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柳枢 《党政论坛》2014,(22):53-53
来丹麦旅游,在哥本哈根一下飞机,接我的朋友就说要请我吃一顿丹麦大餐。但在酒店住下后,朋友却把我带到了酒店的健身房,然后说:“今天你想吃什么就完全靠自己了。”我不理解,我吃什么和健身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北 《侨园》2013,(7):29-29
<正>我久居欧洲,对当地人的文明礼貌很有感受。在欧洲,人们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礼貌。只要我们是相识的,或者曾经碰过一面,俩人再次见面时,第一句话就是"你好",或者是上午时间就说"上午好",下午时间就说"下午好",晚上时间就说"晚上好"。不像我们开口就问"吃了没有?"如果是要好的朋友见面,还用自己的脸颊在对方的脸颊上每边亲一下,嘴里发出"啧"的声音,就像真的用嘴巴亲对方的脸颊。如果是更加要好的朋友,或者情人,或者长时间没有见面的家人,双方还要互相拥抱。有的在拥抱时还在对方的背上轻轻拍几下,表示亲热和  相似文献   

3.
未来     
娄岩 《侨园》2012,(6):34
临回美国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原本想和父母在一起,但朋友的一个电话又让我忘记了最后陪父母一个晚上的诺言.在送我回家的路上朋友问:"这次回国感觉如何?"我脱口而出的竟是"我仿佛完全忘记了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的事实."用我母亲的话说:"这孩子回国这么多天就没在家里吃过一顿饭."一个朋友更是调侃我道:"我就没看过一个像你这样从国外回来的人,比总理还忙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日本政界和舆论界的某些人,悖历史,逆潮流,又刮起一股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翻案的阴风,主要表现是: ——否认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惨案。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11月10日对日本共同社记者发表谈话说:“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南京)大屠杀,请去问问自民党的政治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有过‘南京大屠杀’这回事”。在此以前,石原还在美国杂志《花花公子》10月号上发表谈话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1937年),是“中国人制造的谎言”。  相似文献   

5.
赵仁近 《慈善》2019,(1):37-37
有位朋友,几年前老伴儿突发心脏病离世,只剩下一个人孤苦伶仃生活,独居一室过着孤独日子。老伴儿的去世,让她孤身一人,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的滋味更是难熬。没人一起说话、一起聊天,无精打采,度日如年。苦闷无望时,她忽然想起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对耄耋夫妇,两人牵手了60多年,老伴儿去世那一天,对她说:'你不要为我悲伤,也不要感到...  相似文献   

6.
李光濂 《各界》2013,(2):9-11
吃 江青,这位自称“旗手”和“战士”的人,在当时中国人生活艰难的年代,是怎样生活的?我们从当时报刊公开发表的,关于她吃穿玩乐的文章,就知晓了。  相似文献   

7.
<正>偶然的机缘巧合,我经历了哈佛大学的一堂人生体验课。课程开始,所有的人被分成了两组,里面一圈,外面一圈,面对面站着,参与体验的有一百来人,围满了整个会场。教授先向我们讲授了规则:在遇到的人中,如果这个人你只是擦肩而过,不想和他或她做朋友,就伸出一个手指;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还可以,想认识一下,就伸出两个手指;如果你愿意和这个人做朋友就伸出三个手指;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你  相似文献   

8.
钱行 《瞭望》1985,(39)
这篇文章犹如一篇“人物小传”,把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如何从一个“密苏里人”(“我是密苏里人”在美国是一句谚语,意为眼见为实,不轻信,不受糊弄)到“国际人,”叙写得有声有色。文中特别提到了斯诺和鲁迅、宋庆龄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娄岩 《侨园》2012,(5):26
朋友终于拿到了美国驾照,虽然历经磨难,但总算实现了宿愿.记得去年朋友刚拿到绿卡就匆忙来美,那时美国的一切对他还很陌生,语言不通,各方面都需要适应.我这个朋友有个嗜好,吃的方面很讲究.在国内时就偏爱进口食品,来到美国后,他觉得什么东西都好,什么东西都便宜.比如买一听日本罐装啤酒,在中国起码要花80元人民币,这里却只要区区两美元,而且品种繁多.那天他买了一大块鸭胸脯,才花了1美元,直呼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0.
娄岩 《侨园》2013,(5):35-35
<正>秋雨喋喋梦入尘,风经暖阁拭新痕,相望同天不同月,寄梦浮云欲断魂。有时寂寞和孤独会像可怕的病毒一样,使人意志薄弱,人性倒错。在北美我就遇到过一个来自北医,正在大学里读硕士的自费女生。交谈中,她说了一句让我感到非常震惊的话:有时我真觉得妓女都比我活得快乐。我问她为何如此消极,她略微迟疑了一下便给我讲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她来加拿大读硕士一年多,男朋友却在美国微软工作。她想去美国和男友团聚,但由于还没有结婚,又没有合法身份所以一直未能如愿。长期以来,他们只能天涯相隔,在电脑和电话上维持着岌岌可危的感情。他们常常因为时间上的冲突,或阴差阳错,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约定。由此产生的误会和矛盾,发酵后变成一种可怕的毒药,无声无息地侵蚀着他们的爱情。原本美丽无比的二人世界里,已不再是晴盔万里,相反经常会阴云密布,雷雨交加。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党政论坛》2010,(6):22-22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与同事交恶,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家庭生活与工作都大受影响,最后他选择了离职。  相似文献   

12.
娄岩 《侨园》2013,(4):34-34
<正>在中国,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对今天的芝加哥人来说,不看场公牛队的球赛同样就不算是芝加哥人,起码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芝加哥人。对此,我算是有了切身的体会。芝加哥人有多么拥戴他们的公牛队,多么为它而感到自豪和引以为傲!说实话,最初花旗银行的朋友邀请我去看这场球赛,我还很不以为然。心想躺  相似文献   

13.
王长才 《民主》2014,(11):1-1
<正>我们有一个和我们的生命与事业相伴前行的朋友,她的名字叫《民主》。她不仅是杂志,更是我们奔向民主路上的一面旗帜,她引领我们向那个目标前行。中国有那么多奔民主的人,有那么多为中国的民主政治进步而奋斗的志士,可是有几人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位朋友?我们有幸拥有,拥有这个朋友。《民主》杂志在北京霄云里,我在南京,距离1200公里。过去我乘66次快车,需在车上睡一夜,天明才能到达;现在乘高铁,只用4个  相似文献   

14.
“你对美国的印象怎么样?”自从应美国明尼苏达州麦克莱斯特学院世界新闻所之邀踏上大洋彼岸的那方“新大陆”,相逢的每一位美国朋友,从新闻工作者、学者、生意人、农民到出租汽车司机,几乎都以同样的问题作为“引子”,开始我们之间的交谈.“勤劳智慧的人民,美丽清洁的环境,多姿多采的文化,繁荣富裕的社会……一言以蔽之,我喜欢这个国家.”我的回答是真诚的.我知道,就他们当中的某些人来说,不过是应景地问问而已.作为回敬,我也常常问他们,“你了解中国吗?”  相似文献   

15.
市井人语     
《侨园》2018,(11)
正警惕朋友圈里的"私房月饼"最近有读者反映,她在微商处购买了"私房月饼",吃完后家中三人上吐下泻。她立即向商家投诉,却被对方拉黑。目前,许多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转向了朋友圈,以为"朋友"就多了一份信任,只是没想到朋友也有地道和不地道之分。所以对朋友圈里的"好东西"也要保持足够警惕。(王军荣)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7,(6)
正上个月我从英国回来探亲就听说了闺蜜的感情经历。我很难想象那个曾经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她,今天能如此有"主意"的"一意孤行"。但是,当我听完闺蜜的诉说后,我几乎说不出同意或不同意的话。大概理解二字就是最恰当的词汇了。10年前,与她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的丈夫因病去逝了,从此,她的生活犹如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巨大的生活"逆转",几乎将她的性格都改变了:她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一个人沉浸在思念丈夫的回忆中,不愿意接触任何人。萎靡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之后,原先都吃大锅饭的中国人,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同程度地先富起来了。与此同时,讲排场比阔气之风也在抬头。穿,非名牌不用;至于吃,那更是出手非凡了。最近北京一家大报报道了一位歌星与几位同道在一酒店用餐,7个人花了8000多元。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一位下海经商但并未赚过多少钱的朋友,岂料这位朋友却说: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6,(9)
正《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一部爱情名著,而我在俄罗斯采风期间,让我印象更深的却是俄国人餐桌上的"红与黑"。我无论走进哪一家食品店,或是到大大小小的餐厅、食堂甚至小吃部去就餐,都会闻到一股又甜又膻的奶油味夹杂着浓烈的酸咸味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吃惯了煎炒烹炸的"中国帅哥"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那就是俄罗斯人每餐必用的红菜汤的味道。俄罗斯朋友告诉我:这道红色的热菜汤,是以约2500克牛骨头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位准备买车的朋友问:你说我是不是应该等一下再说,眼看咱们就要“入世”了?还有一位退休的老同志忧心忡忡地问:我一辈子那点积蓄都放在门口的银行里,你说“入世”后咱们这些银行会怎样?我那点钱不会就没了吧? 随着“入世”的临近,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9月17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相似文献   

20.
史星文 《各界》2014,(7):F0003-F0003
窗在四楼。窗外是一片疏林。疏林有松、枇杷、樱桃、红叶李、银杏、皂角、国槐和青竹。疏林是鸟的栖息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鸟:有时是一群一群的鸟在空中长久盘旋,突然就落入疏林里,叽叽喳喳的,像是召开鸟的大会:有时是三五只,像朋友小聚,抑或是温馨的家庭生活:有时是一对儿,从亲呢的神态看像是正在热恋:有时就独独剩下一只,站在枝头鸣叫或伏着枝头打瞌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