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世纪末以来,以色列一直是俄罗斯犹太群体迁移的主要方向。1965、1990年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促成了"俄罗斯-以色列"为轴心的文化空间格局。在后苏联流散语境下,以色列"大熔炉"理念带有集体认同结构升级的诉求,使当代"流散"的内涵显著复杂化,也使俄罗斯犹太群体的认同问题愈发凸显。俄罗斯犹太历史文化记忆重构是在矛盾分裂的语境下进行的。一方面,在犹太复国主义话语框架下,亟须摆脱流散地意识形态阴影,重建符合犹太集体想象的民族文化源头;另一方面,俄国犹太知识分子受流散地文化影响极深,强调精英智识和精神性,深受民粹派公民意识和历史观的影响,无法与过去彻底决裂,反而愈发依赖流散地历史文化经验对身份认同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以色列的俄罗斯犹太移民身份认同更加倚重集体记忆的建构,呈现出如下趋势:克服俄苏国家话语导致的记忆危机,增强历史文化记忆的约束力;保护流散地的俄罗斯传统,实现文化身份、国家身份的分解与再融合;经历文化适应与对立认同阶段,逐渐向以俄语为基础的流散文化共同体过渡。  相似文献   

2.
王丹逸 《德国研究》2022,(3):85-106+127-128
库尔德问题是当前德国-土耳其关系中的一大关键议题。库尔德裔移民的政治活动是该议题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德国的库尔德裔移民通过大规模游行示威、暴力袭击等手段迅速引起德国社会对库尔德问题的关注,随后通过文化宣传和政治合作等方式,使库尔德问题与德国人权外交理念结合,进而持续影响德国对土政策。库尔德裔移民及其他德国国内行为体所形成的压力迫使德国政府重视这一议题,并形成了在库尔德裔移民与土耳其政府之间寻求平衡的对外政策方针。  相似文献   

3.
基辛格外交思想中有一个强烈的文化-国家模式理论,基辛格对俄罗斯(苏联)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反俄思想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作为德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另一方面也与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有关。同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尖锐对峙的冷战格局是形成基辛格对俄战略观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基辛格的美国外交战略图景中,俄罗斯(苏联)国家始终是美国外交战略中永恒的对手。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印度裔移民--美国少数民族成功的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美国印度裔移民的概况及其与祖籍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印度裔移民对美印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锡安主义的发展适时地弥补了冷战后期及后冷战时期犹太院外集团对美国的以色列政策乃至整个中东政策游说能力的弱化。美国犹太群体对基督教锡安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逐渐接受的过程,这与美国犹太群体内部的分化及日渐保守化的趋向密不可分。基督教锡安主义者对美国的以色列政策的影响在小布什政府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小布什政府后期新保守主义者的失势,基督教锡安主义对这一领域的影响也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6.
越裔美国人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并创办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参与组织,在美国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力。越裔美国人组织的形成,基于越南族裔移民美国和在美生活及政治参与的需要。这些组织涵盖越裔美国人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规模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反对越南政府的特征。它们通过参与竞选、组织游说等方式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对越裔美国人自身的政治地位、组织本身的发展以及母国越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越裔美国人人数、在美地理分布不均衡及内部观点存在分歧等原因,越裔美国人组织政治参与的前途充满了挑战。在当前南海局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越裔美国人组织对南海的关注也将为南海争端增加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朱耿华 《德国研究》2010,25(4):20-26
在纳粹统治时期,近600万犹太人死于德国法西斯的屠刀之下,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犹太人财产被德国法西斯掠夺一空。1952年9月10日,以色列和联邦德国达成了赔偿协议——《卢森堡条约》,条约规定:联邦德国向以色列支付34.5亿德国马克的集体赔偿,其中2/3以实物形式支付,其余1/3以外汇形式支付。联邦德国修改国内法律以满足犹太个人赔偿要求。在德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到1966年联邦德国对以色列的集体赔偿顺利支付完毕。获得赔偿后的以色列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综合国力有了质的提升。以色列之所以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袖珍超级大国",对联邦德国赔偿的有效利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灰色经营是指非正规但又被默许存在的经营活动。华人在俄进行灰色经营的领域主要有包棚种菜、在批发市场做买卖和带团旅游。华人在俄灰色经营活动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俄方有意为之的结果。俄罗斯社会缺乏安全感,对外资和外来移民充满戒心;在制定移民政策和引资政策时,总是更多地考量安全。这样就形成了如下矛盾心理:一方面对于外来移民的经营活动存在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又担心对外来移民的经营活动难以把控。对待在俄谋生的外来移民,俄方事实上的行为模式如下:先通过收严合法化空间使包括华人在内的外来劳务移民处于非法境地,然后,一方面默许其灰色经营方式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必要时进行检查和惩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化解灰色经营带来的危害,如何使经营方式由“灰”转“白”,就成为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明欢教授的《跨国化视野:华人移民的圆梦之旅》,通过对闽浙侨乡及欧美等华人居住地的田野调查,深入探讨了侨乡的移民链、移民中介及欧洲华人新移民、以色列的中国劳工等问题。该著田野调查扎实,研究视角开阔,个案分析深入透彻。  相似文献   

10.
胡雨 《德国研究》2013,(3):69-80
经过半个世纪的移民浪潮,穆斯林人口在德国迅速增长,形成了以土耳其裔为主体的穆斯林社群。与此相应,各类伊斯兰组织不断扩展,为穆斯林移民提供了广泛的宗教社会服务,也成为争取自身宗教认同、文化要求及政治权利的载体和动能。然而,受制于弱势社会经济地位、特殊生活方式,加之社会普遍存在的针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敌视、排斥、歧视及恐惧情绪,导致“穆斯林问题”的高度种族化、政治化、安全化和病理化的趋向。吸纳与整合穆斯林移民业已成为德国政府和社会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国家,其接收各类外来移民(定居移民、劳务移民和留学移民等)的历史并不长。从国民性格角度看,俄罗斯社会缺乏安全感,在制定移民政策时,总是将安全考量放在第一位。俄移民领域的管理因而具有浓重的“强力”色彩,“经济”和“融合”的成分则相对不足。当前俄移民政策领域存在诸多弊端,如融合政策缺失,腐败问题严重,统计工作不到位,移民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等。为构建具有吸引力的移民政策,俄罗斯学界提出很多建设性主张,如必须为引进和利用外国劳动力制定简单透明的规则和程序;必须使移民政策的实施由单独的联邦非强力部门主管;必须要有保障移民融合的基础设施,维护移民的权利,反对影子就业和社会隔离;公开承认移民对于国家经济的作用,对居民解释实行移民政策的各种动机,创造出移民和社会可以有效协作的氛围。这些主张能否得以落实,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苏联与以色列的关系 ,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中东乃至全球国际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起初 ,苏联和美国一起为以色列接生 ,并力保它在哺乳期内不至于夭折 ,苏联对这个新生婴儿的呵护甚至超过美国。随后 ,出于各种原因苏以关系开始变冷乃至敌对 ,经历了一段近 30年的冰冻期。现在 ,冷战已成为历史 ,俄以关系已趋于正常 ,然而 ,我们现在回顾苏以关系史 ,对我们了解俄以关系乃至全球国际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组织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犹太组织是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认定伊朗发展核武器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以及担忧奥巴马政府改变对伊朗的政策,因此美国犹太组织在国会内外开展游说,促请国会议员提出制裁伊朗的法案。尽管奥巴马阐明美国对伊朗奉行的是原则性接触政策,但不得不在国会的强大压力下签署了《伊朗制裁、问责、撤资综合法》。这一法律的出台结束了奥巴马政府接触伊朗的尝试,制裁和遏制再度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东欧大多数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恐俄症是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恐惧,在苏联解体后,他们对俄罗斯的恐惧仍然难以消解。在波兰,由于历史、地缘、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恐俄症在波兰民众心中根深蒂固,调查显示,在斯摩棱斯克坠机事件之后,民众对于俄罗斯的憎恶又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恐俄症对于波兰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卡钦斯基执政时期,制造并利用恐俄症,并以此塑造了波兰的对外政策。但调查显示,偏执的反俄情绪也并非所有波兰民众所共有的。整体上,波兰的反俄情绪是一种有理性的恐惧。精英在恐俄症的问题上看法也存在差异,新一代的政治精英已经展示出更多与传统行动路径截然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刘洪 《新民周刊》2022,(28):47-47
在美国欲走还休,俄罗斯手腕迭出中东之际,有四国特别值得关注。中东最近成了国际热点,先是美国总统拜登马不停蹄到访以色列和沙特,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飞赴德黑兰参加俄伊土三国峰会,再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伊斯坦布尔撮合达成俄乌粮食外运协议,新闻不断,大事迭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国欲走还休,俄罗斯手腕迭出中东之际,有四国特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口迁移与美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五次政党体系演变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人口迁移对美国政党体系的重塑有重要的影响。当前,人口迁移影响美国政党体系演变的主要表现是:南方拉美裔外来移民的快速增长和阳光地带人口的迅猛增长,使得美国的两党版图正在发生有利于民主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移民历史、社会经济调整、文化适应、种族认同等问题进行考察,揭示美国 重要的亚裔群体之一——菲律宾裔移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六八运动50周年纪念和右翼民粹势力崛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通过对文化和社会事件及其论述的公共话语的跟踪,梳理当下德国的"左倾"自由主义政治遗产。作为"左倾"政治一向特别关注的边缘群体,土耳其移民及其后裔为主的外来移民、犹太人以及东德人是研究以记忆、融合与认同为核心的德国话语的重要样本。当下的德国在厄齐尔事件之后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多元文化主义的"酷德国"想象,维系战后德国认同的"历史反思"叙述必须回应对于文化中心主义的批评和来自新的犹太主体性的挑战,而愤怒的东部德国人也以正在形成中的"东德人"意识呼吁德国修正统一以来的历史书写话语。由身份认同纠缠展开的话语转向正在德国悄然酝酿。  相似文献   

19.
赵恒 《德国研究》2003,18(2):66-70
本文探讨了二战后联邦德国对以色列的政策 ,论及德国对以色列的真诚道歉、认真赔偿及政治、经济、军事援助和支持 ,进而探讨了形成这种政策的原因。基本的看法是 :德国的态度是真诚的 ,赔偿和援助是得力的 ,以色列是满意的。通过对以色列的政策 ,世界各国看到了一个新德国  相似文献   

20.
冷战中形成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美中联合抗苏为特征的。冷战结束,随着苏联的垮台,中美苏三角关系亦一度不复存在。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美俄彼此关系和各自国内形势的变化,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三个大国——中美俄之间逐步形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且有中俄交好共同疏远美国的色彩,颇为世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