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娟 《法制与社会》2010,(16):115-115
上市公司治理风险就是上市公司的内控风险,即内部治理结构的风险,主要包括大股东控制风险、董事会风险、独立董事风险、监事会风险以及内部人(经理人)控制风险。本文分别从以上各个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形成以及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汪世虎 《政法学刊》2002,19(5):79-82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西方国家有不同的股权结构模式,相比较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还存在一些弊端,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郑霄 《时代法学》2005,3(6):61-67
自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公布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从该制度运行几年来的实际效果看,并没有实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初衷。我国上市公司不具备与独立董事制度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股权结构,而且独立董事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性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是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未能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银行介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介入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及信息披露的缺陷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建立健全银行介入公司治理的现实路径选择,其中首次提出建立银行集团型"拍卖"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上市公司治理实践的抽样调查表明,应进一步改善董事会的决策机制、保障监事会获得信息的权利和途径,以及进一步完善会计监查制度,以保障公司治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从法律制度层面规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国庆 《法人》2004,(11):140-141
像我这样的读者,多少都有些挑剔。大学期间,虽不求甚解,但培养的欣赏眼光总比欣赏水平高很多;工作了几年,阅读的时间被一再压缩,选择书目也就比较谨慎。所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书名,甚至第一章也让我厌倦,因为我的头脑拒绝接受理论性太强的内容,恐怕这也是普通读者的普遍心态吧。但我不得不承认,第二章的内容吸引了我,直到读完整部著作,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并能够读懂的法学专著。  相似文献   

8.
谢林钰 《法制与社会》2014,(15):102-103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规模的不断壮大,学界越来越关注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在对策建议层面也多以放宽法律限制为重点。面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内生问题与外在瓶颈,必须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方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国有上市公司无效率的治理结构造成这些公司的代理成本过高,因而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为了保护股东的利益,实现公司的高效运行,应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国有上市公司间购并的制度可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成本最低,而且能促进国有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结构的建立,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国有上市公司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0.
李会娇 《法制与社会》2013,(17):104-105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重要的组织架构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投资者要求各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我国自2008年国美之争后,公司治理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蒋建湘 《法律科学》2012,(6):131-138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由股权结构决定的,当前各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为导向正在向"相对控股"趋同。在我国,国有股权高度集中是国有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虽然股权集中在某种程度上有其优势,但我国国有股权的过于集中会损害公司治理的效率。因此,在分散化原则的基础上体现适度集中——即"相对控股"——同样应当成为我国国有公司股权结构的选择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国有股的减持,包括国有股绝对量的减持、国有股相对量的减持和国有股限制性减持三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在我国当前都需要法律的配套。  相似文献   

12.
近期研究表明,各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的集中程度、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红利(分配)政策以及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途径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投资者(股东与债权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以免受公司经理和控股股东剥夺,是对这些差异的解释中的一个通用要素。我们阐述了各国法律以及执法效率的差异,讨论了这些差异可能的起因,概述了它们的影响,并评估了公司治理改革的可能策略。在理解公司治理及其改革上,人们习惯把金融体制分为以银行为中心的体制和以市场为中心的体制。我们认为,与这种方法相比,基于法律的进路更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司利润分配制度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利润制度的合理建构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分配客体中只有公司价值中的净利润才可用于现金股利分配;第二,分配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包括公司自身;第三,分配标准应坚持股东约定与以实缴资本比例相结合的原则;第四,分配方式应以股东会决定为依据;第五,分配行为规制上应不断完善我国瑕疵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事制度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章对上市公司监事制度产生的根源、若干国家实施的监事制度的各自 特点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监事制度在体制性环境和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了予以完善的意见。作者认为,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可以并列存在,职责可以 在法律上切分;监事会中不必强制性地要求有职工代表参加;外部监事可由相关银行的 代表充任;应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监事和董事一样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相似文献   

15.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问题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它既是公司的股东,同时又在公司外部资本市场中对公司治理起到监督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对机构投资者的概念、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参与治理的方式的分析,对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谈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构投资者近年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蓬勃发展,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也开始显现,但在参与治理中也存在一些障碍。同时,我国关于机构投资者的立法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不能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立法。结合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参与的加深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进而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的全球化浪潮。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家们认识到公司治理不仅是大企业的事情,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考虑公司治理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国际上三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然后指出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国企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8.
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比较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公司治理问题,借鉴西方公司治理中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主义的抬头,我国上市公司应顺应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致力于构建由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于2005年制定了公司法典,改变了延续百余年的公司法作为商法第二编的立法体系.该法于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开始施行.同时,日本对证券交易法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更名为金融商品交易法.该法于2007年9月30日起正式开始施行.在现行日本公司法中,股份有限公司是最为重要的公司形态.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适用的角度来考察的话,股份有限公司不仅要适用公司法,同时也要适用金融商品交易法.从法律的属性上来看,公司法主要是规定了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到运行中有关组织层面上的私法规则;而金融商品交易法当中虽然行政性规定居于多数,但也包含了一部分私法性质的规定.本文从公司法与证券法两个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探讨公司法与金融商品交易法两部法律本身属性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围绕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问题,全面介绍并探讨了日本立法界与理论界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20.
MBO: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MBO(ManagementBuy-outs)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杠杆收购(LBO)原理,通过融资手段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股权结构、控制股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中国自四通集团实施第一例MBO收购案及广东粤美的实施首例上市公司MBO收购案以来,上市公司MBO大有方兴未艾之势。2003年伊始,涉及国有资产的9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正在积极探索MB0。然而,人们不得不承认我国上市公司的MBO是在缺乏“游戏规则”的环境下进行的,普遍存在着四个焦点问题:收购主体的产生、国有资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