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亚太地区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一、东盟扩大合作范围今年7月,在文莱举行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上,越南被接纳为这个组织的第七个成员国.这是东盟迈出的重要一步.此举说明,东盟已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向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存的集团发展.在接纳越南之后,东盟可能将在不长的时间内接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为成员,从而成为真正政治意义上和地缘意义上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相似文献   

2.
翟崑 《瞭望》2006,(31)
中国帮助东盟解忧的过程,也是达致地区性共赢和多赢的过程对于东盟国家而言,一个不变的地缘现实是——强国环绕;而一个可变的战略环境是——东盟可凭借集体的力量,借助国际大势,通过实施大国平衡和东亚合作战略,与强国共舞,进而构建和平与繁荣的地区新秩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以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一次飞跃,也是东亚经济整合的重要举措,而其发展状况令人关注.中国与东盟贸易扩大是来源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还是来源于产业内贸易,值得我们研究.引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细致地分析,并通过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原理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应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相似文献   

4.
未来10年中国周边地区将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战略“塑造”的大棋盘 未来10年,亚太格局及中国周 边安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 化,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说,仍然可以套用一句老生常谈的俗话:挑战与机遇同在。 未来10年,中国周边群雄并起,5至7支主要战略力量将在亚太并存竞争,逐步形成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因发展速度不同步,到2010年,中国周边经济布局和力量配置将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上,印度有能力在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成长为经济大国;东盟、韩国经济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在政治上,…  相似文献   

5.
朱镕基总理在2000年出席 “东盟和中、日、韩”(“10+ 3”)政府首脑会议时,提出要研究中国与东盟发展自由贸易的可行性问题,与会各方极为重视,东盟也给予积极响应。会后,中国和东盟成立了由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和学术机构的专家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之间发展自由贸易关系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东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联合研究。现在,专家组已经完成了研究报告,并对中国与东盟  相似文献   

6.
析印度"东进"东盟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学者对印度"东进"东盟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负面影响方面.诚然,印度东进东盟、与东盟发展战略关系意欲"联合抑中"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中国对东盟与印度的成功外交,互信的加深,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并未降低、外交空间并未缩小、安全威胁并未增大.因此,客观地评估印度东进东盟带来的影响才能对理解中、印、东盟三方关系的互动与发展趋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6,(44)
10月30日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纪念峰会,是我国今年三大多边外交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也将同期举行。中国领导人和东盟10国首脑齐聚南宁共商合作、发展大计。而南宁也因此成为我国一次接待国家领导人人数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中国与东盟为什么会选择在南宁举办这一必将载入史册的历史性盛会?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4)
东盟共同体建设2003年后驶入快车道,如今东盟经济共同体初现雏形,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也在抓紧建设。东盟共同体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关系既有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这些方面的消极影响。中国可采取对策,削弱乃至消除东盟共同体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目前签订的最大的自贸区,也是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东盟日益稳定的经贸关系,也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0.
张丽华  姜鹏 《理论探讨》2012,(5):141-144
地缘环境变迁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观念转变有着重大影响,并进而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与粮食安全政策的基本走向。地缘环境的复杂现状和大陆型地缘类属身份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战略选择路径,决定了我国仍需坚守高自给率的粮食战略选择路径。但随着东北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中国也需要在具体策略及战术层面上相应调整粮食安全的评估机制,构建东北亚地区粮食安全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效用之间最佳的平衡,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提升与东盟的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主攻方向之一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15年,也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15年。从开始正式接触、对话,到近几年关系全面、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逐步扩大,各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建立起了稳定的友好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12.
谢俊才 《学理论》2009,(19):31-33
从三角关系视角探讨中国、东盟、日本三者间的关系互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东盟-日本三角关系基本成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大幅提升,推动了日本与东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盟。三角关系大致朝着良性方向互动,这对强化“10+3”、“10+1”合作机制,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共同繁荣,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美誉度与话语权,同时也面临挑战。对此,要完整准确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中的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深入分析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影响力面临挑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下提升中国对东盟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6,(43)
中国-东盟“M”型区域合作、“两廊一圈”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南贵昆区域合作……美丽的壮乡首府——中国绿城南宁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多区域合作。眼下,南宁广大干部群众正全面踏上多区域合作的新征程,朝着开放、发展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目标迈进。全面融入“M”型区域合作广西处在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而南宁市则是这个交汇点的核心,是多区域合作地缘经济的中心。在不久前结束  相似文献   

15.
尹朝晖 《理论探索》2012,(3):117-120
地缘安全战略是孙中山国防及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孙中山将移民实边、兴建铁路、开发海南、经营亚太作为地缘安全的重点;主张陆海并重,发展空权;认为地缘安全是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之上,要将军队建设和军备研发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汲取孙中山的中国地缘安全思想,维护国家地缘安全,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指导思想,重视经略缘边、缘海地区;必须立足内陆,挺进海洋,发展航空,把陆、海、空兼顾作为中国地缘安全战略核心;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富国强兵作为维系国家地缘安全的物质基础;必须积极发展国防科技,把国防科技力作为中国地缘安全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6.
李佳锚 《学理论》2015,(4):104-105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对深化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阐述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建设的进展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尹朝晖 《理论导刊》2007,15(6):90-93
无论是从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以及能源安全来说,中亚都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冷战后,中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争夺,展开激烈的地缘博弈。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必须采取相应的地缘战略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上数千年一直是陆地国家,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海洋地缘政治从来就不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原因也不难理解,中国从来就没有计划要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只有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国家的时候,海洋地缘政治才会变得重要起来.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只是近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李耀华  安钧洳 《学理论》2012,(24):13-14
自2009年"无暇号"事件以来",南海问题"一度升温。与中国存在争端的国家均是东盟成员国,争端势必会对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产生影响。同时美、日、印等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也会对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产生间接影响。但我们应看到中国与东盟这些年形成的良好合作局面,以及东盟自身的一些因素对"南海争端"给双方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总体来看",南海争端"不会根本改变中国与东盟继续合作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0.
7月21日东盟七国外长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会上接受了柬埔寨、老挝提出的1997年加入东盟的正式申请,并让缅甸享有观察国地位。会议欢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成为东盟新的对话伙伴国,并希望扩大与这三个新对话伙伴国之间的合作,这对推进亚太地区的全方位对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反映东盟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国务院部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这次参加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新阶段。 东盟国家是中国南方近邻,并且同属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