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勇 《长白学刊》2010,(3):146-151
在社会运行层次上,社会资本是作为沟通个人与制度的中介而存在的。要实现其有效性。必须重视信任建立和文化资本的应用。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当代民族国家俸系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就成为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丛日云  马涛 《探索与争鸣》2023,(10):55-80+178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表现为对国家的认同、对族际关系的认同和对民族社会发展道路的认同。在当前民族主义浪潮和我国民族问题复杂化背景下,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科学内涵,其作为意识范畴,是主体对中华民族这一客体的渐进认识;其基本内容是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维共同体,具有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法律等多重属性;其核心内容在于树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石,强化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纽带,打破妨碍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社会藩篱,真正打造和谐、稳定、繁荣、进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民族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若干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个人们共同体之所以被称为民族,是因为它具有共同生活的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含认同心理)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而民族的形成和存在,在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中,仅属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之时期、发展之过程和消亡之时代。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时有分化,时有组合,呈现出民族稳定性的相对状态。民族自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出现之后,至少有两点表现最为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与民族共同体一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民族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每一个民族在其群体生活中所传承、所奉行、所遵从、所热爱的所有由本民族创造,或虽非本民族创造,但被本民族所接受并融入本民族原本文化之中的一切文化因素和成分.  相似文献   

7.
当代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李玉明当今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具有自身物质、文化特征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归属感以及表现为族体文化的诸特征,成为区别各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个民族对自己的生存发展、荣辱兴衰、权利得失的关注与维护,乃至为之奋斗和牺牲,是...  相似文献   

8.
杨文帅 《学习与实践》2022,(12):124-133
传统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从根源上表达着民族文化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延续意义。传统神话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华民族和现代国家建构的基质要素。当我们探源中华文明时,必然不能绕开彰显民族文化本源特征的神话,而必须从文化共同体变迁的角度,考察它们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建构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作为人类社会影像的重要记载和传播方式,纪实摄影不仅能真实展现社会风貌,直接记录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还能反映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选取港台地区20世纪中后期部分纪实摄影作品,通过文本和符号分析,探讨其在家国情怀的表达、民族文化的关照、集体记忆的建构等方面,体现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通过广泛开展两岸三地纪实摄影展活动、积极拓展民间共同体意识主题摄影交流、共建中华文化影像档案库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发挥纪实影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民族文物的界定: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过去认为其特征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建立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原生时期的概念已经被事实所突破,很多民族内部语言已经是不再统一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实际,也不再有共同地域的概念了,基于此,经济生活也就极少表现共同的特征,只有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仍顽强的存在着,一度出现的全球性的“寻根热”就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状况,美国的黑人、苗民、印第安人等就是如此,日本大和民族也如此,在我国也存有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维护文化安全: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性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的观念反映,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认同、凝聚力的基础,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基于共同信仰、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民族心理,国家的统一与安全才能得以实现和延续。因此,文化对国家稳定与国家安全的作用体现在: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解释及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文化安全不仅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观念中新的内容,而且成为国家安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杨剑波  鱼波 《今日民族》2004,(12):43-46
民族问题是世界范围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民族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完成其形成的最初过程。因此,民族问题不仅与国家形成的历史直接相关,而且与国家发展的过程紧密相连。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民族国家。置于国家形式下的人们共同体,特别是人口少数、政治弱势、经济滞后、文化奇异的族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轨迹,但与国家社会主流文化仍然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而且将长期存在。这就是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事实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采用民族压迫、暴力征服、强迫同…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概念。自其产生伊始,就成为社会各界竞相关注与讨论的对象。如何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需要准确界定中华民族的意涵,至今仍是理论研究和民族政策制定的重大议题。一般看来,民族不过是人的类生活本质不够完善的共同体存在形式。然而,中华民族的意涵却应国家发展所需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从类型学角度和共同体形态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形态属性、社会联结属性、精神—命运属性,更具有政治建构属性。由于共同体本身固有的政治悖论,使得共同体视阈下认知中华民族,须在发掘其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涵的同时,进一步厘清其中的可能限度和内在困境,以达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目的。  相似文献   

14.
卜建华 《青年论坛》2008,(6):130-132
冷战结束以后,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直接导致了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强烈要求将本民族从现有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分裂出来,以实现“民族自决”、“一国一族”的本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其分离行径给国家和民族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法治属性和文化本质,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思想文化基础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目标任务。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认同与内化,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认同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分别对国家、社会和个体具有行为导向功能,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安排、社会基础与共同行动,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凝聚力。结合时代要求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为此要充分展现并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蕴含的民族共同性、法治规范性和文化导向性的现实效能。  相似文献   

17.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内在动力。国家层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与新使命。旅游业应据此进行改革创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嵌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是地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移民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共同体的重构与延续,既传承了中国血缘与地缘重合的共同体传统,又呈现出时代新特征。民族地区多民族移民村落共同体建设,强化地缘意识,实现了由血缘“多元”走向地缘“一体”。文章选取AH村为研究个案,探究了宁夏易地扶贫搬迁的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及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多民族互嵌式村落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民族互嵌结构体系建设是移民乡村社会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共同体精神培育是移民村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9.
薛原 《探索与争鸣》2024,(2):162-176+180
欧洲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是一个难题:它们往往在作为民族国家的坚守、对共同政治文化的接受,还有作为“欧洲人”的共同身份这三种立场之间摇摆不定。在欧洲逐步迈向“超国家”共同体的今天,德国的集体认同对于认识欧洲民族国家与欧洲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它深刻影响着德国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主导着其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也构筑着德国未来发展的愿景。二战以后,德国以逐步削弱“德国性”、接近“西方”的方式获得国家集体认同。这就是代表德国民族主义的“主导文化”以及代表政治文化的“宪法爱国主义”的争端之所在。而这一对矛盾,在欧洲层面可以得到疏解和升华。欧洲文化价值共同体与欧洲宪法爱国主义合一的愿景,可以成为德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集体认同构建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实体,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长久以来,聚居于贵州省的各民族共同开发着共有的家园,书写着多彩贵州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赓续着热爱祖国的红色血脉,对维护祖国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历史维度梳理和分析贵州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