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风险是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风险,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新时代防范化解政治风险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政权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时间表"愈加迫切、"路线图"更加清晰、"任务书"越发明确。新时代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必须以不断巩固党的政治基础为核心、以扎实提高党的政治自觉为关键、以全面优化党的政治环境为前提、以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保障,科学有效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2.
政治哲学作为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道德辩护者,首先表现为理性批判者,它以健康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沉思"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而决不是以君临世界的绝对权威,以改造现实的实践者和革命者姿态去"做"和"行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身份"为核心概念,剖析了网络参政兴起的内在机理,认为网络参政现象兴起的逻辑蕴含在身份政治和公民政治的交错发展和历史转型中,公民政治的发展为公民自主参政议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提供制度支持、培养参政能力及提高公民意识。而身份政治却有力地控制着政治参与的过快膨胀,保证政治的稳定有序。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民众一方面利用网络摆脱了不平等身份体系的约束,另一方面凭借既有的制度资源,以及现实政治参与中培养起来的公民意识和参政能力,进行网络"话语参政"。这一参政方式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政府需引起重视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新意见阶层"为主体的网民、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政治精英和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参与理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方式的困境,参与理念困境表现为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参与能力困境表现为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的冲突,而参与方式困境则表现为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7)
传统政治的主要内涵从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从善、压迫、剥削、服从、权力的争斗、利益的聚合等角度谈论政治。而现代政治主要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石,以协商为手段,以消除社会对人的"异化"为核心,以达到人民的满意为宗旨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和现实决策。当前,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和治理党内政治生态,既需要理想信念"筑魂"、补足精神之"钙",也需要关权入笼"筑城",同时也需要夯实"两个责任",激浊扬清、惩防并举、固本培元、凝心聚魂,通过不懈努力以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7)
传统政治的主要内涵从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从善、压迫、剥削、服从、权力的争斗、利益的聚合[1]等角度谈论政治。而现代政治主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石,是以协商为手段[2]、以法治为核心、以消除社会对人的"异化"为目的、以达到人民的满意为宗旨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7,(4):15-21
税收因国家存在而产生,本应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计划经济时代的长期"缺席"到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属性逐渐回归的变迁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中国才真正开启了以税制改革推进政治发展的新时代。以税制改革推进政治发展,这不仅意味着执政党对于税收政治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而且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税收国家,进而实现政治发展路径的创造性转换,逐步走上了以税制改革推动民主法治进程、实现政府有效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促进政治发展的新征程。认识和揭示中国政治发展的这个新路径,对于深度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和未来走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镜 《学理论》2013,(24):29-30
廉洁政治总目标要通过实现三个子目标来达到:清正的公职人员、清廉的政府机构、清明的政治运作过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廉洁政治总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三者的结合,构成了廉洁政治的完整系统。建设廉洁政治,围绕"干部清正"做文章,以"干部清正"为抓手,以道德自律,用制度约束,以文化熏染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的普遍利益和权力结构下,全球生态治理不可能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一次性全部建成。需要将生态治理重新阐释为一个持续性的政治进程,在国家之间建立信任,获得全球视野与世界胸襟,解决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所出现的认知冲突、伦理冲突、利益冲突、责任冲突,为全面解决生态问题搭建全球政治共识桥梁,并以原则政治原则、生境政治原则、责任政治原则为根本准则和价值导向,探讨气候权力规范,构建社会公正与气候资源平等分配的全球框架,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何以得到恢复"和"人类何以实现自救"铺平广阔的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超越了以资本为基础并以"分配正义"或"持有正义"为主题的现当代政治哲学,它是一种以"瓦解资本逻辑"、实现人的解放为旨趣的革命理论。它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寻找扬弃市民社会而使之过渡到"人类社会"的真实道路。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目标,而现实批判性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根本品质。  相似文献   

12.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直观反映。现阶段党内仍存在以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学缘关系为纽带的官场"圈子文化",它是造成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内政治文化不健康、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的重要原因。而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又为官场"圈子文化"提供了滋生和发展的土壤,二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官场"圈子文化"的形成,是对封建官场文化的心理认同、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利益驱动、权力制约存在失衡的内部监督和管党治党不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彻底根除官场"圈子文化":一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内政治文化;二是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废除"潜规则",弘扬"明规则";三是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远离"被围猎";四是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建设论述主要包括以"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为政治价值取向,以"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为心理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强调"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政治制度体系建设,以始终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为要求的政治生态建设等。这些政治建设相关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从基础内涵上来讲,柏拉图与马克思在政治哲学观的根源、哲学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及哲学对政治的最终影响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决定了二者不同的政治哲学观。在政治哲学观的内在逻辑方面,二者分别以"理念"与"个人"为出发点,又分别导向抽象的"正义"与具体的人的"自由"的价值关怀。在实现政治对哲学观照的方式上,柏拉图是用教育改善人性的办法,马克思则是通过革命改造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政治哲学的主题."美"作为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价值向度,是人类精神层面表现出来的与直观、情感相联系而又超越直观、情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实践能力."美"根源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的双重生命构成了对"美"进行政治哲学诠释的逻辑基础;"美"在与政治理性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空间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道德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形式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自由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彰显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指向性.  相似文献   

16.
刘吉发 《理论导刊》2008,6(1):28-3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合理因素,融阶级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构建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三环结构"的理论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构成了内导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发展的逻辑力量.在这一理论坐标中,政治价值是政治存在应然形态的价值浓缩,是引发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政治实践是政治价值运动形态的感性延伸,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物质活动;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生活能动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民主化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的一种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被动性、形式性、非理性、功利性和盲从性等特征。被动性,就是参与主体并非出于自愿和自觉,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参与政治生活。形式性,就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不能发挥保持和促进民主政治健康运行的作用。非理性就是指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表现出极端非理智性的心态与行为。功利性,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是从自身利益,而不是基于一个公民政治责任意识的自觉参与。盲从性,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非为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驱使,而是源自于自身的一种"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觉"。  相似文献   

18.
民生政治参与与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固然面临诸多难题,但是从深层次讲,政治文化转型滞后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在当下中国,政治参与是促进政治文化转型的更有效路径。因此,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积极推动政治参与。现代社会,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满足和维护,又直接影响着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提升和政治体制的优化。因此,以民生为直接指向的政治参与模式具有充足的动力源泉。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而言,民生政治参与的作用是显见的。"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民生政治参与→政治文化转型→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逻辑关联和发展路径启示人们:树立民生执政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导作用、以制度化的方式来积极拓展参与的渠道和空间、促进民生政治参与的技术提升,是当前以民生政治参与模式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有效突破口的理性设计。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是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主题而形成的,核心是探索符合世界发展方向和中国基本国情的能达到救亡图存的中国的政治方案,并以较明确的现代国家观、政治权力和行政管理的规范予以表达。中国现代政治思想以政治思潮为主要的展现形式,各政治思潮之间和政治思潮与整个社会思潮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从政治信任类型、政治信任稳定性、政治信任来源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样态,以期从一个侧面回应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理论论争。为此,以期望和风险为核心理论视角,以东亚民主化调查中关于中国大陆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公众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要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政治体系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高于其为民执政意愿与品质的信任,存在着"中央-地方"与"能力-意愿"双重差序信任格局;当代中国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更多倚重于政治体系的过往声誉与当下的表现,而不是依据是否存在对政治主体的失信惩罚机制的判断,公众的政治信任稳定性不高,比较容易因为社会事件和思想风潮而出现波动;在政治信任来源方面,公众对政治体系治理绩效的感知和儒家文化传统会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但是,公众对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力度更大,是公众政治信任的主要来源。基于上述统计结果,发现学界对政治信任的粗线条或"省略式"测量是造成政治信任水平测量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