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维护公共利益是检察机关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检察机关在行使公诉裁量权时必须遵循公共利益标准。我国有必要在参考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诉裁量的公共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2.
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需要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抽象性与政府关系的特殊性、非排他性以及相关性等特征入手,论证公共利益的法律边界,进而强调公共利益决策主体的多元性、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的法治性以及捍卫公共利益的责任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公共利益"名义侵犯公众私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学者们大都认为这是由于法律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的规定模糊不清造成的,所以,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但是,由于为了"公共利益"征用私人财产会造成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因此理应由被征财产的社会主体共同决定什么是"公共利益"。必须承认,法律不能解决社会实践中所有的问题。因而,公共利益无需法律界定,而应当由民众自行决定,这样才是最终解决因公共利益引发的各种争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利益需要是行政征收制度的核心,也是行政征收行为的目的。公共利益的有无是衡量行政征收合法性、正当性的要件。然而法律规定对公共利益的模糊界定为实践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从公共利益自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出发,对受益对象和利益内容分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公共利益判断过程中应考量的理念和价值,并提出应提升公民个人自主性,扩大公民参与度,推动公共利益判断向程序化的界定模式转变的可行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行政公益诉讼中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认定,没有确立相应的理论标准,规范中也未明确规定,实践中也缺少相对统一的做法,这就导致行政公益诉讼中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认定,事实上处于一种制度边缘化的存在,不能发挥核心作用。理论上,行政公益诉讼中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认定的标准包括明确价值和受众的导向,需具有行政性特征,具有可诉性,并且要考虑地域和层级间对公益判断的差异。理论标准导入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可分性。国家利益以国家意志和发展需要为导向,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重大政策性文件加以确定;而社会公共利益则应处于开放状态,除部分列举外,考虑到地方公益的差异,宜将判断的权限下放至行政公益诉讼各参与主体,最终由法院在各方意见基础上加以判断裁决。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公共利益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共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之必要与可能的前提性条件,也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合法性基础。但是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其内容与具体表现形态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很难给其下一个可操作性的定义。但其本身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已给我们的立法、司法、行政实践带来了麻烦,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现代文明社会之公共利益的共同特征进行原则性的框定,以期通过“证伪”的方式达到明确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与表现形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行政法基本原则之确立标准分为:概念标准、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三个方面。行政法基本原则之概念是确立现代行政法基本原则标准的基础;现代行政法基本原则之确立的形式标准其实就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特征和功能;现代行政法基本原则之确立的实质标准主要包括:行政法的目的、行政法的根本价值、行政法的基本矛盾和现代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8.
由于公共利益的立法解释缺失,学界对于“公共利益”的解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各家众说纷纭。根据公共利益的发展性、抽象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建议对不恒定的概念界定应结合公共利益的共同性、社会性和整体性本质内涵性质特征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法律术语,然而由于对此概念的界定模糊,出现了一系列借公共利益之名滥用权力的现象。而学界大都是从实体上界定此概念,对其程序保障的规定却是凤毛麟角。这直接导致了对行政相对方程序保障上的缺失。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合法合理地界定"公共利益,是正确处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利益的概念功能出发,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是发生冲突的合法需求中需要由公共权力来维护的、具有压倒性正义优势的一方需求。公共利益的认定须符合利益冲突标准、法律途径标准和价值比较标准。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立法思路,应当以程序性的标准立法取代列举式的范围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的提出是一种必然。目前。公共利益在行政法学界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其原因是公共利益难以界定。通过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比较。公共利益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的权衡。可知自由裁量的过程就是利益的选择过程。从而得以明确公共利益的位阶。正当法律程序应保障公共利益。而不是偏袒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公共利益不能成为侵害个人利益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而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欠缺。因此,应借鉴西方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结合我国的现状,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重点应解决原告资格、受案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公共利益本位论的立论过程中,行政主体被不恰当地直接等同于公共利益主体,而且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问题,这些弱点使得该理论没有给个人利益与权利留下应有的空间.在倡导者为之提供的理论根据中,唯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关系是一个合理的、但却需要进一步明确的论点.基于对这种利益一致关系及其有限性的具体分析,行政法中公共利益本位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可以得到真正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一种,是公益诉讼制度在劳动法领域的典型适用。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劳动公益诉讼立法的严重缺失,对于目前众多公司、企业日益严重既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弱势群体劳动者依法维权显得苍白无力。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来维护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是不特定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其根本性标志在于非排他性和使用与消费的共同性。公益诉讼可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其本质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开放性是公益诉讼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非营利组织作为利益团体影响公共政策在程序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但由于利益冲突及利益团体之间力量不均衡,充分的利益表达并不一定最终形成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为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我们认为,客观面对并努力协调、平衡、整合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比简单地抑制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影响更可取。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公共利益主体和内容的不明确,加剧了实践中对环境公共利益受损不能实施有效救济的困境,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对环境公共利益受损实施救济的必要条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最核心问题是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围。应确立限定性二元原告主体资格机制。环保NGO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最适格原告。应从法律制度设置和运作模式上保障环保NGO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最优资格。  相似文献   

18.
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经济与法治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权利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 ,公益诉讼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有必要完善当事人适格理论 ,改进代表人诉讼 ,构建检察机关民事公诉等制度  相似文献   

19.
传统公私益对立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公益与私益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一致性,从二者的构成来看,公益由私益组成,而私益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公益。因而公私益之间是一种对立与一致并存的复杂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第一层关系(基本关系)。由于公私益之间的一致性,因而公益与私益的冲突转变为了公益与公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需要引入公益分层理论。公益与私益之间的第二层关系(地位关系)在公益分层理论之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