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年代末,当儒家文化加上西方科技造就了日本经济奇迹之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80年代初,有的西方学者就明确指出,在自然资源优势与人文资源优势中,日本所拥有的是人文资源优势。许多卓有成效的日本企业,在其成功的诸因素中,最起作用的并...  相似文献   

2.
肖楠  江新国 《前沿》2013,(19):176-179
五四时期著名学者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三种文化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复古主义、资本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与今天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儒化…“西化…“僵化”思潮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流交锋交融的全球化背景下,批判地研究借鉴五四时期著名学者的文化观点,对于今天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都蕴藏了大量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愿望和追求。然而,由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的不同,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分析和比较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英美文学中人文思想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作者所信仰的宗教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更关注个体,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则更关注民族或者国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最近在谈西部人文资源的价值、保护和利用问题时提到:他发现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的艺术,有很大的不同点,就是中国艺术里面有玉器,而西方没有。他说:“玉器不仅是一门艺术,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观念。”费老提出的这个课题,值得引起重视和探索。这里就个人所知,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5.
2008年人文学术热点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而产生持续、深入的探讨和争鸣.在围绕雪灾、地震、奥运、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上,人文学者的思考显示出来自文化深层的回响.这一年,人文学术热点集中表现在改革开放30年反思、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 "后儒家"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造、金融风暴的人文透析等几个方面,而其背后,来自学术古今与思想中西的博弈与交锋,则构成了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7.
“两种文化”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的对立是现代性的困境之所在 ,其实质是人文价值的边缘化和人类终极价值的丧失。这一深重的文化矛盾实质上内蕴于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中 ,表现为二元论和实证主义 ,表现为“心”与“物”的对立和学科帝国主义。因此 ,如何从哲学上揭示精神(“心”)的存在地位和存在方式 ,把握不同知识和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 ,是未来哲学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科学和人文是两种不同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在欧洲近代史上,两种文化的分离和争论,持续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由于中国特殊文化和社会背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虽然因西方近代科学传入而引发,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正在从分离走向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董亚薇 《传承》2014,(10):144-145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著作《西方的没落》从多元文化史观和文化形态史学的角度阐述了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并试图揭示危机产生的根源,引起了西方文化界的强烈反应。斯宾格勒的多元文化史观及其史学理论对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们报刊上屡见谈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主张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国学;这主要来自国内。一是热衷探讨所谓“东方儒文化圈”,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传统替代西方文化传统时代,三十年河东、河西论;这主要来自台岛同胞中某些学者和海外侨胞与华人中一些人士,也有极少数是西方汉学家和个别国家深谙东方  相似文献   

11.
《桂海论丛》2021,37(3)
铜鼓研究是19世纪末由西方学者从东南亚开始的,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外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古代铜鼓上,对活态铜鼓文化关注甚少。20世纪80—90年代,活态铜鼓文化研究在中国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自21世纪以来,活态铜鼓文化研究走向繁荣,中国成为了活态铜鼓文化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肖旭 《前沿》2013,(3):146-148
西方文化入门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基础,许多老师及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学好它对学好英语的重要作用。学习西方文化能够让我们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传统以及思维方式。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因此,西方文化入门课的教授工作值得我们高校英语教师和学者们更多地去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民主发展动力是指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主化进程的主体力量以及主要因素。西方学者认为,民主的广度、深度和范围是衡量民主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在民主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西方学者提出了政治领导动力论、政党动力论、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动力论、经济发展动力论、精神文化动力论等五种观点。虽然西方学者普遍强调"西方中心"的政治价值观,从而导致了其民主发展动力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他们的理论对于我们探索如何通过增强民主发展的动力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还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巫宁 《思想战线》2005,31(6):121-123
自古以来,旅游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随着现代旅游作为现代生活方式和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兴起,我国学者将目光投向旅游领域,研究方向仍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技术、资源等“工具”性层面,涉及人文与社会发展的探讨却十分有限。最近看到云南大学张晓萍教授主编的《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该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向旅游研究领域投射了富于洞见的人文之光。《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以下简称《透视》)是反映近年来国内旅游人类学研究动态的论文合集,是国内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积多年之功力研读西方旅游人类…  相似文献   

15.
1969年,美国学者劳伦斯·费里德曼曾在一篇题为《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中较早使用了“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涉及到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知识、看法和行为方式。此后,法律文化一词便被中西方学者加以研究和广泛的使用。法律文化同文化一样具有整体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从其时间上的顺序及其总体特征来看,可分为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其实是一个“四不像”,在文学批评、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之间往来穿梭,频繁搬用他人的理论武器。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讥之为话语“掮客”。此说并不尽然,“接合”(articulate)理论就是他们的独特贡献。从理论方法上看,它体现了文化研究在文化阐释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艰难的摇摆。从政治意图上看,它不啻为英国文化研究正式介入后现代主义论争战局的宣示,呈现了西方左派在激进政治立场上的融合与分歧。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种激进的政治话语分析中发掘一种潜在的诗学意涵。它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左派底色。一“接…  相似文献   

17.
赵伟 《公安研究》2010,(6):81-84
警察亚文化是西方警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警察亚文化研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从批判的视角述评西方警察亚文化研究,目的是认清其精华糟粕,以为我国的警察文化研究借鉴利用,进而指导我国和谐警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构中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先进文化建构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作用 ,发挥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构中的德育功能必须关注多元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 ,同时必须构建主导性、人文性、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西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之一 ,就是中国文化重在悟性体验 ,个体差异大 ,传承不易 ,难以构成一以贯之的科学体系 ;西方文化则重在逻辑推演 ,据此积累知识 ,广为传播 ,而继往开来。借鉴历史的思维教训 ,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紧密结合 ,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是追求真理的终极目标 ,也是中国文化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甘雪春 《思想战线》2001,27(3):82-87
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批西方学者得以前往丽江,对纳西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们或与纳西族学者进行合作科研,或是直接进入纳西村寨进行田野调查,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纳西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如杰克逊、孟彻理以及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西方年轻人类学家,他们在纳西族的宗教哲学、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