与病史 该狮于1986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州动物园,1987年3月18月运抵桂林七星公园。对该狮主要饲喂牛肉,并在其中添加鱼肝油、钙片、多种维生,每星期喂鸡1次,每半年驱虫1次。该狮饲养在约16m~2的水泥结构地板的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已报道的哺乳动物朊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了16只非洲狮的朊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非洲狮朊蛋白基因片段长678 bp、编码226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79%以上,发现了4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无氨基酸变异。经与已报道的猫、貂、绵羊、牛、鼠和犬等哺乳动物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与猫(AF003087,96.7%)和绵羊(96.2%)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在贵阳黔灵公园动物园从成都动物园来贵阳展出的黑豹发生疑似传染性肠炎而死亡(经剖检,未作病原确诊)。接着1只非洲雄狮发病死亡,经症状观察,剖检变化,组织学检查以及WBC计数、HA和HI试验,确诊为泛白细胞减少症。剖检变化 死狮尸僵不全,唇、齿龈、下颌水肿,手触有波动感,牙齿龇咧。①剥离胸部皮肤,皮下有淡黄色渗出液。②肺和气管充血和出血,气管呈红色,肺尖叶、心叶、膈叶等气肿,肺泡明显,肺门淋巴结出血。③脾萎缩,呈紫蓝色。④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家畜休克及内毒素休克,在兽医临床上时可见到,但尚未引起兽医师们的足够重视。诸如常见的胃肠炎、肠变位、肠便秘、瘤胃酸中毒、皱胃积食、瓣胃堵塞等疾病,后期多转为内毒素休克而死亡。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笔者仅就家畜休克及内毒素休克在兽医临床中所占的地位和防治措施,谈谈看法。 (一)休克的概念 人类对休克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多世纪而逐渐深入。开始认为休克是机体受到“打击”震荡,或病理性刺激而引起的危急状态。近20多年来,由于医学科学的进  相似文献   

6.
笔者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将一只成年非洲狮用保定Ⅱ号(主要成份为噻吩呔呢)做麻醉致死量试验。 药品 保定Ⅱ号,无色透明水溶液,每ml含新保灵1.85mg,麻保静10mg。每瓶10ml,北京科技协作中心精细化学分部出品。氯胺酮:5%盐酸氨胺酮注射液,北京制药厂出品。用麻醉枪分批分次在丰满肌肉处注射至死告终。  相似文献   

7.
休克(Shock)一词援引于医学上来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休克的认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最初认为休克是动物体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生的全身危急状态;随后认为是循环急剧衰竭,并把血管麻痹动脉压下降看成是休克发生的关键,因而提出了使用缩血管药升高血压为主的疗法,但在医疗实践中,此种疗法从未获得满意效果;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的迅速发展,对休克发生的生理生化及病理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某养鹅户于1989年5月28日购进雏鹅300只。7月12日发现病鹅4只,以后逐日增多。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拉稀粪,食欲减退,经用喹乙醇片,敌菌净片内服治疗无效,病情继续蔓延,病鹅日渐增多,继而开始死亡。至8月2日共发病143只,死亡89只,病程7~10天。  相似文献   

9.
幼驴驹腹泻病在我县主要发生于3~40日龄的幼驴驹,危害严重,发病率95%以上,致死率达100%。长期找不到有效疗法。根据我县是人克山病高发地区,近年来克山病已确认系缺乏微量元素硒所致,我们分析幼驴驹腹泻病也可能是缺硒的结果,故决定根据病因应用亚硒酸钠进行治疗。结果:对初、中期腹泻的病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初秋 ,鹿场幼熊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及细菌检验 ,确诊为幼熊细菌性胃肠炎。流行情况  1999年 9月至 11月 ,我场当年生 8— 9月龄幼熊 66只 ,先后发病 3 0只 ,发病率为 45 % ,11月 8日死亡 1只。发病幼熊粪稀薄 ,粪便中混有腥臭的黑黄色或粉红色粘液。发病幼熊活动量减少 ,精神萎靡 ,常常蜷缩成团睡觉或静卧 ,食量逐渐减少甚至废绝。临床诊断 发病幼熊多挤在一堆 ,被毛耸立、精神不振、厌食、喜卧 ,个别熊怕冷、发抖 ;病幼熊表现消化不良 ,普遍发生腹泻 ,病情严重者排油状血便 ;消瘦 ,体温…  相似文献   

11.
某鸵鸟场有种鸵鸟 3 0余只 ,每周孵化 1次 ,每次入孵鸵鸟蛋 2 0枚左右 ,但自 1998年 7月以来 ,几批孵出的雏鸵鸟在 1月龄左右病死率高达 80 % ,发病雏鸵鸟中以腹水综合征居多 (约60 %~ 70 % )。1 发病情况该场雏鸵鸟孵出后即给饮服自配的电解质营养液 ,其中含NaCl3 .5g/L ,NaHCO3 2 .5g/L ,在 14日龄前 ,每天饮用 3~ 4次 ,再不供给其他饮水 ;对不饮水的雏鸵鸟每次灌服该营养液10mL左右。雏鸵鸟在 2 0日龄左右即开始出现腹水综合征 ,表现为精神沉郁 ,被毛粗乱 ,食欲下降 ,腹部膨大 ,行走呈企鹅状 ,反应迟钝 ,有的雏鸵鸟有…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frican Studies, principally in post-1945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nd its counterpart in post-independence Africa. African Studies enjoys an increasingly close connection with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providing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along with their own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concerns) to assist in defining and providing direction for aid and related policies. This is leading to unhealthy practices, whereby African research is ignor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cies towards the continent; while external Africanists assume the function of interpreting the world to Africa, and vice versa. This dynamic reinforces existing asymmetries in capacity and influence, especially given the crisi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st African countries. It also undermines Africa's research community, in particular the scope for cross-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the engagement in broader development debates, with the result that those social scientists who have not succumbed to the consultancy market or sought career opportunities elsewhere are encouraged to focus on narrow empirical studies. This political division of intellectual labour needs to be replaced with one that allows for the free expression and exchange of ideas not only by Africans on Africa, but with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o share the same broad thematic and/or theoretical preoccupations as the African scholars with whom they are in contact.  相似文献   

13.
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非洲安全问题尤其引人注目。本文主要观点来自2004年12月在南非召开的一次专家会议。距今虽有一段时间,但此次会议所带来的一些观点仍具新意。特别是对于“非洲安全”的认识,跳出了传统安全观的“主权安全”框架,强调“人的安全”,拓宽了“安全”概念。同时,还论述了“非洲安全体系的构建”、“非盟的和平安全‘角色’问题”,发人思考,值得一读。现刊发如下。  相似文献   

14.
10月 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了“非洲复兴与中非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该所副所长杨立华教授和南非非洲研究所所长艾迪·马洛卡博士主持。南非方面的与会者有南非非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达尔博士、南非威斯塔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米提博士、南非非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萨马苏沃博士。中方学者除本所研究人员外 ,还有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夏吉生教授和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曾强教授。此外 ,南非驻华使馆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作为双方的学术交流项目 ,这次研讨会选在“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2 0 0 3年部长级会议”召…  相似文献   

15.
非洲一体化在本质上属于非洲历史发展范畴,是非洲人民用集体力量追求大陆独立、复兴与统一的历史实践。早在20世纪上半叶,泛非主义及其政治形态的泛非运动就积极致力于非洲文化复兴和民族自觉,在相当程度上唤醒了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尊严,塑造了非洲大陆特有的区域意识和历史使命感。20世纪6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在推动非洲大陆的政治独立与解放、维护大陆政治团结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的非洲一体化运动转变为在各个主权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联合基础上的一体化。在当今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非洲大陆的时代主题由“求独立”转变到“求和平”、“求发展”,非洲一体化运动的重心转向寻求国家现代化和地区复兴。推动非洲经济复兴与统一、实现包括非洲大陆在内的发展中世界的崛起,是当前非洲一体化对于非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南非学者马洛卡与中国学者畅谈“非洲复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复兴”近年来由于南非姆贝基总统的倡导而引起关注。但“非洲复兴”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南非在实现非洲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非洲复兴目前的进展情况怎样?这些问题则似乎一直存有争论。为此,西亚非洲所特邀南非非洲研究所所长马洛卡博士在访华期间于5月11日作了有关“非洲复兴”的演讲。希望能以此推动国内非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南非、赞比亚、莱索托等南部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8月 17日 ,南非安全研究所 (InstituteforSecurityStudies)所长雅格布斯·西利尔斯博士 (JacobusCilliers)等一行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并与中方学者进行座谈。西利尔斯博士介绍了南非安全研究所的情况。该研究所于 1990年成立 ,主要研究武器控制、非洲冲突及维和事务、犯罪和治安状况、艾滋病、腐败、恐怖主义等问题 ,侧重非洲之角、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的研究。该所网站 (www .iss .co .za)包括所有的研究成果 ,读者可以免费阅览全文。西利尔斯博士认为 ,非洲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非洲国家民主建设不健全 ;政府管理程…  相似文献   

18.
成立非洲联盟是非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对非洲局势和经济发展均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是非洲自强的产物,是非洲复兴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非洲复兴的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进一步落实,更是迫切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Africa grapples with the world's most serious public health crisis, but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public health solutions that work in the African setting. When the Ebola virus disease outbreak was announced in Nigeria in July 2014, some public health specialists worried that an apocalyptic outbreak would sweep through the vast slums of Lagos. The words “Ebola” and “Lagos” in the same sentence were viewed as a dangerous combination, due to the large population of Lagos and the inefficient health care system in the city. Contrary to this view, the outbreak of Ebola virus disease was successfully contained in Nigeri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actors that were responsible for this success. It examines strategies developed within Nigeria that help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ntainment of the disease. The paper identifies lessons that can be learnt by other countries from the Nigerian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