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果说去年国际金融剧烈动荡之际,西欧还作为一架比较有力的发动机拉动着滑向衰退边缘的世界经济,那么,在象征西欧经济一体化划时代进展的欧元问世后,西欧经济的车轮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加速前进,更没有发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用,却表现出经济萎缩、增长滑坡的疲态,而决策层关于经济政策走向无休止的争吵更使人感到西欧经济前景朦胧。显然,西欧经济从互996年开始的复苏进程已经因为全球金融动荡而夭折。仅在半年多前,西欧政治和经济界头面人物还自豪地称西欧是不受经济危机波及的“绿洲”和“堡垒”,并认为欧盟将是199…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又遭金融动荡打击●本刊特约记者乐绍延东京专电最近,日本金融界动荡剧烈,破产频频。在这场金融风波中,就连雄踞日本证券界四巨头之一的山一证券公司也在劫难逃,不得不于11月24日正式向大藏省提出“自主停业”申请,敲响了这场金融动荡最重的一锤。山一证...  相似文献   

3.
4月上、中旬,美国经济中有两 件事颇为引人注目。一件是 纽约股市大动荡,另一件是克林顿在白宫召开百人大会,讨论美国“新经济”问题。这两件事同时发生,看似偶然,却又有其内在联系。信息业特别是其中的网络业,是“新经济”的重要标志,这个新兴产业的公司股价如日中天,起到了集中资金、支撑“新经济”的作用。然而网络股定值过高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又导致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对“新经济”的持久不衰构成威胁,这是一个矛盾。纽约股市的大动荡,是一次人们期待已久的网络股大调整。 这次股市大动荡的导火线之一,是因微软公司反…  相似文献   

4.
泰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原因●李长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8月11日在东京承诺向泰国提供16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以帮助泰国渡过金融动荡带来的难关。20多年来,继“四小龙”之后,泰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誉为亚洲“四小虎”之一。今年伊始,泰国金融...  相似文献   

5.
《瞭望》1998,(40)
世纪末的世界金融大动荡本刊记者临近本世纪末,世界经济的海洋上突然刮起了一场飓风,国际金融业顿陷动荡中。东南亚首先“蒙难”这场飓风首先在东南亚突然登陆,1997年3月3日,亚洲“小龙”之一的泰国发出了第一个信号:由于泰国房地产过热,呆坏帐数额激增,国际...  相似文献   

6.
发展经济,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其中也包括美的需要。然而,遗憾的是发展经济忽略美的现象时有发生。小造纸、小化工发展起来,,江河湖泊却成了染缸;城市高层建筑增加了,与周围的和谐美感却被破坏了;快餐业多了,“白色污染”也日益加剧;旅游景点风光如画,而景区的垃圾、蚊蝇却令人生畏。人们不禁要问,一边加速发展,一边破坏美感,这是我们的初衷吗?缘何一些地方发展经济总在大煞风景呢?一是认识模糊,以为群众刚过“温饱线”,尚无条件谈美,二是急功近利,一切为了眼前捞几个钱,重经济效益却置生态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三讲和三学     
《瞭望》1998,(45)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关键时期又称之为“非常时期”,这是因为现时我们面对国际政治纷争、经济动荡、东亚金融风波未息的局势;我国改革继续深入,经济持续发展,但诸多深层矛盾显露,难题也甚多。有人比喻现时情况有如登泰山:遥见南天门,苦渡...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一年,国际经济形势剧烈动荡,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本地区的经济受到重创,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场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国际经济深刻的依存关系。展望1999年经济形势,虽然在...  相似文献   

9.
1998年,在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激烈的世界性金融动荡中,人民币稳定的态势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对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在一些国家货币贬值已成定势的情况下,人民币是否应继续保持坚挺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一般意义上...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认为,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不测和危机的“瓶颈期”。一般而言,在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壮大,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等变化,极易产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民族关系紧张等问题。处理得好,经济就能持续快速发展;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02,(Z1)
日本高层对日元汇率急剧贬 值的主要解释,是其“符合 日本当前经济的基本面”。那么,日本经济的基本面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对这一点,在日本,在东亚国家,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日本,悲观论颇有市场,夸大其经济衰退给自己带来困难的舆论不在少数,日本政府也以此寻求亚洲国家对日元贬值的谅解。在东亚国家,则有舆论认为日本政府有故意渲染其衰退严重性之嫌,日本的衰退其实是一种假象,是出于政府战略选择的考虑,日本经济目前的形势是“老虎起跳前的后坐”。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市场加剧波动的原因和影响●殷小茵0月上旬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主要表现为西方国家股票市场大幅下滑;东南亚地区金融动荡加剧,特别是以经济稳健著称的香港地区股票市场出现暴跌,台湾地区汇市剧烈波动;世界黄金价格下跌至12年以来最低点。金融...  相似文献   

13.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除其本身制度与法治的原因外,也是八十年代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同时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合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社会就如何防范和控制国际金融危机的争论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且从各方面开始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压力和影响。中国需如何应对亚洲金融动荡呢?如何既能免使中国陷入危机,又能对亚洲经济作出贡献呢?第一,努力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是有力应对亚洲金融运荡…  相似文献   

14.
论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自8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由经济发展引发的政治转型。并认为,这一时期东亚国家各国政治转型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力的扩散是在国家体制内部进行的,这与西方的政治多元化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东亚国家各国政府在介入经济的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社会力量都纳入“国家合作主义”的体制之中了,而西方的社会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的强大压力  相似文献   

15.
跨进2001年前夕,世界经济形势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国际市场上大幅攀升的石油价格已开始明显回落,持续疲软的欧元兑美元汇率也逐渐回升,使得油价飙升和主要货币汇率失衡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严重不利影响有所缓解。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速显著放慢,股市继续下跌,美联储虽仍保持利率水平不变,却声称今后的货币政策将从防范通货膨胀转向防止经济衰退。而新兴市场经济也再次出现金融动荡苗头,土耳其货币贬值和阿根廷债务危机迹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警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迅速作出反应以防止金融危机扩散。种种迹象表明,2001年的世…  相似文献   

16.
一、引论国有银企之间的不良债务问题是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突出而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使国有银企的改革陷入了一种僵持状态,而且成为宏观经济金融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掣肘,是有可能导致我国爆发金融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潜在隐患。为此,关于如何解决国有银企的“债...  相似文献   

17.
麻雪丹 《党政论坛》2010,(18):11-11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因不堪“耻”而跳崖自尽了;动荡日本政局的毒大米事件中的米老板中川昭一,因受不了良心折磨自杀了;俄罗斯奥伦堡州中学教学楼楼梯坍塌导致五名学生罹难,副校长在万股自责之下引绳自尽了。这些生命的消失,让“耻感文化”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韩国对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给经济造成的影响仍心余悸,但早在去年底,金大中总统就正式宣布,韩国金融危机“已经结束” 今年四五月份,韩国经济界发生了一场有关韩国是否可能发生第二次金融危机的争论。争论的起因是前四个月贸易收支盈余大幅减少,短期外债增加,金融市场动荡等等。争论双方都振振有词,列举了许多统计数字试图说服对方。目前这场争论已经烟消云散,然而它却给人们留下了回味和思索的余地。 1997年底发生的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以至人们今天说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看到一些暂时性的统计数字就…  相似文献   

19.
刘丹丹 《学理论》2009,(3):38-40
哈尔滨新兴工业化道路面临的宏观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经济增长形式为虚拟经济的膨胀,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扩张和金融衍生交易为特征的经济。在发达国家,由于忽视对实物产业的投入。长期向外转移生产性产业,一些产业已出现“空心化”,生产效率持续走低,致使本国产出不能满足国内消费,  相似文献   

20.
岁末年初,回顾过去一年的形势,人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拉美地区经济持续好转,实现连续两年增长,而人民却陷入更加严重的贫困化泥潭。一些国家因此而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经济改革受到直接威胁。 拉美国家的经济在80年代初陷入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整个8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80年代末,经过近10年艰巨调整,墨西哥等国率先根本改变发展战略,采取新的发展模式,从以国家干预和进口替代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