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答道:“我爱好长剑。”孔子  相似文献   

2.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里记了这么一段故事:曾子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着,一个童子掌灯坐在屋角。童子看到曾子身下的席子,说:“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子春赶紧示意他住口,可是曾子已经听见了,“哦”了一声,意思是问童子说什么。童子就重复了一遍:“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赠给我的。我自己不能动了,曾元你来帮助我把这席子换下去。”曾元说:“您病重了,不能动,等天亮了,再帮您换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能够按照礼数寿终正寝也就行了,还图个什么呢!”曾元扶他起来,换了席子。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4,(2):60-60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
正【选自】《论语·泰伯篇》【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注释】(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相似文献   

5.
晏子拒更宅     
【原文】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yù]卖)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愀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5,(7)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相似文献   

8.
国学赏析     
《侨园》2016,(7)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1)施:旧读shi,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  相似文献   

9.
“忌讳”一词,我还是从饭店里学来的。我们今天饭店的服务员,虽然还没有斯文到如《镜花缘》中的酒保那般“酒要一壶乎?两壶乎?”但总也还知道饺子上来以后问一声顾客:“用忌讳吗?”而  相似文献   

10.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烧火做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烟尘)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孔子一行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投吃一粒饭,饿得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得到一点米烧火煮了起来。饭快煮熟时,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到饭甑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8,(6)
正【选自】《论语·泰伯篇》【原文】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注释】(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相似文献   

12.
国学赏析     
《侨园》2014,(4):54-54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2).”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 《侨园》2013,(1):48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选自]《论语-里仁》 [注释](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任重道远     
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先秦)《论语·泰伯篇》【释义】曾参说:"士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9,(1)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说:音yuè,同"悦"。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末:没有。  相似文献   

16.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 贵刊45期《“杂书”有益》一文所引《明人百家小说》中的一段话,我以为应当这样标点: “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  相似文献   

17.
蒋凡 《瞭望》1994,(45)
中国是围棋的故乡,起源甚早,具体时日,只有专家才能说清楚。我只知道春秋时代即已有之。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太叔文子批评卫国大夫宁喜,说宁氏一会儿驱逐卫献公,一会儿又主动请其回国复位,反复无常,必有祸殃,并以弈棋为喻,说:“今宁子视君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按:耦,对敌也),而况置君而弗定乎?”汉扬雄《方言》解释云:“围棋,自关东齐鲁之间谓之弈,”卫国在今河南省境,地属古代关东。所以《左传》所称“弈棋”,具体指围棋,当时已经比较普遍,古  相似文献   

18.
国学赏析     
《侨园》2021,(1)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贬任永州司马期间 ,一次送别他的同乡好友薛存义 ,“载肉于俎 ,崇酒于觞 ,追而送之江之浒” ,极尽依依深情 ,并为之挥毫赠序。序不长 ,其文曰 :“凡吏于土者 ,若知其职乎 ?盖民之役 ,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 ,出其什一佣乎吏 ,使司平于我也。今受其直怠其事者 ,天下皆然。岂唯怠之 ,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 ,受其直 ,怠若事 ,又盗若货器 ,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 ,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何哉 ?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 ,如吾民何 ?有达于理者 ,得不恐而畏乎 !”(文见《柳宗元集》第二十三卷)这段赠言的大…  相似文献   

20.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