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易斯拐点"及其中国式表现"刘易斯区间"提供了观察劳资关系的新维度:前者成为善待劳动者的起点:后者则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良机.CSR从概念演化成国际性运动,CSR的经济、法律、伦理、自愿(慈善)的深度解构表明,劳动者保护是其精髓.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历史文化典籍里,"梦游华胥"体现了对华胥氏古国民情纯朴的幻想和向往,是黄老道家社会理想的曲折反映和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梦游华胥"是一种后起的解释,其中更多反映了汉代及其以后的社会政治理想和观念,而不是对华胥古国的追溯还原,体现了"梦游华胥"意象文化意义的历史性和历时性.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4,(5):42-47
比之非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政府危机治理存在着重大差异:一是治理环境的差异,前者相对比较封闭,后者则正趋向开放;二是治理结构的差异,前者是高度同质化的行政治理,后者则逐渐具有了迈向多元化合作治理的初步特征;三是治理资源的差异,前者是典型的权威配置模式,自上而下,后者则是逐渐多元的混合配置模式,各种新型治理工具不断导入到危机治理中来;四是治理绩效认知的差异,前者侧重于应急绩效的考评,后者强调基于公共危机周期的风险管理,更具有动态性与系统性。由此可以判断,现有危机治理模式具有秩序导向的行政修复的显著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对于秩序价值的核心关注、超自主性的权威集聚、阶段汇流性的资源整合、便宜从权性的行动规范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8,(12)
本文试图阐明在传统社会基层治理模式的研究中一直贯穿着问题意识的变化。早期主要存在两种问题意识,一种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功能论者,另一种是以萧公权为代表的西方汉学流派。前者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社会结构是如何维持的,后者的主要问题则是中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到了20世纪90年代争论的焦点则纠结于皇权是否下县?伴随着"是否下县"问题的不断争论,随即引发出了一个国家政权建设问题即国家是何时开始治理基层的?学界基本上认为开始于清末,但是本文认为在清初就存在内生性的基层建设,清初也要成为一个在传统社会基层治理问题中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5.
金融动荡与经济扩张并存,是当前美国经济中出现的一种反差.前者给人以经济虚弱的印象,后者则显现出经济转强的势头.那么主导的一面是什么?它们的相互影响以及前景如何?这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普通农业型村庄的富人治村状况和乡镇治理能力表明,当前的富人治村与传统社会的乡绅治村截然不同,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行政逻辑,很少积极主动地回应村庄内部的治理需求;后者则是一种自治逻辑,是基于乡村社会内生秩序与治理需求的考虑。相应地,依赖富人治村的乡镇治理逻辑已不再是与传统乡绅治村相适应的简约治理逻辑,而是一种治理逻辑,即依赖富人治村只是乡镇应对其治理能力衰弱,以实现各类行政和治理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7,(4):46-5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岸几乎同时开启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但是却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参与是达成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组织参与为视角,系统比较两岸城市社区治理的特征、条件与逻辑,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地区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行时,中国台湾地区处于后工业化、城市化成熟时期,二者分别因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治理任务,因而前者较易采取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后者则要呼应多元社会的诉求,更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因为目标选择不同,加之受不同政治社会体制的规定,中国大陆的社区治理更多展现出"管理主义"的技术逻辑,中国台湾地区则展现出"社区主义"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8.
自从有了国家以后,好的政府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政治管理模式,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我国古代称之的"善政"、"仁政",当代西方国家治理所倡导的"Good government",都是好的政府的意思.好的政府的建立必须严格遵循主权在民、权力分立并制衡以及法治的原则;同时,好的政府应树立民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公开政府、廉洁政府和效益政府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乡约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一种制度规范,又包含了作为乡村权威的权力代表,对于传统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乡约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乡约亦"官"亦"民",它以一种道德理想的方式来完成乡村基层自治,也向着官方主张的道德理想和礼乐教化目标而施行。乡约亦"官"亦"民",它以一种道德理想的方式来完成乡村基层自治,也向着官方主张的道德理想和礼乐教化目标而施行。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民主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普世价值.张康之教授却认为其存在霸权主义倾向,无法真正得到实现.参与治理虽在理论上推进了民主理想,但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依然是一个空想性方案.因而,张康之教授在思考社会治理体系变革问题时,提出了合作治理理论构想,试图用"合作的治理"取代"民主的治理".当然,张康之教授也指出,合作治理才是真正实质民主的治理,是对近代以来形式民主的扬弃.20世纪后期以来,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似乎能够验证张康之教授的合作治理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表征的是社会生态系统各不同要素之间的友好相处和良性互动的状态,这种具体状态既是在人类社会系统的"和合"运动中创生的,又是人类社会系统"和合"关系的表征.人类社会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和合",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也反映着"和谐社会"的价值本质.因此,人只有在理性的价值关怀的观照下,在理想尺度与现实尺度、整体尺度与个体尺度、目的尺度与工具尺度相统一的价值实践基础之上,才能不断趋近"和谐社会"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记并诗>和<墙中之门>中所描述的理想世界的异同的比较和产生异同的缘由的探索,提出虽然桃花源和着了魔的花园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但它们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环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领域与网络有关的概念有多个,极易引起混淆.国外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相对独立的路径演进,分别是政策网络和网络化治理.前者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欧洲,后分化为利益调和和治理两大学派;后者则以美国的研究为主,在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都有所发展.国内与网络有关的概念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社会网络、政策网络、政策网络治理、网络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等.其中社会网络引入最早,主要被社会学领域的学者所关注;政策网络和政策网络治理与西方政策网络研究的两大学派相对应;网络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的使用主要与翻译、学术传承以及使用习惯有关,但每个概念皆有三重来源.西方两条研究路径都涉及治理,而两种治理的内涵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运行机理、价值标准、主要问题以及政府的角色定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中国与西方都存在着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传统的“大同”理想。中国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都要求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消灭剥削压迫 ,消灭私有制 ,实现社会平等。在追求社会理想上二者有相近之处 ,而在各自的表现形态上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大同”理想突出的特点是“大同”、“均分”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则主张“公有共享”。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的思想来源 ,中国“大同”理想则是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条件 ,二者的碰撞和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裴建军 《理论探索》2005,(4):100-101
WTO协定在国内如何适用和在WTO规则下如何充分行使权利、适当履行义务,是中国"入世"承诺履行中的重大问题.前者应考虑以间接适用为主、直接适用为补充的方式来解决;后者则需要综合考虑中国经贸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国加入WTO相关法律文件和WTO规则三方面的情况,通过深入研究、灵活运用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许多描写或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人们决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总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概括说,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思想脉流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寄希望于现实生活中建立理想社会的中国大同思想、西方黄金时代说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二是把理想社会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特色的理论体系"、"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特色的社会理想"组成的有机整体.高举这一伟大旗帜,就是要以"特色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沿着"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朝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迈出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在构建"贞观之治"这一治世工程中表现出了卓越见识与非凡智慧.  相似文献   

19.
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20世纪后期,人类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从80年代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三种既有逻辑联系又有所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它们分别是参与治理、社会自治和合作治理。参与治理是在民主行政的理想追求中出现的,社会自治是在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的成长中展现出来的,而合作治理则是社会自治力量成长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前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扬弃。合作治理是一种正在成为主流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原始文本中,恩格斯是在物理学意义上使用"合力"概念的,这一概念不是人们协作中产生的一种大于不协作时候的力量,即人们熟悉的系统论意义上的1+1>2的作用力.在"合力"的作用下,是"人们"而不是"人类"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由此,理解恩格斯的"合力"思想,不能离开这一思想所包含的物理学的概念特征和分析方法,要认识到"合力"对社会历史及历史规律形成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恩格斯这一思想也为我们认识历史规律及其形成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