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雨 《党建》2014,(1):55-57
●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一直盘桓在我心中。●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余秋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正潜逃到家乡的一座山上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因地震,我联想到了祖先遇到天灾时创建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等等神话,一下子摸到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从此,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一直盘桓在我心中。后来,我也以通行的学术方式研究了世界上14个国家在哲学、美学、艺术学上的种种成就并写成了好几本书,但很快就转回到了我的学术原点:只从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4,(27):16-16
正孔学堂学术委员会近日正式对外发布《孔学堂2014共识》,"共识"重申了贵阳孔学堂的宗旨,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定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再创中华文化之新辉煌。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是贵阳孔学堂的最高学术机构,旨在为孔学堂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交流、出版、评奖等学术活动提供指导、咨询等,促进孔学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学术委员会设主席1人,学术委员16人,由来自全国15所大学  相似文献   

3.
正"苞括宇宙",即上知天文星空";总览人物",即俯察大地人文";控引天地",即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错综古今",即历史与现实交会。这四句话体现了仰望星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浪漫的文化想象力。蜀人重文,济济多士,煌煌巨编,世传于蜀。《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甚至称赞汉代蜀文化到了"文化弥纯,道德弥臻"的境界。蜀人文章学术之风,是从司马相如开始的。他有个百日做梦成赋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片走红海外,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华美食、中华文化的关注。其实,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能够贡献给世界的不仅包括形而下的"器",而且包括形而上的"道"。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就是基于这一判断和考虑。着力打造"学术中的中国",是当代中  相似文献   

5.
<正>20多年前我曾遇到过一件尴尬事,在接待几位学者时意外听到他们的议论:某主持会议的领导在介绍来宾时,把"学术造诣"读成了"学术造旨",我联想到草拟的主持词也有类似的话语,便把这一议论委婉地传递给了单位领导,该领导愧疚地说:"我都读了30多年错字了,怎么没人指出来呢?"对于我这"一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什么?人们可以给出许多答案。我认为文化的实质是"以文化人",文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学识内化为精神、修养、人格和力量,给自己以信心,给别人以温暖。文化是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文化人应该心有信仰、胸怀理想,即使经历挫折遭遇不幸,也依然执着追求,无怨无悔。真正的文化人应该仰望星空、施展抱负,古代士大夫尚且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党建》2014,(2):24-24
正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中宣部举办的"文化茶座",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文明体,这种文化生成、文明传承在"观念世界"或文化全球视界塑造的世界奇迹性成为一种文化"诠释场",倡导"文化自信"首要切入这个"根魂"所在。地理环境在文化内质衍生与发展变迁过程中呈现重要的"内化外塑"作用,中国地理结构具有保守性特质,并赋予投射到文化独立性的自洽内质。中华文明则是一种建立在农耕自足基础上的"内向型文化",属于静态文化。其表征祖先崇拜的宗族礼序、乡贤文化与乡村自治文明接轨,推移外放为差序格局并建构为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其社会抗风险能力强、韧性好,塑构了农业社会超稳结构模式。中华文化政教分离的"文化建构"模式规避了大规模宗教战争的发生,确保政权在"文化合法性"的道统政统中对接循环。史学是民族意识的源泉,中国是"历史的民族",汉字具有超强的历史记忆功能和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历史文化涵养民族道德品质,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迈向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9.
姜德友 《奋斗》2014,(3):51-51
正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既代表了各地中医学术特色和诊疗水平,同时也描绘了地域文化特点,是重要的地理文化标识。如今,在全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家族"中,正冉冉升起一颗"新星"———龙江医派。2012年,龙江医派入选全国中医药管理局首批64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龙江医派丛书"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龙江医派日益成为黑龙江省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对此,我心中充满自豪与喜悦,充满无穷的干劲、不竭的动力。我时常感觉,自己的生命已经与龙江医派融为一体,而这项事业也值得我倾尽一生的心血去奋斗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最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点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些讲话中,他充分肯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讲话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吸收了学术理论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1.
<正>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8年8月,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青海大学武永亮教授和青海大学杨玢副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正是着眼于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学术成果。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中该共同体所认定的"历史",民族交融是复合民族共同体族际互动的现实行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现象,三者密切相关,联结成民族文化认同过程的全景画卷。《"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由康立芳、杨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坚持历史主叉的分析方法,以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为背景,着力从"民族性与开放性"、"中华文化传统"、"传承与创新"."认知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和谐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作用.关于"民族性与开放性",文章以抗战期间形成的"文化统一战线"为主要背景,着力说明抗战文化对五四文化的反思与发展,论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关于中华文化传统,文章将"和"与"中"视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认知取向,同时论述了庄子"以耳而合欢,以调海内"的思想,并且使之与中国近代调和思想相联接,厘清中国"和谐文化"的发展脉络.关于"传承与创新",文章从中国近代思维切八,强调要正确理解新旧关系与新旧调和.关于"础n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章认为要紧紧围绕着和谐、包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的角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随之产生的文化碰撞也越来越强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承载的期待都多,责任都大。本期讲坛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她的思考和实践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主持人:首先祝贺您刚刚度过80华诞。您在77岁高龄创办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咱们今天的讲座就从为什么创办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谈起吧。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7,(1)
正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结合我区发展实际,提出"四个高于"和"三条底线"。"四个高于"与"三条底线"有内在联系,"四个高于"的参照系是全国平均水平,"三条底线"的标准也是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区属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只有做到"高于",才能实现"不低于",要想守住"底线",必须实施"高于"。只要能够保证"四个高于","三条底线"特别是发展底线和民生底线就不会"下穿",并能得到巩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初,泰戈尔怀着沟通中印文化、复兴东方文化的愿望来到中国发表演讲,却引起陈独秀的激烈批判,其原因在于陈独秀误读了泰戈尔思想的本意.这种误读的产生,不仅由陈独秀的社会经历与思维方式等个人原因造成,而且还源于泰戈尔思想和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同时也是五四时期文化氛围影响的结果.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误读,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入之见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产物,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难以避免的"消极误读",而且还包括掺杂许多主观因素的"积极误读".陈独秀对泰戈尔思想的批判牵扯到人格评价,已经超出学术批评的伦理底线,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7,(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信心有责任为传承中华文脉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4,(5):10-11
正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值得自豪,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一直没有断流,一直在延续、传承。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自《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交流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4,(1)
网络文化既有正面价值也有负面价值。网络文化在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推动教育模式转变和促进人际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法律及道德底线,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冲击优秀传统文化和加重个人与社会疏离。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9.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20.
思索春天     
一直以为,春天不只是用来看的,眼睛所能采集到的镜头都是暂时的;春天也不只是用来听的,耳廓所能摄取到的韵律都是肤浅的。春天,需要我们用心、用脑、用全身的器官去思索。思索春天,我懂得了感激:感激上帝给我健全的躯体和理智的头脑;感激世界为我创造如此广阔的生存天地;感激父母给我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洗礼的机会;感激社会为我提供施展抱负品尝劳作的痛苦与快乐的舞台……因为心存感激,所以我把失落当成了起点,我把批评当成了动力,把困难当作了腾飞的号角。也因为感激,我更加热爱生命,更加乐意去耕耘。懂得了感激,也就是懂得了尊重:尊重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