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根本的矛盾状态之中:一方面,人类为了满足各种欲望和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另一方面,地球的生态条件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严重危机。佛教认为,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佛教主张从净心开始,从心念上着手,用智慧和慈悲改变思维和心态,学会征服自己、改造自己。通过净化人心,以净化环境,通过道德的完善、慈悲文化的提升,使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二者有很多共通之处,是儒释相溶与相异之处的交汇点,因此经常被相提并论,本文即关于"仁"与"慈悲"异同点的讨论,分别从二者的意义与建立基础、内容以及实践与目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晓彩 《山西青年》2022,(22):127-129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的责任,更担负着“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这一实现教育公平的使命。慈悲冥想训练对培养当代职教师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慈悲冥想训练有助于减少职校教师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增进对自己的接纳;有助于促进职校教师专业技术的提升与精进;并缓解职校教师的压力和消极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培养职校教师的学校需要开设慈悲冥想训练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共生思想"从哲学思想出发,旨在努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危机和矛盾,构建21世纪的新秩序。从本能追求支配性关系,到自觉追求共生性关系,是人类从过往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进程中所必然要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新型关系。联合国宪章、人权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是共生思想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光辉折射和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5.
人类很矛盾,长寿是愿望,变老是忌讳。 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正遇到一个重大问题:人口老龄化。从1850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到1999年的150年间,全世界191个国家有62个进入了老年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发展方面值得重视的一个成绩,在于中国既顺乎潮流,又特立独行,为人类贡献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本文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特点、机理、目标、途径等,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见解,并面对未来新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方略.……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12,(10):60-60
《中国:共生崛起》钱宏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 “共生思想”从哲学思想出发,旨在努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危机和矛盾,构建21世纪的新秩序。从本能追求支配性关系,到自觉追求共生性关系,是人类从过往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进程中所必然要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新型关系。联合国宪章、人权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是共生思想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光辉折射和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8.
鲁南地区遍布各时期重要的佛教遗迹与遗物,从类型上看,举凡造像、刻经、寺塔皆备;从时间上看,上起东汉,下至唐宋,连绵不断.东汉时期,这里出现了国内最早的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的刻经别具一格;到了宋代,寺塔与地宫的不断发现证明了佛教信仰的持续.鲁南地区佛教的发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孙晓晖 《先锋队》2015,(8):25-26
优秀班主任的标准很难量化,笔者通过近六年时间对5076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通过对《班主任其实好当——44位优秀班主任的秘诀》中优秀班主任的共性特征分析,以及自身25年担任班主任的体会与经验,认为优秀班主任之所以区别于普通班主任,有以下六大特质。一、慈悲情怀一是慈悲的教育含义。慈悲一词出自佛家。慈悲的教育含义就是关爱学生,给予学生快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部署的根本要义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同时兼顾两大目标:一是能不断满足人们物质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二是能有效处置发展带来的各个层面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而这些矛盾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发展内部的矛盾,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公平等;另一类是发展与外部资源环境的矛盾,如人类改造自然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有限性和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至少可得出两点启示一是人类必须搞清楚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人类应该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成为可能.宁夏在实施反贫困战略和进行大开发时,也应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何畏 《党的文献》2021,(4):56-58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历史主体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地关系问题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历史长时段现察,人地关系演变的总体趋势越来越紧张.古代为解决人稠地狭矛盾采取了各种调节措施,现阶段,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吸取和总结前人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妤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直接关乎中国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是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精神,它追求克己平等观念下的人心和谐;它主张孝亲友善、慈悲利他、慈悲济世的社会和谐;它认为人与自然在相互依存中和谐.  相似文献   

15.
发展根植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对现有事物的否定与超越精神,是人类为自己设定的永恒目标。然而,在传统发展理念支配下,发展的标志要受制于“人类中心论”和“物本主义论”,由此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传统发展理念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人类作为思想前提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上的误区。构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实现本真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的终极指向是全面而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16.
赵兴良 《求实》2003,2(7):24-27
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纵向发展,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趋势,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时间上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其内在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中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及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横向发展,主要是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它主要表现为一种空间上的开放和全球化的运动.其内在原因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这两种社会发展趋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纵向发展是横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得不到开创;而横向发展又是纵向发展的标志,没有横向发展,纵向发展不可能形成质的飞跃.因而,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种纵横交错、既一体又多样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出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深入到劳动层面,科学分析资本主义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揭露资本家剥削人民剩余劳动的本性,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实现资本批判、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分别从根本目标、根本路径、根本价值和根本标准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适应本国人民,而且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化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各种矛盾,为解放全人类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9.
略论佛教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和谐”思想,首先表现在其基本教义的“缘起论”中。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境界。佛教认为只有内在心灵的和谐,才有外在社会的和谐。社会的种种冲突、暴力乃至战争,都是根源于“我执”、“法执”,只有做到“无执”,认识到“自我”亦是待缘而起,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相待而生,才能根除自私自利主义、内心的紧张痛苦和人际间的利益冲突。为了破除“我执”的观念,佛教在道德实践中提倡慈悲的菩萨人格精神,这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理想人格是相一致的。佛教提倡的“六和敬”的僧团伦理原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佛教的发展来看,佛教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非常密切的。在台湾,佛教与政治之间一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当局对佛教思想与活动的控制过程,尤其是在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期间以及回归后至1987年台湾“解严”期间,台湾佛教对政治领域的依附关系十分明显,佛教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信仰而实现自主的发展。80年代后期,随着台湾政治控制力在许多领域的逐渐消退,台湾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倒置性的变化,政治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继续影响佛教的存在与发展,而佛教却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政治领域的各种问题能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一些极端的佛教组织不断地表现出积极的政治参与的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