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话 快乐     
时光 《学理论》2008,(13):96-96
许多的时候穷人总是羡慕富人的快乐,并深感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有的人说:“哪怕让我享受一天特别富有的生活就死去,也是值得的;”熟不知富人同样也有他们的烦恼,如果真的让他享受一天富人的生活,到那时他也绝不会愿意死去。  相似文献   

2.
崔光宝 《党政论坛》2011,(10):52-53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萑穗抹。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合起来。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毕东 《侨园》2013,(7):74-74
<正>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从小吃过很多苦,饱受贪官污吏的剥削。而且他的父母和长兄也都死于残暴的剥削和瘟疫,所以他从小就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杀尽天下的贪官污吏。他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失信。洪武二年,他果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污"运动,矛头直接指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有力打击了贪官污吏的嚣张气焰。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凡官吏贪赃满六  相似文献   

5.
史事闲话     
“慎言”的另一面 明初儒学名臣宋濂(1310—1381),号潜溪。早在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他与刘基、叶琛等辅助朱元璋,受其礼聘,被尊为先生。洪武初,他奉命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颇得皇帝信任。 宋濂作为朱元璋的高级顾问,屡被召见,朱元璋常常向他探询群  相似文献   

6.
正一、"富人治村"的内涵"富人"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泛称,因此对"富人治村"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在理论界很少涉及,有的也只是做个描述性界定,如樊平指出:"他们土生土长在农村,但又基本脱离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属于新型农民群体。他们又被俗称为经济能人或‘先富能人’。这一群体的崛起使农村基层治理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先富能人治村’"。除此之外,根据所搜集到的文献,对"富人治村"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学者只有郭剑鸣,他指出:所谓"富人治村",就是村民"因富、因义、因贤而获得社会权威进而取得村治权威",它特指在  相似文献   

7.
为富不仁是一种人治社会的道德判读,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认知方式。在法治社会,富人的财富如果没有被司法机关宣布为非法,其如何分配、消费完全属于富人的私权,他人无权干涉。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富人对穷人冷酷无情,也不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行为,应当通过制度改进,激励富人乐善好施,使更多的私人财富向社会的贫弱群体转移,激励富人从"为富不仁"向"富而好仁"转变,实现穷富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一 反腐倡廉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说古老,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几乎历朝历代都拿它说过事.说崭新,它是当今中国最热点的新闻之一,老百姓最关注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聊到反腐问题,就让人想起那位传奇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历史证明,他是反腐狂人,态度最凶猛,手法最凌厉,动作最彪悍.他与腐败分子不共戴天.一般来说,最痛恨腐败的是两种人:社会最底层的草根,中央最高层的领导人.朱元璋兼有这两种身份.  相似文献   

9.
刘梦溪 《各界》2014,(9):31-31
我们常常感到人文学术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内心常常充满了无奈。但读了陈寅恪先生的书之后,对他的学问有一定了解之后,我觉得,史学、诗学等人文学术是有力量的。陈寅恪先生的学问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他是大学问家,不是小学问家。能成其大,见得大体,所以有力量。就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一样,王国维说他们的学问是能成其大者。还有,陈先生是思想家。简单以史学家目之,未免把他的学问看小了。他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考据者。当然,他文、史二学方面做了大量考证,但是他在甄别考证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常常放出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正同行抄袭新东方模式并挤掉市场后,新东方的有些分校领导坐不住了,纷纷提出"复仇计划"。俞敏洪见势不对,说:"我常常喜欢开一个玩笑。马云和我都是做外语培训起家的,我俩几乎同时开了外语培训班,我一下子就开成了,第一年招了13个学生,第三年就有5000个学生;马云开了三年,他第一个班招了20人,第三年还  相似文献   

11.
恰到好处     
<正>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年纪,但绝对不管自己叫"大叔"。是的,确实该叫"大叔",或者该叫"老爹"了,毫无疑问就是已到了这样的年龄,可我自己不这么叫。若问什么缘故,那是因为当一个人自称"我已经是大叔啦"的时候,他就变成真正的大叔了。女人也一样。当自己声称"我已经是大婶啦"的时候(哪怕是玩笑或者谦虚),她就变成真正的大婶了。话语一旦说出口,就拥有这样的力量,真的。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7,(Z1)
正这里所说的"精彩",既指其人,亦指其艺。其人的精彩在于,他有一种"无欲"的状态,痴迷超脱;其艺的精彩在于,他有一种"无欲"的境界,从而使他在这种架构之中达到一个层次,与众不同,别开生面。法官是他的职业,而高级法官的职称,诠释了他工作的质量与资历。这种职业与书法艺术并不搭边,甚至相去甚远,而他恰恰靠着对中国书法的酷爱和孜孜不倦的求索,成为一名成功的书法家,这同样是其人其艺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王朴祭     
沈淦 《侨园》2012,(6):47
王朴是陕西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了进士.他初任吏科给事中,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削去官职.不久,朱元璋又起用他为御史.但由于他生性耿直,照样经常与朱元璋争辩是非,一点也不肯让步.终于有一天,朱元璋大发雷霆,喝令武士将他绑出去斩首.到了斩首之地后,朱元璋又将他召回来,问道:"你改不改?"王朴答道:"陛下不因为臣不肖,提拔臣为御史,怎么又如此污辱臣呢?假如臣没有罪,陛下怎么能杀臣?如果臣有罪,又何必再活下去?臣今天只求快点死啊!"朱元璋勃然大怒,喝令将他拉出去,赶快行刑.  相似文献   

14.
解学士死得冤枉。这是想起来总令人觉得惋惜的。自然李卓吾说他“虽死何辞也”,是另有一番道理——以书生而蹈高位,又始终不改书生习气,被祸之不免,怕是一定的了。 解大绅早年受知于明太祖朱元璋。朱曾很是亲切地对解缙说:我们义为君臣,却情同父子,你对施政方针有什么见解,不妨直言。于是,就有了那一篇著名的  相似文献   

15.
幽默(Humour)到底是什么?我国现代"幽默大师"林语堂博士曾对此作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幽默是一种人生,健全的嬉笑,会心的微笑,是一种美学的思维方式。他说,"当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丰富之智慧足以表露其理想时刻,则开放其幽默之鲜葩",因为幽默"是智慧之刀的一幌",而且具有"化学作用",可使许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这确是将"幽默美"的潜移默化力量揭示得一清二楚了。  相似文献   

16.
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最怕大权旁落,历代政治制度的设计,都有防止大臣专擅的机制。朱元璋对此考虑尤深,他曾谈到:"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朱元璋发动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宿将。胡、蓝玉成为首犯,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违犯了不能"擅权"的"政治规矩"。明代因"擅权"而得祸的最著名事例,当属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张居正出任首辅时,明  相似文献   

17.
<正>春秋后期在今天江苏北部、安徽一带有一个国家,那里的君主起用了一个能人,使得国家由近乎灭亡却得到复兴,最终竟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因而闻名于各国。就在这位能人功成名就,即将红得发紫之时,他毅然放弃所有的功名、爵位,离开了这个国家,真有那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气概。离开之后,他下海经商,从头开始。父子几经努力,没太长时间,又竟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难以匹敌的富人。有的国家又慕名请他为相国,就在他任期届满之时,他将资财分散  相似文献   

18.
<正>据史书载,明太祖朱元璋启用官员,每任前总要告诫他们:"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被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这一"喻井观",折射的是当官从政要算好"井水"这一得失帐。那么,"井水得失账"给今日的党政干部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9.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1):48-48
<正>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选自《论语·为政》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说“进步”     
有一个机关干部,在40岁刚出头的时候,就被提拔为正处级领导干部,而且还是一个地方的"一把手"。因此,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其他很多同学都向他表示祝贺,说他是全班"进步"最快的一个,将来一定会大有前途。吃饭的时候,在大家的恭让之下,这个同学也理所当然地坐在了最上席的位子。而同样是公务员,至今却连"副科"都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